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23:0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或王命急宣
或:有的人
②良多趣味
良:甚,很
B.①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C.①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②哀转久绝
绝:极
D.①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②略无阙处
阙:中断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作者是南朝齐梁时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__。
(2)下列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答谢中书书/无从致书以观
B.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C.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天与云与山与水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沉鳞竞跃”这句话中“竞”字的表达效果。
(5)文章结尾“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
?念: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
?中庭:_______________
③积水空明?
?
?
空明:_______________
④盖竹柏影也?
?
?
盖: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5)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画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随着
B.负势竞上:凭借
C.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D.在昼犹昏:夜晚
(2)下列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
?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C.沉鳞竞跃?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泠泠作响?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文言文对比阅读】?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指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这里指阴云。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或王命急宣?
?
?
?
?或: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疾也?
?
?
?
?
?
疾:_______________
③四顾无纤翳?
?
?
?
?顾:_______________
④惟神女峰?
?
?
?
?
?
惟: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B.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C.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D.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甲】【乙】选文的“山”有什么相同特点?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城,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减)
【注】①涂潦:洪水。②侪:类,辈。
(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月色入户/驱使复入
B.念无与为乐者/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C.相与步于中庭/吾谁与守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富民争出避水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城,过家不入。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4)苏轼在【甲】【乙】两文中,分别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从中看出他怎样的人生仕途经历?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节选自《松风阁记》)
【注】①幢葆:指幡盖,大伞盖。②金碧:金黄碧绿的颜色。③组绣:编织成花纹。④埙篪(xūn
chí):古代管状吹奏乐器,声音悠扬动听。
(1)请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
?激:_______________
③窥谷忘反?
?反:_______________
⑤今春始至?
?至:_______________
(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
②请选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正确翻译项。(????????)
A.但是我听到了波涛的声音响彻白天黑夜,没有完全观看到它的奇妙之处。
B.我只听到波涛般的声音响彻白天黑夜,没有能完全观看到它的奇妙之处。
(3)【甲】【乙】两文写景时都描绘了声音。【甲】文通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现环境的A_______________;【乙】文通过“有声如吹埙篪”表现了声音B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乙】文通过“C_______________”(原文)写出了山中声音极小的特征。
(4)请说说【甲】【乙】两文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
【课外文言文阅读】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顾亭林先生勤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选自《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先生: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2处)


















(2)顾炎武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其造诣如此之高,可用文中“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从顾炎武的事例来看,成功总是和_______________的品质相随相伴。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选自《韩非子》)
【注】①释:丢掉。②私其外:徇私舞弊。③阿:偏袒。④挠:迁就。⑤加:制裁。
(1)用“/”为下面这个句子断句。(画一处)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3)本文分析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原因,主要阐明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国理念。(用原文语句回答)?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注释】①曷:何,怎能。②恃:依靠,指具有。③愀然:qiǎo
rán指严肃的样子。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父遂呼其子
遂:________
②愀然改容
容: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3)谈谈文中语句“非其父不生其子”给你怎样的感悟和启示?
参考答案
1.
(1)B
(2)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的水: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
陶弘景
B
(3)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对山川美景的描绘。
(4)“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出水面,静中有动,表现出热闹的气氛。
(5)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
(1)①考虑,想到。,②院子里。,③形容水的澄澈。,④大概是。
(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月光
(4)月光的轻盈荡漾
(5)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4.DCB
5.
①有时,②快,③环顾,看,视,④只
D
(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4)两段选文中的山都有高、奇、美的特点。
6.
(1)B
(2)①水中的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都不进入。
(3)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4)【甲】文:被贬之后的闲散、无所事事、淡泊豁达。【乙】文:做徐州知州带领军民抗洪保城。仕途跌宕起伏,历经坎坷挫折。
7.
(1)①飞奔的马,②冲击,撞击,③同“返”,返回,④来到,到
(2)①(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②B
(3)A热闹或生机勃勃(从反衬的角度答“清幽”“安静”亦可)?,B悦耳,C(忽)又作草虫鸣切切
(4)共同点:都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喜爱(热爱)之情。
不同点:【甲】文还表达了作者想要归隐林泉的隐逸之情;【乙】文还表达了作者未能尽阅奇妙的遗憾之情。
8.
(1)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勤奋、坚持(或“认真”“严谨”等)
9.
(1)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2)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
(3)①亡国,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10.
于是
;表情
你的儿子虽然仪表堂堂,但不懂得事务的管理,将来有一天怎能经营一个家呢?
儿子的好坏与父亲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