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 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 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21: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诗文赏析】
诗人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笔
力遒劲、气势恢弘。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
突兀,结得意远。出猎时英姿飒爽,归猎时踌躇满志。景中
寓情。颔联体物精细,对仗精妙。诗中隐藏着三个地名,却
使人浑然不觉,运用典故而无雕琢痕迹。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导入新课
第24课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重点)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丰富了阅历,了解了社会。汉武帝元封三年,其父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太史令,开始广泛阅读史料,着手《史记》的写作。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满怀悲愤,以极大的毅力,继续《史记》的编写,公元前91年书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简介
作品介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通过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班固《汉书》起,历代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地传记文学。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
相关知识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公元前158年,匈奴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镇守抵抗: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背景材料
将军周亚夫
周亚夫军细柳
【题??解】
本文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一节。绛侯周勃是汉开国功臣。诸吕危刘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以贤封为侯。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读准字音
祝兹(
)棘门(

介胄(

按辔(
)嗟乎(






zhòu
pèi
jiē

入:侵入
边:边境
备:防备
之:到
直:径直
约:规定
1、匈奴大入边
2、以备胡
3、已而之细柳军
4、直驰入
5、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
·
·
·
·
·
重点词语解释
徐:慢慢地
兵:兵器
揖:行礼
介,铠甲。胄,头盔。
称谢:告诉说
6、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7、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8、介胄之士不拜
9、使人称谢
·
·
·
·
·
·
·
军士吏被甲(

改容式车(

通假字
“被”同“披”,穿着
“式”同“轼”,车前横木。文中用作动词,指扶轼

一词多义:

使
助词:1)无意
2)的
代词:1)代人
2)代物
动词:去、往到
动词:驻军
名词:使者、使臣
名词:1)军队
2)军营
动词:派遣
古今异义
上自劳军


锐兵刃(

军中不得驱驰(

古义:特指皇帝。
今义:方位名词,上面。
古义:兵器,武器。
今义:士兵。
古义:使劲赶马。
今义:跑得很快。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古义:营垒。
今义:墙,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此……矣”表判断。)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也”表判断。)
被动句:
天子为动(“为”表被动。)
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分析讨论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明的语言予以概括。
本文记载了周亚夫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
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首先交代时间——汉文帝后元六年,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然后交代了三位将领驻军的概况。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问题探究
文帝劳军
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首先交代时间——汉文帝后元六年,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然后交代了三位将领驻军的概况。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汉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为“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
“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说明细柳军管理严格,从侧面表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出军门群臣皆惊
惊恐:汉文帝远驾劳军,却多次受到军营规定的约束,有损天子之威。
惊讶:汉文帝竟然被周亚夫感动了。
惊喜:细柳营常备不懈、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群臣皆惊”,为什么“惊”?
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真将军
治军严格、刚正不
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军容严整
军纪严明
军礼严谨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将军令曰
将军约
画龙点睛
有力烘托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直驰入
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
皇帝到细柳军营
将以下骑送迎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上至,又不得入。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天子乃按辔徐行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
对比
“真”将军
其将
固可袭而虏也。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直驰入
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
皇帝到细柳军营
将以下骑送迎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上至,又不得入。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天子乃按辔徐行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
对比
“真”将军
衬托
借文帝之口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的看法。
汉文帝是慧眼识英雄的人。大敌当前,他亲自劳军,在细柳营接连受到“非礼”,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谪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周亚夫是位治军严谨、
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主旨归纳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的“真将军”形象,但直接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军纪严明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周亚夫)虽未正式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而其后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1.运用对比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作特色
本文叙述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彩强烈。如写霸上驻军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入”;写细柳军营戒备森严,细腻逼真,用字也不多。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
写作特色
直面人生:
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对人对己严格要求的名言。
1、闲谈莫论人非,靜坐当思已过。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拓展延伸:
治理军队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也应如此,你所在的学校、班级是什么情况?你对学校老师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