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自我研学: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呼号(h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交流点拨】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理清本文的结构。
【交流点拨】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再次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明确: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明确: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明确: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注: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五、合作研讨
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六、拓展延伸:
列举古今中外名人有关生存观的名言事例。
(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名人事例:
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七、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八、课后作业:
学习了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象性随笔。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文题很吸引学生,结构层次清晰,学生也能从标志性的语句找出主旨。但由于是哲理性的散文,而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所以学生比较难理解语句,需要老师多作引导点拨。另一个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经验,思考回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设计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在完成的过程中多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