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故事导入
赤壁,地名,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就是——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赤壁
杜
牧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赏析诗歌反面落笔的精妙构思。(难点)
3.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
(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杜
牧
本诗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本诗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击败曹操大军。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背
景
链
接
1.快速浏览诗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歌的主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读好节奏
赤
壁
杜
牧
折戟①沉沙铁未销,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铜雀⑤春深锁二乔⑥。
①折戟:折断的戟。
②将:拿,取。
③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走进课文
④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⑤铜雀: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⑥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杜牧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美丽的大乔、小乔,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历史形式将整个改变)。
赤
壁
兴感之由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
精读细研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2.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三、四两句议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议论含蓄地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败的机遇,影射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的境况。它似乎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作为。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5.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6.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折戟”,含蕴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多少往事已随风,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铁未销”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作者细心地磨洗,细致地辨认“前朝”。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努力地扒开岁月的沉沙,寻找着什么。到底作者执意地要从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种韧性,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将诗中所写事、物连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吗?
折戟+沉沙+磨洗+认前朝=?
这种力量就是自信,是一种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
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
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
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
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艺
术
特
色
1.以小见大,含蓄蕴藉。
前两句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不直言战争之胜负,而通过“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深刻警策,言近旨远。
2.设想奇特,手法新奇。
这首诗紧扣历史事件,将对历史兴衰成败的评价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尤其是英雄与美人互相映衬,设想奇特,手法新奇,内涵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知识迁移
1、请了此诗,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赤壁
兴感之由
借古讽今
折戟未销前朝之物
感慨议论
东风之力
二乔命运
结
构
梳
理
借物
咏叹
理解巩固:
1、写兴感之由的诗句:
2、从反面设想,反映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历史认识句:
3、含蓄诙谐,体现本诗风韵神采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春深锁二乔。
积累杜牧的名句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绝句》)
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