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21: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新课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重点)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追求朴素自然。
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社会。
背景介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huán

xuān


庐:


喧:         


尔:

然:


还: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记一记
为什么能这样。
自得的样子。
结伴而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
陶渊明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街道,
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叙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绘景
议论抒情
精读细研
1.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
心态:豁达,闲适。
修辞:设问。
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表现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指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诗人心里,内心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5.分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的作用及含义。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主旨。“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了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随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与追求。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一品佳句--炼字美
“见”与“望”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二品佳句--意境美
8.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理解意象:
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白云”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个“思乡”、“思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这首诗通过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文章主旨:




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寓情于景,自然醇美。
2.语言朴素,结构严密。
 
前两句写对安静生活的追求,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从自然景色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饮酒
无车马喧
情景交融
悠闲自得
心远地偏
采菊悠然
日夕,飞鸟
生活宁静
内心恬然
闲适自在
生命真谛
有关菊的古诗文名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