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语言要连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什么是语言连贯和怎样做到语言连贯。
过程与方法
写作时能做到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写作文题】
中心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
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
3.注意句子间顺序合理,街接自然,前后连贯。
审题:
1.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内容。该作文的核心词汇是“节日”,围绕某个节日来写。
2.明确要求中的重要信息,“话题的统一”“描写节日的场面”“节日里的心情”“表达你的感受”“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这些在写作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体现。
3.通过写作要求及提示,我们能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应该是以记叙文或散文为主,不能写成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在节日里的心情和感受。
【技法点拨】
1. 保持话题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中心。例如《昆明的雨》中写昆明菌子极多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
(1)最多,也最便直的牛肝菌,
(2)比牛肝菌略贵的青头菌
(3)菌中之王,味道鲜浓,无可方比的鸡土枞菌,
(4)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
(5)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枞的笑话。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 表述角度同步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只要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就在私塾读书,12岁时适逢辛亥革命,便又进了新式学堂,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他的学问正是在褶皱新旧冲突、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造成的。”这段文字前后都是从“他”的角度叙事的,只有“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一句转换了陈述对象,从“他父亲”的角度叙述,应改为“刚满18岁被他父亲送到欧洲留学”就连贯了。
3.合理安排顺序
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可时间为序,可空间而行,可总分结构,可递进布局,总之,顺序合理为当,前后连贯为妥。
例如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 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去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案。”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应该将第三句与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
4.句间衔接过渡
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提示语或过渡语,可以帮我们衔接句子。
比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两段话:“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 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
其中,运用关联词“可是”表示句子间的转折关系,使用“比如”“例如”这样提示性的词语来引出例子,还用“文字之外, 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个过渡句承上启下。
5. 语境和谐一致
同一段话,大至一篇文章,语境应该是和谐一致的,不然东拉西扯,语义不和谐,情境不搭对,行文不连贯,主题不突出。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这段话: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语境和谐一致,行文自然连贯,随心而作,没有雕琢痕迹。
【教师下水】
旧时冬至,互赠棉衣
提起过冬至,我就会想起“穷过渡”那阵子,因为这天可以改善伙食“打馋虫”——吃水饺了。那时猪羊肉是奢侈品、稀罕物,连想都不敢想。但祖母心灵手巧,会包地瓜面皮的两种素馅水饺,白菜芝麻盐和萝卜豆腐的随意挑着吃。那时肚子里没有半点油水,每人最少能“呛”吃两大盘。我二弟个头大,能装三大盘,非把肚儿撑圆。
直到我初小毕业,才知道冬至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乡村农户普遍都有当作吉日盛节的习俗。民间俗称冬至三刻阳气上升,有冬至阳生寿即归之说。铜梁庆隆乡邹家河坝一带村落,百姓便将摊煎饼、熬黏粥烧灶的秫秸灰,冷却后装入竹筒内,盛满后表面糊上一层白纸封严,隔夜查看白纸会自动撑破,以此法证明阳气升腾。
根据《汉书》中记述:“冬至阳气起而君道长,乃乱而复活之机,故贺。”乡村皆举办隆重礼仪庆典。冬至前后三日,君不听政,百官朝贺。乡村、城镇、官府内丝竹管弦合鸣,轻歌曼舞;官衙外则锣鼓唢呐齐奏,龙腾狮舞,一派热闹非凡的盛景。民间则三日歇市,学子休假,举办乡间娱乐活动共庆同贺。
冬至这天恰逢“交九”,有“冬至三九冰最坚”之说。这时,酷冬已临,寒风似刀,雪蝶纷飞。古人曾戏作“打油诗”云:“山河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犬变白犬,黑狗身浮肿。”乡间还广泛流行“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老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冰河流,八九雁大走;九九八十一,灶间做饭坡里吃(春耕在田间吃饭,为争分夺秒);九九加一九,耕牛满坡走。”《九九歌》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歌谣。
旧时冬至,至亲密友要互赠御寒棉衣,以示亲情关照。
家乡,土地宽满肥沃,农家多以男耕女织过活度日,庄户人家便纷纷举办“消寒会”。从冬至早饭后,当家人便开始洗菜做肴、杀鸡蒸馍、浸茶烫酒、置办酒席。每年冬至傍晚,我家堂叔便盛情邀集四邻八舍的开墒犁田的巧把式、推车拧水的壮劳力汇聚一堂、开怀畅饮、猜拳行令,姑嫂妯娌们则在火炉旁说说笑笑。一直热闹到夜半时分,一个个酒足饭饱,方才散去。俗说:“冬至笑闹夜无眠,吃香喝辣如过年”,所以冬至又称为“亚年”。
还记得,读初中时,也是冬至,我还光着脚丫读书,就有同学送我棉衣,后来我们成了好兄弟。这就是冬至的温暖。
至今,我的记忆里,冬至更多的是温暖,少有寒意。
【佳作欣赏】
中秋节
月,世世代代,一如既往的挂在夜空中,如此耀眼,如此迷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啊明月,你为何会如此,如此不知疲倦的,往往复复的升起和落下?是为了感慨人世见的悲欢离合,还是为了祭奠已逝的灵魂,还是向在黑暗中孤苦的人带去一丝丝光亮?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啊明月,千百年来,你总是世人所咏赞的对象,你似乎注定成为孤独寂寞人的精神依靠,是落寞无助人的听诉者,仿佛人们已将世上所有的情感已寄你于一身。难道,你那阴情圆缺的变化,就是对人间人情冷暖,世事沧桑的感慨?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啊明月,千千万万的人此时都饱含着离别之苦,只有抬头仰望天上的你,享受着月光浴,才能感受到自己牵挂的人与自己心心相印,不离不弃。是你,让寂寞的心不再无依无靠,让愁苦的思绪不再四处漂泊。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是啊,今晚是中秋啊!我早已盼望已久的月,此时如一轮晶莹的玉盘,将人间大地笼罩在一片浅浅的金色光辉之中,月让所有的事物都像注入了情感一般,一切的事物都仿佛向月低声诉说自己无尽的心事。
此时,我的新似乎早已被月的美所震慑,我屏住呼吸,感受着月的纯美,温柔和静谧。就这样,静静地,让明月清风带走我无尽的思绪,缓缓飘升,最后消失不见。我无声了,我那绵延不断的情愫也被牢牢地定格住,时间也仿佛在此时停滞下来,不再流逝。
望着铰接的明月,让人不禁会联想到月饼。“明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曾这样说道。东坡也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嚼着月饼,更会让人感受到月亮的情怀,心中的亲切之感也会油然而生,让人的心也会感到一丝丝的甜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和我一样对月有着特殊感情的朋友能永远的幸福美满,像亘古不变的月一样,永远散发出金色的光辉,去走黑暗,即便是再微弱。
点评: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连贯,通俗易懂,引用大量描写中秋明月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本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耐人寻味的端午节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泪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慨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点评:这篇文章作者由端午节想到了屈原,并由此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屈原的一段历史。文中以《离骚》的诗句串联全篇,不仅写出了屈原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写出了后人对屈原的离世的扼腕叹息之情,既“骄傲”又“悲哀”,复杂的感情中品味着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