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必修五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2、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3、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二、过程和方法诵读复述——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教 学重 点难 点 1、重点——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2、难点——古典小说情节千里伏线的特点;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教 学思 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及环境。文章篇幅较长,我精心地做了预习安排,让学生在课外将作者、《水浒传》、小说大致情节理清。课堂中,我将“火”与“刀”作为两个突破口,进而辐射到文章的所有情节。同时,我运用情境设计法,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另外,针对学生对众多梁山英雄好汉及武侠英雄的喜爱,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侠”的精神进行探究。最后,我安排课外比较阅读。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内容,比较《水浒传》中人物不同的个性,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各种不同表现。
主 要教 学方 法 质疑法、设计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教 学资 源 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 一、激趣导入:由艺术生领唱《好汉歌》。然后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对《水浒传》的感悟或评价。学生:豪气冲天、正直忠诚、悲剧式英雄、忠义、侠肝义胆、血性男儿、美酒里的刀子、善与恶的较量……教师:一曲高亢激昂的《好汉歌》,表达了人们对梁山好汉的歌颂。同学们更是简洁地谈到了对《水浒传》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的一段故事。 【活动一】 由学生自己演唱《好汉歌》并对《水浒传》进行简洁的概括。 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鉴赏作心理准备。
二、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介绍《水浒》、作者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2、掌握生字生词,掌握古白话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3、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并进行概括。沧州遇旧——酒店密谋——小二告密——买刀寻敌——寻敌未果——接管草场——亲闻原委——手刃仇敌——逼上梁山4、理清线索:主线: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副线:侧面略写的内容是由反动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活动二】1、检查预习效果,并对《水浒传》有一整体感知。2、自主质疑。 这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完成,课内仅展示成果。激发了阅读兴趣,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三、(一) 三、合作探究——道具“火”与“刀”在文中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的作用。(一)导入:电影《无间道》中,黄秋生泰然自若地走进电梯,正要关门下去时,忽然有一只手伸了进来,阻止了电梯门……大家想想当时黄秋生心中是怎样的感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后手绣的一朵朵鲜艳刺目的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是时令花卉,也是王后密谋政变的暗号。由此可见,道具在影视戏剧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实在小说中也显得尤为重要。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作者所运用的重要道具。——火、刀 【活动三】由两个电影镜头导入,学生想象。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 (二)分组探究一:“火”在文中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的作用。1、讨论:找出文中几处出现了“火”这一道具文字,探究“火”在情节中的作用。①制造了情节的悬疑,使读者产生波澜起伏的阅读体验,从而引起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疑惑(草料场这么容易着火的地方怎么频频出现火)—→担忧(林冲会不会无意中引发火灾)—→放心(林冲两次确认火盆灭了)—→更大的疑惑(火盆明明灭了,草料场的火从哪儿来的呢)。②前后呼应,对火的处理体现出古典小说在情节上“千里伏线”的手法。2、讨论:从几处火的道具的描写我们能看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小心谨慎。依据是两次确认火盆灭了没有。3、林冲小心谨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忍辱负重,苟且偷安。(枪棒教头、美妻娇子,和美幸福)4、这种性格可以从《水浒传》或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得进一步的印证?①相国寺里辱娇妻,白虎堂上设奸计,野猪林中谋性命——忍辱苟安②沧州遇旧(对话)救——扶危济困、不图回报恶——软弱善良,忍辱苟安,听由天命③接管草场(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修理草屋,神明庇佑——复仇的念头更淡漠、随遇而安 、委曲求全带刀、查火——小心谨慎精细细节描写——既表现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活动四】探究“火”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作用。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办法。2、把握古典小说情节“千里伏线”的手法。
(三) (三)分组探究二:“刀”在文中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的作用。1、讨论:找出文中几处出现了“刀”这一道具文字,探究“刀”在情节中的作用。情节:从林冲买刀,到中间对刀只字不提,到最后杀陆虞候的时候,刀猛然拔出,阅读者经历了遗忘到吃惊的过程,但吃惊之余,回头想想,这个刀的猛然出现又合情合理,在前面交代过了,已有铺垫了。得出结论:对刀的处理体现出古典小说在情节上千里伏线的手法。2、讨论:从几处“刀”的道具的描写我们能看出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刚烈血性,反抗精神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表现了林冲的反抗性格?①酒店密谋(语言、动作、细节描写)闪——行迹诡秘疑——要酒要菜,专请管营、差拨;待管营、差拨来到却素不相识,问其姓名又避而不答,只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并支开李小二,“不叫”“休来”。细节——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②小二告密“大惊”——本想忍辱求全,也为高俅等所不容。“大怒”——爆发出反抗求生的火花。③寻敌未果慢——复仇的火焰渐自减退。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警惕性差情景设计:林冲听李小二说明事情原委后,买刀寻敌。第一日未寻着,含怒而去。第二日未寻着,含愤而去。不想第三日竟在街上碰个正着。这时,林冲会怎样?学生联想:拔出刀来,砍下陆谦的脑袋。“怎么可能呢?他还想服刑期满,回家团聚呢!怎么会如此鲁莽?”“他又不是鲁智深,而是堂堂80万禁军教头,熟谙大明律法,怎么会不问缘由就拔刀砍人呢?更何况陆谦等人密谋害他,他又没亲耳听见,善良安分、奉公守法的他怎么会就此出手呢?”……这时,教师借势引导:林冲不具有鲁智深的鲁莽性格,但听李小二说后也由惊而怒,买刀寻敌,这是他教头本色的体现,再怎么说他也是“堂堂80万禁军教头”呀!所以,买刀寻敌的反抗是自然的,但他的教头出身和苟安性格决定了他可能不会立即拔刀杀人,而要问清事情缘由,也许陆谦一番花言巧语,又冰释前嫌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发现他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也不坚决。④手刃仇敌掩门细节——为偷听知道真相埋下伏笔,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杀敌——尽显英雄气概,义无返顾踏上反抗之路小结:1、在情节发展中动态刻画人物性格。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3、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活动五】探究“火”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作用。【活动六】根据设计的情境进行联想或想象。【活动七】小结小说中人物性格刻画的手法。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及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办法。2、把握古典小说情节“千里伏线”的手法。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积累刻画人物的方法。
(四) (四)分组探究三: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具有什么社会意义?1、我们从火和刀中分析出林冲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两种性格是林冲性格不同侧面的体现。而他性格中这两面此消彼长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林冲的阶级出身,传统教养和沦为囚徒前的社会地位,养成了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消退;而另一方面,又在屡遭迫害、走投无路的生死关头,终于采取了暴力手段,走上了斗争的道路。2、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①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善良安分、委曲求全、随遇而安—(逼)—→奋起反抗“逼”得越紧,“反”得越烈,作者准确地把握了林冲性格的矛盾,对他的思想变化作了入情入理的令人信服的揭示,富于感染力量和逻辑力量,3、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具有什么社会意义?社会意义(林冲上梁山,关键是“逼”,官逼民反)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象林冲这样的人尚无法维持安定的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林冲这样性格软弱的人也被逼上梁山,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残害人民凶恶残酷。 【活动八】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结尾的画面,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拍白雪纷飞景象?渲染悲剧气氛,暗示人物的悲惨结局和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出色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心理,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真实的反映社会背景。 【活动一】 思考《红楼梦》中的结局白雪纷飞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二、合作探究:作者描写风雪的角度和作用。1、作者是如何描写风雪的?(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2、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风雪——身寒沽酒——途中见庙——压倒草厅——投宿庙中——大石倚门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苍茫、雄浑气氛,烘托人物由委曲求全求全走向反抗的形象。 【活动二】 探究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环境描写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 三、拓展延伸:《水浒传》与“侠”文化1、“侠”产生:从战国到晚清,二千余年,中国的封建时代虽然经历了数十个王朝,数百个皇帝,但社会的性质和风气,却老是像铁板一块,难得有所改变。贵者生即贵,贱者生即贱,不平等,不自由,长夜漫漫,人们仰望星空,却只有一弯冷月,几粒疏星,难得将这长夜照亮。皇帝不可期,清官只是凤毛鳞角,隐士山人不关世事、不问疾苦,佛道神仙看破红尘,自管自个儿消遥。“侠“便横空出世。2、“侠”的特点:——不是官而敢操生杀、不是隐而不仕朝廷,不是仙佛而节义过人、功力超人……快意恩仇,挥洒博豪情——豪爽而豪迈;轻生重义,仗义为游侠——壮伟而崇高;一诺千金,剑出不空回——气出正如虹;横行长街,浪迹走天涯——潇洒又逍遥。侠,在中华的民众意识里,就这样竖起一座光荣与梦想的丰碑。3、“侠”内蕴: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永远执著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在合情不合理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着公平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4、林冲身上的“侠义“精神解救李小二——扶危济困、不图回报;结识鲁智深——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棒打洪教头、手刃仇敌、火并王伦——嫉恶如仇、豪气冲天。5、当代人的“侠义“精神:“侠义精神”——不是对于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个人英雄的自我陶醉,而是对于民间力量对于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努力补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 【活动三】 拓展探究。 联系现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
四 四、布置作业1、课外选读《水浒传》的精彩章节,或阅读全书。2、比较阅读:林冲、鲁智深、杨志上梁山的过程和原因有什么不同? 【活动八】 课外比较阅读。 探究深入。
自我反思
主要特 色与创 新之处 本文是节选,而且文章篇幅比较长,有必要对小说前面的情节作必要的交代,这样有助于了解林冲性格发展的全过程。为此,我安排了预习,让学生去阅读有关章节,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安排对《水浒传》感兴趣且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在课堂上复述故事梗概,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节约了不少时间。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紧扣文本,注意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行动、语言、细节、环境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生通过训练,掌握了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懂得活学活用,掌握了方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将“火”与“刀”作为两个突破口,进而延伸到文章的所有情节。这样的设计,集中而且有新意,学生探究的兴趣很高。同时,我还运用了情境设计法,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另外,我还特别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的挖掘。针对学生对众多梁山英雄好汉的喜爱,对武侠英雄的喜爱,我引导学生对中国的“侠”的精神进行了探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我安排了课外比较阅读。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内容,比较《水浒传》中人物不同的个性,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各种不同表现。这样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真正起到鉴赏之目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如何将情节与人物的分析鉴赏安排得更加紧凑,还需要进一步地摸索。在小说的鉴赏过程中,如何渗透写作表达的训练,还需要探索更好的办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