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文档属性

名称 说“木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7 22: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说“木叶”》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5 》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说“木叶”》 年级:高二 学期:上期 学段:第5学段
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2、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思路 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方法 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面 2、校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举隅》
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导 入 导语:1、纵观我国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的名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可对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个疑问,“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说“木叶”》中寻找答案。(板书题目) 1、学生结合所学诗歌思考,整理与交流。 2、学生赏析存疑。 1、 回顾文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语言的美境。2、为本文理解意象的暗示性作铺垫。
二阅读与感知突破重点一 引出问题:1.迅速浏览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2)、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3)、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研习问题一2、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1)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2)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思考,讨论:结合“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诗中给你的感觉。问4:既然“木叶”就 是“落叶”,那诗人为 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研习问题二3、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并请学生简笔画出“木”与“树”。研习问题三4、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体会: “木叶”、“落叶”、 “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明确: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还带着些许缠绵。释疑解惑,提炼观点5、解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结“木”的艺术形象。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教师小结(提醒查找关键词:暗示性):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明确:“木叶”、“落木”都表示一种客观事物,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物象),当诗人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就成为意象。 1、 学生迅速浏览,圈点出三个相关题。2、(1) 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师提示阅读、思考问题一.感受诗歌中的感彩。(2)师生共同归纳与总结3、(1)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问题二、三。体会几个相关意象的文化内蕴。(2) 小组长将答案加以整理,记录。 (3) 小组派代表发言并多媒体展示简笔画。(4)师生共同归纳、补充、总结。4、学生由以上三个问题做出相应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1)“落木”的由来。(2)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1、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探究,把握全文的内容及思路。
2、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再一次了解与感受诗歌意象在表达情感与营造意境方面的独特魅力。3、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与体验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4、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拓展与探究完成重点二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多媒体演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2、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定完全相同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多媒体演示)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3、学生自主探究: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1、学生思考同类文学现象,对同时存在的几种文化现象进行诗歌鉴赏实践,对多种常用意象加以比较与鉴别,找出相关规律。2、互相交流对所列诗词整体感受,请同学发言。学生自主探究,比较与体会: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定完全相同的。 1、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2、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3、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和研讨能力。
四、作业设计 “梅”这个意象具有怎样的感彩与文化内蕴? 再找一些有关“梅”的诗歌,结合补充材料上的诗歌,写一篇对“梅”意象的分析和鉴赏的随笔。 可让学生尝试文化随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后记:文本分析:《说“木叶”》是新课程高中语文第五模块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化随笔,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这个单元的学习导言就提到:“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淡化教材,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围绕诗中为何用“木”而不是“树”这个主问题展开层层剥笋式的教学。能够提起学生兴趣,有水到渠成的快感。学生可选取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寻求释疑。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主要问题与不足(1) 对相同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暗示性挖掘尚浅,还可深入细致一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