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2.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15 19: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7《风的成因》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摘录
通过观察,描述热气球上升的现象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情分析
《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2.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2.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3.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2.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学习难点
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产生风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制造风,体会风可分为自然风和人造风。达成科学概念目标2。2.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尝试用画图或文字描述风的形成过程。达成科学概念目标2、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3.结合模拟实验解释大自然的风是如何形成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聚焦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2.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3.大自然中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出示课题:风的成因)
预设:风预设:用嘴吹。扇子扇
问题探究
学习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学生先了解教材提示,教师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学习活动二风的形成1.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2.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强调三点: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3.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a.实验中蚊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4.讨论。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根据观察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是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实践应用
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却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谈谈你的收获。
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预设: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课后反思
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成功之举:1.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用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成为风的制造者,深入探究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学生以各自的实验为例来说明这个结论:手扇书本使空气流动,口吹空气使动气流动。教师及时引导设疑:大自然中常常有风,是谁制造大自然的风呢?环环紧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头的工具做实验来探究大自然风的形成。实验探究活动开始,很多学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先是小组内讨论,还是不能解决的就请教老师。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建构,利用实验证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形成了风。学生在探索风的形成的过程中,体验对问题结论实验证明的过程,知道怎样去研究。  2.老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得出的,决不代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创新的机会。我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找出答案,从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深究学习的兴致渐浓,开始注重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对问题乐意共同探讨,改变了以前只从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3.学生学习知识并促使知识结构不断演化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同时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上会出现与教师的原来设计思路不一样,甚至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能适应学生的思维改变原来的一些设计,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策略,重组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足之处:对于大自然中的风怎么形成的没有深入进行探究。再教设计:对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在讨论后出示视频让学生了解是因为白天太阳的热辐射到地面,陆地上的空气变热上升,海洋上的空气流动补充过来形成风。晚上,陆地的气温下降得比海洋的快,变成海洋的空气上升,陆地的空气补充。这样连续不断的空气流动便形成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