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溶
解
现
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1课时 溶解与乳化
1.物质以__
__或__
__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__
__。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
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__
__、__
__。
3.物质以细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__
__。
4.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__
__。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__
__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__
__,这种现象称为__
__。
·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2020·贵港中考)将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
B.食盐
C.食醋
D.白糖
2.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碘酒,下列物质中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消毒酒精
B.泥水
C.冰水
D.液氧
3.一杯食盐水,测得上层溶液的密度为a
g·cm-3,下层溶液的密度为b
g·cm-3,则a和b的关系(
)
A.a=b
B.a>b
C.aD.无法确定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如果条件不变,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生明显变化
D.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叫做溶液
·知识点二: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5.下列方法不能加快某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率的是(
)
A.冷却溶液
B.粉碎固体
C.热水溶解
D.搅拌
6.在溶解蔗糖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其溶解速率的是(
)
A.将水的温度从20
℃升高到60
℃
B.将蔗糖研磨成粉末
C.在加入蔗糖的同时不断搅拌
D.增大压强
·知识点三: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7.(2020·青岛中考)下列液体去除油污效果最好的是(
)
A.洗洁精
B.食盐水
C.白醋
D.自来水
8.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
)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
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很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9.(2021·福州质检)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0.乳化作用与溶解最大的不同是混合物中分散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以__
__形式分散,后者以__
__形式分散。
11.(2020·重庆中考)化学让我们鉴赏了溶液的颜色美,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有色溶液的是(
)
A.碳酸钙
B.高锰酸钾
C.植物油
D.氯化钠
1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①蒸馏水 ②生理盐水 ③稀盐酸 ④牛奶
⑤硬水 ⑥白醋 ⑦液氮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④⑥⑦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根据溶液的稳定性来推理,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蔗糖和水不分离
14.将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混合,反应最快的混合形式是(
)
A.两种块状固体混合 B.两种粉末混合
C.两种溶液混合
D.一种固体投入另一种溶液中
15.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有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下列过程与上述原理相似的是(
)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C.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
D.用盐酸除去长期盛石灰水的烧杯壁上的白膜
16.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17.小明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
(1)以上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
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越__
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你的理由是__
__。
(3)用下列选项填空:a.过滤 b.溶解 c.乳化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
__(填序号,下同)作用。
②小刚认为:汽油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__
__油污。
18.同学们为证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了如下部分实验:
(1)各实验中都可观察到溶液颜色为__
__。
(2)通过实验①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
__。
(3)若要证明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需增加实验④与实验③进行对比,实验④的烧杯中需加入__
__
__和__
__
__。
PAGE第2课时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
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1)有些物质(如__
__)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2)有些物质(如__
__)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3)有些物质(如__
__)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2.食盐、硫酸和氢氧化钠等物质在水中溶解能生成__
__,使得溶液能够导电。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__
__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__
__,因此蔗糖溶液很难导电。
3.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腾温度__
__,凝固点__
__。
·知识点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氯化钠
C.蔗糖
D.氢氧化钠
2.(2020·宜宾中考)取某固体物质5
g加入20
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
A.NaCl
B.NaOH
C.NH4NO3
D.CaCO3
3.相同质量的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同时放入两个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中,用仪器测出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则下列“温度—时间”曲线正确的是(
)
·知识点二:物质溶解后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
5.NaCl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
)
A.NaCl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出现
B.蒸馏水是导体
C.NaCl在水中生成电
D.NaCl固体是可以导电的
6.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其作用是(
)
A.增加生成氢气的质量
B.控制生成氧气的质量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7.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引起溶液凝固点、沸点的变化。在寒冷的冬季(假设-1
℃),你若将分别盛有①开水、②冷水、③食盐水、④白糖水的器皿放在室外过夜,早晨起来可以看到结冰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联想与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某些与纯水不同的性质:
(1)冬天常在汽车的水箱内加入少量的乙二醇,其目的是__
__;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因为__
__;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能增强溶液的__
__。
9.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食盐
C.硝酸铵固体
D.蔗糖
10.如图所示,a、b、c分别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固体、气体和液体,气球套在试管口且保证密封性能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b为二氧化碳,c为水,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瘪,则a可能是氢氧化钙
B.若b为空气,a为二氧化锰,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鼓,则c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
C.若b为空气,c为水,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鼓,则a可能是硝酸铵
D.若b为空气,c为稀硫酸,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鼓,a可能是铁粉
11.如图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可能(
)
eq
\a\vs4\al()
A
B
C
D
X
H2O
H2O
H2O
稀盐酸
Y
NaCl
NH4NO3
NaOH
CaCO3
12.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
)
A.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
B.盐水溶液能导热
C.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D.盐溶于水产生热量
13.小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可能是NaOH、NaCl、CaCO3、CuSO4中的一种。小明思考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他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__
__。
(2)若溶于水温度升高,则是__
__。
(3)若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则是__
__。
(4)若溶于水后溶液呈蓝色,则是__
__。
14.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的图像如图:
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__
__(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__
__(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__
__。
15.(2020·厦门一中月考)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
g
NaOH、NaCl、NH4NO3固体,振荡。
(1)振荡试管的目的是__
__。
(2)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__
__溶液,这是因为__
__。
(3)装有NH4NO3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__
__。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__
__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16.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放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
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
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
mL
无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
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
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
__。
【反思评价】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
__(填选项,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PAGE第6章 溶
解
现
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1课时 溶解与乳化
1.物质以__分子__或__离子__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__溶解__。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均一、稳定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__均一__、__稳定__。
3.物质以细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__悬浊液__。
4.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__乳浊液__。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很小的__液滴__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__乳浊液__,这种现象称为__乳化__。
·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2020·贵港中考)将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A.植物油
B.食盐
C.食醋
D.白糖
2.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盐酸、碘酒,下列物质中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A)
A.消毒酒精
B.泥水
C.冰水
D.液氧
3.一杯食盐水,测得上层溶液的密度为a
g·cm-3,下层溶液的密度为b
g·cm-3,则a和b的关系(A)
A.a=b
B.a>b
C.aD.无法确定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如果条件不变,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生明显变化
D.均一的、稳定的液体叫做溶液
·知识点二: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5.下列方法不能加快某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率的是(A)
A.冷却溶液
B.粉碎固体
C.热水溶解
D.搅拌
6.在溶解蔗糖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其溶解速率的是(D)
A.将水的温度从20
℃升高到60
℃
B.将蔗糖研磨成粉末
C.在加入蔗糖的同时不断搅拌
D.增大压强
·知识点三: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7.(2020·青岛中考)下列液体去除油污效果最好的是(A)
A.洗洁精
B.食盐水
C.白醋
D.自来水
8.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D)
A.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而溶于水
B.油污溶解在洗涤剂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
C.洗涤剂使油污蒸发变成气体,从而除去
D.洗涤剂使油污分散成很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9.(2021·福州质检)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A)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0.乳化作用与溶解最大的不同是混合物中分散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以__液滴__形式分散,后者以__分子或离子__形式分散。
11.(2020·重庆中考)化学让我们鉴赏了溶液的颜色美,下列物质加入水中能形成有色溶液的是(B)
A.碳酸钙
B.高锰酸钾
C.植物油
D.氯化钠
1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D)
①蒸馏水 ②生理盐水 ③稀盐酸 ④牛奶
⑤硬水 ⑥白醋 ⑦液氮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④⑥⑦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根据溶液的稳定性来推理,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蔗糖和水不分离
14.将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混合,反应最快的混合形式是(C)
A.两种块状固体混合 B.两种粉末混合
C.两种溶液混合
D.一种固体投入另一种溶液中
15.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有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下列过程与上述原理相似的是(B)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C.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
D.用盐酸除去长期盛石灰水的烧杯壁上的白膜
16.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
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久置后会分层
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17.小明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把餐具上的洗涤剂漂洗干净。
(1)以上方法中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是__④__(填序号)。
(2)以上对比实验说明了温度越__高__(填“高”或“低”),洗涤效果越好。你的理由是__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__。
(3)用下列选项填空:a.过滤 b.溶解 c.乳化
①洗涤剂对油污有__c__(填序号,下同)作用。
②小刚认为:汽油也能去除油污,但去污原理不同。其中汽油可以__b__油污。
18.同学们为证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了如下部分实验:
(1)各实验中都可观察到溶液颜色为__蓝色__。
(2)通过实验①②的对比,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__。
(3)若要证明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固体颗粒大小有关,需增加实验④与实验③进行对比,实验④的烧杯中需加入__50__mL冷水__和__0.5__g块状硫酸铜__。
PAGE第2课时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
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1)有些物质(如__氢氧化钠__)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2)有些物质(如__硝酸铵__)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3)有些物质(如__氯化钠__)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2.食盐、硫酸和氢氧化钠等物质在水中溶解能生成__自由移动的离子__,使得溶液能够导电。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__分子__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__自由移动的离子__,因此蔗糖溶液很难导电。
3.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腾温度__升高__,凝固点__降低__。
·知识点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
A.硝酸铵
B.氯化钠
C.蔗糖
D.氢氧化钠
2.(2020·宜宾中考)取某固体物质5
g加入20
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C)
A.NaCl
B.NaOH
C.NH4NO3
D.CaCO3
3.相同质量的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同时放入两个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中,用仪器测出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则下列“温度—时间”曲线正确的是(A)
·知识点二:物质溶解后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变化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导电的是(B)
A.食盐
B.蔗糖
C.硫酸
D.氢氧化钠
5.NaCl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A)
A.NaCl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出现
B.蒸馏水是导体
C.NaCl在水中生成电
D.NaCl固体是可以导电的
6.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其作用是(C)
A.增加生成氢气的质量
B.控制生成氧气的质量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改变水的化学性质
7.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引起溶液凝固点、沸点的变化。在寒冷的冬季(假设-1
℃),你若将分别盛有①开水、②冷水、③食盐水、④白糖水的器皿放在室外过夜,早晨起来可以看到结冰的是(A)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联想与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某些与纯水不同的性质:
(1)冬天常在汽车的水箱内加入少量的乙二醇,其目的是__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结冰__;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因为__汤的沸点比水的高__;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能增强溶液的__导电性__。
9.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
A.氢氧化钠固体
B.食盐
C.硝酸铵固体
D.蔗糖
10.如图所示,a、b、c分别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固体、气体和液体,气球套在试管口且保证密封性能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若b为二氧化碳,c为水,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瘪,则a可能是氢氧化钙
B.若b为空气,a为二氧化锰,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鼓,则c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
C.若b为空气,c为水,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鼓,则a可能是硝酸铵
D.若b为空气,c为稀硫酸,将a倒入试管中,气球会变鼓,a可能是铁粉
11.如图装置将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X、Y可能(B)
eq
\a\vs4\al()
A
B
C
D
X
H2O
H2O
H2O
稀盐酸
Y
NaCl
NH4NO3
NaOH
CaCO3
12.寒冷的冬天,人们可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C)
A.盐能与雪发生化学反应
B.盐水溶液能导热
C.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D.盐溶于水产生热量
13.小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可能是NaOH、NaCl、CaCO3、CuSO4中的一种。小明思考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他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__CaCO3__。
(2)若溶于水温度升高,则是__NaOH__。
(3)若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则是__NaCl__。
(4)若溶于水后溶液呈蓝色,则是__CuSO4__。
14.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的图像如图:
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__氯化钠、硝酸铵__(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__降低__(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__溶液散失热量__。
15.(2020·厦门一中月考)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
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
℃,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
g
NaOH、NaCl、NH4NO3固体,振荡。
(1)振荡试管的目的是__加速固体的溶解__。
(2)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
℃的是__NaOH(或氢氧化钠)__溶液,这是因为__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__。
(3)装有NH4NO3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__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__。
(4)由此探究实验可知__氯化钠(或NaCl)__溶于水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16.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放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水的体积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实验1
50
mL
氯化铵
15
实验2
50
mL
氯化钙
28
实验3
X
氯化钠
21
实验4
50
mL
无
22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50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氯化钙溶解过程中放热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NH4Cl__。
【反思评价】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A、B__(填选项,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