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古有一人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第11课
短文两篇
陶弘景
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品味并积累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
3.领会文章的意境,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作者简介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朗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遂(
)
未寝(
)
相与(
)
藻(
)
荇(
)
竹柏(
)
qǐn
yǔ
suì
zǎo
xìnɡ
bǎi
字词测评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原来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古义:考虑,想到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念
今义:想念
古义:单扇的门
例句:月色入户
户
今义:住户、人家
◆古今异义
古义:大概是
例句:盖竹柏影也
盖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皎皎的月光、婆娑的树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了一个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映照出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作者坦荡的胸怀。这几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月的神来之笔。
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试简要分析包含哪些情感?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闲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2.领悟“闲”之情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思想感情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比较探究
两篇文章都写自然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是山川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蕴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被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啊!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在其中。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写作特色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板书设计
记承天
寺夜游
议论---
月色入户,夜游赏月
闲
记叙---
描写--月如积水,竹柏如藻、荇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