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三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三峡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7 22: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三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1课时
一、美景激趣
同学们,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廊”的美称,它的风光究竟有多美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三峡风光图片去感受一下。(配乐投影风光图片)如画的美景,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啊!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三峡之旅吧!
二、赏美景——过把读书瘾
板块一: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请同学们划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并听清读音。
2.学生交流自己所划出的生字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字的读音与写法。
(曦、阙、嶂、溯、漱、属)
3.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学生注意: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就试着学一学,读得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美美地读一遍。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板块二:读清节奏。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朗读要求:把握好节奏。
2.指名读,学生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教师引导点拨。
板块三:读懂文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复习译文五法“留、替、调、补、删”。
提示学生注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有不明白的地方先自已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同桌之间可以商议讨论,然后提出来共同解决。
2.依据译文五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译读课文。
3.师生讨论解决译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4.教师检测译读效果,积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提示学生注意:意译最好,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呈现而不是肢解。
三、品美文——过把导游瘾
1.合作互动。
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述,限时3分钟,任选一景,运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学过的诗文,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段声情并茂的三峡导游词。看哪一组的导游词最能打动人。(屏幕显示:过把导游瘾)
(学生小组合作写解说词)
2.交流展示。
小组展示活动成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解说词体会“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这一方法,体悟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问题1:在写解说词的过程中,写景应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2:针对本文来说抓住了景物哪些特征?
教师小结:郦道元以地理学家的目光去探寻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正如古人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3.背诵积累。
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四、悟美情——过把探索瘾
板块一:自主探究。
教师提示:古人云“学则须疑,于有疑处而不疑,不曾学。”也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接下来让我们过把探索瘾。
(屏幕展示:过把探索瘾)
1.默读课文,看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有疑问的提出来,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在纸条上递给老师,一会儿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质疑。
板块二:答疑交流。
先同组间互相释疑,然后把共性的问题提交给老师,教师再择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教师结合“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引导、点拨学生去深入思考,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板块三:课外拓展。
限于时间关系,一些问题当堂没有解决,教师推荐有关三峡的风光资料及图书目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到课下广泛查寻资料,继续作深入的探讨研究。
结束语:
本节课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在文字中遨游真是怡然自得。
读山,读水,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
三峡风光无限好,留待大家明日游。
最后,在高声诵读中结束这趟轻松愉快的三峡之旅!
三峡(美)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