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王绩
崔颢
王维
李白
白居易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2.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领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难点)
3.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者诗风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背景材料
荆门山简介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课文品读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
【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走进课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仍然,依旧。
怜:喜爱。
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再读古诗,讨论思考: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
原时欣喜的感受。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手法探究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手法探究
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写法探究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首联
叙事
颔联
颈联
尾联
渡荆门
送别
写景—激动欣喜
思乡、惜别
渡荆门送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古诗词中“送别”的句子很多,请再举出三例。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