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中
和
反
应
1.概念:__
__与__
__作用生成__
__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也属于复分解反应。
2.实质:酸中的__
__与碱中的__
__结合生成水分子。
3.中和反应的过程要__
__热量。
4.酸、碱性变化: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呈__
__性;酸过量,反应后溶液呈__
__性;碱过量,反应后溶液呈__
__性。
5.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6.中和反应的应用
(1)中和某些工厂排放的废水。
(2)施用__
__改良酸性土壤。
(3)蚊虫叮咬产生的酸性物质使肌肉酸痛,可涂__
__或肥皂水止痛、消肿。
·知识点一:酸与碱的反应——中和反应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Zn+2HCl===ZnCl2+H2↑
B.CuO+2HCl===CuCl2+H2O
C.Cu(OH)2+H2SO4===CuSO4+2H2O
D.SO2+2NaOH===Na2SO3+H2O
2.(2020·衢州中考)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3.(2020·泰安中考)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4.在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完全中和时为止,溶液的pH变化的图示正确的是(
)
5.某小组同学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向烧杯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
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知识点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6.下列生活经验没有应用酸碱反应原理的是(
)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氨水(NH3·H2O)处理工厂的硫酸
C.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7.新鲜魔芋在去皮时出现的白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料酒
B.食醋
C.纯碱溶液
D.食盐水
8.(2020·德州中考)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表所示:
物质
食醋
酱油
食盐水
牙膏
肥皂
pH
2~3
4~5
7
8~9
9~10
夏天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会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一种酸),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食醋
B.酱油
C.肥皂水
D.食盐水
9.若将含有硫酸的硫酸镁溶液中和至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加入的试剂可行的是(
)
A.氢氧化钠
B.浓氨水
C.氢氧化镁
D.氧化铜
10.如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B.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D.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Na+和Cl-
11.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点时溶液的pH最大
B.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时溶液呈红色
D.P点时,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两种溶质
1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4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该实验中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D.该实验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13.(2021·三明质检)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定溶液电导率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14.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用100克7.3%的稀盐酸恰好中和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改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应当是(
)
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确定
16.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如图。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2)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__
__mL;
(3)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
__。
(4)当滴加5
mL氢氧化钠溶液时,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__
__色。
17.(2020·青海中考)陈东同学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
__,也可能呈__
__。
【实验验证】
可以设计多种方案进行验证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将稀盐酸滴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未变质),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酚酞溶液在酸和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1所示。
(1)可说明试管中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实验二】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2所示。
(2)将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燃烧匙伸入稀盐酸中,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该现象__
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__
__。
(3)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了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3所示。
①由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并__
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②400秒后,曲线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__
__。
【实验三】有同学提出还可利用pH的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图4所示是小组同学利用pH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pH变化曲线。
(4)该反应是将__
__(填序号),M点溶液中溶质为__
__(填化学式)。
a.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盐酸
PAGE第2课时 常
见
的
碱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比较
2.生石灰制熟石灰
(1)氧化钙(俗称__生石灰__)与水反应后转变成氢氧化钙(俗称__熟石灰__),化学方程式为__CaO+H2O===Ca(OH)2__,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2)生石灰具有强烈的__吸水__性,极易跟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1)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NaOH溶液和石灰水都能吸收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CO2+2NaOH===Na2CO3+H2O__,__Ca(OH)2+CO2===CaCO3↓+H2O__。
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__水蒸气__而潮解,还能吸收__二氧化碳__而变质。
(2)与硫酸铜等某些盐溶液反应
NaOH溶液和石灰水分别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CuSO4+2NaOH===Cu(OH)2↓+Na2SO4__,__CuSO4+Ca(OH)2===Cu(OH)2↓+CaSO4__。
4.复分解反应
两种__化合物__相互__交换__成分,生成两种__新的化合物__的反应。
5.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碱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__OH-__。
6.常见碱的用途
(1)烧碱常用于制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
(2)熟石灰常用于建筑业、改良__酸性__土壤和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知识点一:碱的特性、用途
1.下列关于碱的说法错误的是(C)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在皮肤上,要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C.pH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可以配成pH为13的溶液
D.烧碱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C)
A.熟石灰又称消石灰
B.熟石灰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白色固体,易潮解
B.有强腐蚀性,俗称苛性钠
C.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D.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知识点二:碱的化学性质
4.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B)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溶液中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都能用作建筑材料
B.都能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C.都能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它们的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6.用如图装置完成下列实验。
①Ca(OH)2饱和溶液 ②NaOH饱和溶液
(1)检验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选用__①__(用序号填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CO2+Ca(OH)2===CaCO3↓+H2O__;
(2)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最好选用__②__(用序号填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CO2+2NaOH===Na2CO3+H2O__。
·知识点三:复分解反应
7.下列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不可能存在单质的是(D)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8.下列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C)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B.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D.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
9.实验室中有下列药品:①氢氧化钠固体 ②澄清石灰水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药品质量发生变化,其原因与空气中CO2有关的一组是(B)
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20·长沙中考)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下面是小兰同学在完成酸、碱的性质实验时记录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C)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有白烟产生
B.向氧化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红棕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C.向氯化铜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11.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种物质,甲、乙、丙均能与X发生反应。若X是氢氧化钠溶液。则甲、乙、丙不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C)
A.CO2
B.CuSO4
C.Fe
D.CuCl2
12.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同学们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D)
A.装置①中黑色固体消失
B.装置②中产生蓝色沉淀
C.装置②中会有气泡冒出
D.装置③中产生蓝色沉淀
13.(2021·福建质检)如图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装置,甲中右侧集气瓶内气球胀大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二氧化碳能溶于水__;要证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应选择如图__甲、乙__装置,通过__对比乙装置气球胀大的程度比甲中的大__的现象,就可认为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装置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NaOH+CO2===Na2CO3+H2O__。
14.小黎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加紫色石蕊溶液
__变蓝色__
__变蓝色__
回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O2+Ca(OH)2===CaCO3↓+H2O__。
二氧化硫(SO2)与氢氧化钠反应与上面的反应类似,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SO2+2NaOH===Na2SO3+H2O__,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任写两点)__都能使指示剂变色__、__都能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__。
15.(2021·福州质检)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开展探究实验。
[实验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甲,钟罩内体积进行6等分,实验前液面停留在刻度“1”处)
(1)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CO2+2NaOH===Na2CO3+H2O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冷却后,钟罩内液面高度低于刻度“2”,可能的原因是__氧气浓度过低时,蜡烛熄灭,氧气未被充分消耗完毕__(写一条)。
[实验2]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3)用图乙装置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__a液面上升高度大于b__。
(4)用图丙装置实验,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
①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__水__(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②ab段压强变大,原因是__注入水速度过快,二氧化碳未充分溶解,造成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__。
③对比曲线中__bc__段和__de__段,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PAGE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
第1课时 常
见
的
酸
1.几种常见的酸:胃液中含__
__,电瓶中含__
__,食醋中含__
__,酸雨里常含有__
__、__
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通常用的药品是
__
__。
2.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浓硫酸
浓盐酸
溶质的化学式
__
__
__
__
颜色
__
__色
__
__色
气味
__
__味
__
__气味
状态
__
__液体
液体
挥发性
无
__
__挥发性
3.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与稀硫酸、盐酸发生__
__反应,生成__
__和氢气。
(1)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2)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3)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__
__的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__
的金属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5.盐酸、稀硫酸、硝酸和醋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__
__,这是酸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6.浓硫酸的特性:
(1)浓硫酸具有很强的__
__,常用作__
__。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会使纸张、蔗糖__
__,该过程为__
__变化。实验过程中,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必须迅速__
__,再涂上__
__(3%~5%)。
7.稀释浓硫酸时,要把__
__缓缓注入盛有__
__的烧杯中,用__
__引流(或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并不断__
__。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知识点一: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
1.下列关于盐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B.盐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
C.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D.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处有白雾
2.下列有关浓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要密封保存,这与浓硫酸的挥发性有关
B.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D.稀释浓硫酸时可将浓硫酸倒入水里
3.分别将一小烧杯浓盐酸,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共同变化
是(
)
A.溶液的质量减小
B.溶剂的质量增大
C.溶质的质量减小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知识点二: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4.(2021·莆田质检)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解离出酸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氢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
5.(2020·扬州中考)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可用于干燥O2
B.浓硫酸可使纸张炭化
C.实验室可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备CO2
D.稀硫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6.进行如图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不能产生气泡的是__
__(填序号)。
(2)能证明E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
__。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__
__。
(4)烧杯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5)实验的目的是__
__。
·知识点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7.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金、铜、铁、锌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方法,记述的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
A.金
B.锌
C.铁
D.铜
8.下列四种金属中,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的是(
)
A.锌
B.银
C.铜
D.汞
9.(2021·厦门质检)下列物质中,可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
A.AgCl
B.CuCl2
C.FeCl3
D.AlCl3
10.根据如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四种金属中铜的金属活动性最弱
B.金属活动性镁大于锌
C.铁与稀盐酸反应溶液最终变为黄色
D.Mg、Zn、Fe三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生成了H2
11.实验室的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如图描述正确的是(
)
1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向铁锈中加入稀盐酸,振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B.镁条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并放热
C.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生成
D.把浓硫酸滴到纸上,纸张变黑
13.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则d就是CuO固体
C.若X是稀盐酸,则c可能是单质
D.若b是Fe2O3,则黄色溶液可能是氯化铁
14.下列图示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以及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B.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以及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向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稀盐酸的两个烧杯中,分别不断加入铁粉和锌粉
D.向盛有等质量铁粉和锌粉的两个烧杯中,不断滴加等浓度的稀盐酸
15.(2021·福建质检)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
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
s,发生的反应主要为Al2O3+6HCl===2AlCl3+3H2O
D.100~140
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16.(2021·泉州质检)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
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拓展提高】(1)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_
__(填化学式),经__
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2)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不用浓盐酸的理由是__
__;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稀盐酸,需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__
__克,需加水__
__克。
17.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向250
mL的烧瓶内注入25
mL溶质质量分数8.8%的稀盐酸,分别剪取长约4cm、宽约0.4cm的镁、铝、锌、铁、铜金属条,打磨后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压强传感器的橡皮塞(见图1),点击采集,得到如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对应的金属是__
__。
(2)曲线b对应的金属是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3)曲线c在18
s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略微下降的原因是__
__
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__。
A.d对应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气体
B.如延长反应时间,可得到d的图是一条直线
C.从0~100
s图可推测e对应的金属打磨不彻底
D.从250~450
s图推测e反应时盐酸浓度在变大
PAGE第3课时 中
和
反
应
1.概念:__酸__与__碱__作用生成__盐和水__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也属于复分解反应。
2.实质:酸中的__氢离子__与碱中的__氢氧根离子__结合生成水分子。
3.中和反应的过程要__放出__热量。
4.酸、碱性变化: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呈__中__性;酸过量,反应后溶液呈__酸__性;碱过量,反应后溶液呈__碱__性。
5.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OH+HCl===NaCl+H2O__。
6.中和反应的应用
(1)中和某些工厂排放的废水。
(2)施用__熟石灰__改良酸性土壤。
(3)蚊虫叮咬产生的酸性物质使肌肉酸痛,可涂__稀氨水__或肥皂水止痛、消肿。
·知识点一:酸与碱的反应——中和反应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C)
A.Zn+2HCl===ZnCl2+H2↑
B.CuO+2HCl===CuCl2+H2O
C.Cu(OH)2+H2SO4===CuSO4+2H2O
D.SO2+2NaOH===Na2SO3+H2O
2.(2020·衢州中考)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3.(2020·泰安中考)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的总数目不变
B.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4.在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完全中和时为止,溶液的pH变化的图示正确的是(B)
5.某小组同学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向烧杯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HCl+NaOH===NaCl+H2O__。
·知识点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6.下列生活经验没有应用酸碱反应原理的是(D)
A.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用氨水(NH3·H2O)处理工厂的硫酸
C.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7.新鲜魔芋在去皮时出现的白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皮肤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B)
A.料酒
B.食醋
C.纯碱溶液
D.食盐水
8.(2020·德州中考)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表所示:
物质
食醋
酱油
食盐水
牙膏
肥皂
pH
2~3
4~5
7
8~9
9~10
夏天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会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一种酸),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C)
A.食醋
B.酱油
C.肥皂水
D.食盐水
9.若将含有硫酸的硫酸镁溶液中和至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加入的试剂可行的是(C)
A.氢氧化钠
B.浓氨水
C.氢氧化镁
D.氧化铜
10.如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B)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B.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水分子和氯化氢分子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
D.该反应过程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Na+和Cl-
11.一定温度下,向含有适量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N点时溶液的pH最大
B.N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M点时溶液呈红色
D.P点时,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两种溶质
1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40
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该实验中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代替氢氧化钠溶液
D.该实验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13.(2021·三明质检)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测定溶液电导率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对如图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A)
A.电导率减小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14.向稀硫酸溶液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直至过量,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其变化的是(B)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用100克7.3%的稀盐酸恰好中和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改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应当是(A)
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确定
16.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如图。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OH+HCl===NaCl+H2O__;
(2)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__10__mL;
(3)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NaCl、NaOH__。
(4)当滴加5
mL氢氧化钠溶液时,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__红__色。
17.(2020·青海中考)陈东同学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酸性__,也可能呈__中性(和上一空顺序可颠倒)__。
【实验验证】
可以设计多种方案进行验证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将稀盐酸滴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未变质),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酚酞溶液在酸和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1所示。
(1)可说明试管中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OH+HCl===NaCl+H2O__。
【实验二】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2所示。
(2)将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燃烧匙伸入稀盐酸中,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该现象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__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使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__。
(3)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了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3所示。
①由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并__放出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②400秒后,曲线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__氢氧化钠与盐酸已经反应完__。
【实验三】有同学提出还可利用pH的变化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图4所示是小组同学利用pH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pH变化曲线。
(4)该反应是将__a__(填序号),M点溶液中溶质为__NaCl__(填化学式)。
a.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稀盐酸
PAGE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
第1课时 常
见
的
酸
1.几种常见的酸:胃液中含__盐酸__,电瓶中含__硫酸__,食醋中含__醋酸__,酸雨里常含有__硫酸__、__硝酸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通常用的药品是
__石灰石和稀盐酸__。
2.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浓硫酸
浓盐酸
溶质的化学式
__H2SO4__
__HCl__
颜色
__无__色
__无__色
气味
__无__味
__刺激性__气味
状态
__黏稠油状__液体
液体
挥发性
无
__强__挥发性
3.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与稀硫酸、盐酸发生__置换__反应,生成__盐__和氢气。
(1)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Mg+H2SO4===MgSO4+H2↑__。
(2)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Zn+H2SO4===ZnSO4+H2↑__。
(3)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Al+6HCl===2AlCl3+3H2↑__。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__氢前面__的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__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5.盐酸、稀硫酸、硝酸和醋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__H+__,这是酸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6.浓硫酸的特性:
(1)浓硫酸具有很强的__吸水性__,常用作__干燥剂__。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会使纸张、蔗糖__炭化__,该过程为__化学__变化。实验过程中,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必须迅速__用大量水冲洗__,再涂上__碳酸氢钠溶液__(3%~5%)。
7.稀释浓硫酸时,要把__浓硫酸__缓缓注入盛有__水__的烧杯中,用__玻璃棒__引流(或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并不断__搅拌__。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知识点一: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
1.下列关于盐酸的描述,错误的是(B)
A.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B.盐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
C.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D.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处有白雾
2.下列有关浓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浓硫酸要密封保存,这与浓硫酸的挥发性有关
B.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C.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D.稀释浓硫酸时可将浓硫酸倒入水里
3.分别将一小烧杯浓盐酸,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共同变化
是(D)
A.溶液的质量减小
B.溶剂的质量增大
C.溶质的质量减小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知识点二: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4.(2021·莆田质检)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C)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解离出酸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氢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
5.(2020·扬州中考)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浓硫酸可用于干燥O2
B.浓硫酸可使纸张炭化
C.实验室可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备CO2
D.稀硫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6.进行如图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不能产生气泡的是__A、C、E__(填序号)。
(2)能证明E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红棕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
色__。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__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__。
(4)烧杯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aCO3+2HCl===CaCl2+H2O+CO2↑__。
(5)实验的目的是__验证盐酸的化学性质__。
·知识点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7.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金、铜、铁、锌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方法,记述的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A)
A.金
B.锌
C.铁
D.铜
8.下列四种金属中,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的是(A)
A.锌
B.银
C.铜
D.汞
9.(2021·厦门质检)下列物质中,可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D)
A.AgCl
B.CuCl2
C.FeCl3
D.AlCl3
10.根据如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四种金属中铜的金属活动性最弱
B.金属活动性镁大于锌
C.铁与稀盐酸反应溶液最终变为黄色
D.Mg、Zn、Fe三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生成了H2
11.实验室的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如图描述正确的是(C)
12.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向铁锈中加入稀盐酸,振荡,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B.镁条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并放热
C.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生成
D.把浓硫酸滴到纸上,纸张变黑
13.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若X是稀硫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则d就是CuO固体
C.若X是稀盐酸,则c可能是单质
D.若b是Fe2O3,则黄色溶液可能是氯化铁
14.下列图示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D)
A.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以及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B.在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以及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向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稀盐酸的两个烧杯中,分别不断加入铁粉和锌粉
D.向盛有等质量铁粉和锌粉的两个烧杯中,不断滴加等浓度的稀盐酸
15.(2021·福建质检)小明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B)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
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
C.0~50
s,发生的反应主要为Al2O3+6HCl===2AlCl3+3H2O
D.100~140
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
16.(2021·泉州质检)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
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拓展提高】(1)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_CaCO3__(填化学式),经__过滤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2)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不用浓盐酸的理由是__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__;要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稀盐酸,需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__10__克,需加水__90__克。
17.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向250
mL的烧瓶内注入25
mL溶质质量分数8.8%的稀盐酸,分别剪取长约4cm、宽约0.4cm的镁、铝、锌、铁、铜金属条,打磨后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压强传感器的橡皮塞(见图1),点击采集,得到如图2所示的气压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对应的金属是__铜__。
(2)曲线b对应的金属是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Fe+2HCl===FeCl2+H2↑__。
(3)曲线c在18
s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略微下降的原因是__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在18__s反应结束,温度降低__。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B、D__。
A.d对应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气体
B.如延长反应时间,可得到d的图是一条直线
C.从0~100
s图可推测e对应的金属打磨不彻底
D.从250~450
s图推测e反应时盐酸浓度在变大
PAGE第2课时 常
见
的
碱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比较
2.生石灰制熟石灰
(1)氧化钙(俗称__
__)与水反应后转变成氢氧化钙(俗称__
__),化学方程式为__
__,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2)生石灰具有强烈的__
__性,极易跟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1)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NaOH溶液和石灰水都能吸收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
__,__
__。
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__
__而潮解,还能吸收__
__而变质。
(2)与硫酸铜等某些盐溶液反应
NaOH溶液和石灰水分别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
__,__
__。
4.复分解反应
两种__
__相互__
__成分,生成两种__
__的反应。
5.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
碱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__
__。
6.常见碱的用途
(1)烧碱常用于制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
(2)熟石灰常用于建筑业、改良__
__土壤和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知识点一:碱的特性、用途
1.下列关于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在皮肤上,要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C.pH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可以配成pH为13的溶液
D.烧碱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石灰又称消石灰
B.熟石灰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固体,易潮解
B.有强腐蚀性,俗称苛性钠
C.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D.实验室里称量氢氧化钠时可以将氢氧化钠放在纸上称量
·知识点二:碱的化学性质
4.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溶液中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能用作建筑材料
B.都能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C.都能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D.它们的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6.用如图装置完成下列实验。
①Ca(OH)2饱和溶液 ②NaOH饱和溶液
(1)检验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选用__
__(用序号填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2)除去CO中混有少量的CO2,瓶中最好选用__
__(用序号填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
__。
·知识点三:复分解反应
7.下列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不可能存在单质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8.下列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B.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D.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
9.实验室中有下列药品:①氢氧化钠固体 ②澄清石灰水 ③浓盐酸 ④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药品质量发生变化,其原因与空气中CO2有关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20·长沙中考)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下面是小兰同学在完成酸、碱的性质实验时记录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有白烟产生
B.向氧化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红棕色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C.向氯化铜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11.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种物质,甲、乙、丙均能与X发生反应。若X是氢氧化钠溶液。则甲、乙、丙不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CO2
B.CuSO4
C.Fe
D.CuCl2
12.在“创新实验装置”的竞赛中,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如图是同学们对实验中的部分现象进行的预测,预测正确的是(
)
A.装置①中黑色固体消失
B.装置②中产生蓝色沉淀
C.装置②中会有气泡冒出
D.装置③中产生蓝色沉淀
13.(2021·福建质检)如图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装置,甲中右侧集气瓶内气球胀大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
__;要证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应选择如图__
__装置,通过__
__的现象,就可认为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装置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14.小黎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加紫色石蕊溶液
__
__
__
__
回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二氧化硫(SO2)与氢氧化钠反应与上面的反应类似,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任写两点)__
__、__
__。
15.(2021·福州质检)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开展探究实验。
[实验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甲,钟罩内体积进行6等分,实验前液面停留在刻度“1”处)
(1)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冷却后,钟罩内液面高度低于刻度“2”,可能的原因是__
__(写一条)。
[实验2]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3)用图乙装置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__
__。
(4)用图丙装置实验,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
①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__
__(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②ab段压强变大,原因是__
__。
③对比曲线中__
__段和__
__段,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