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7 22: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 目标 1.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2.学习提炼信息、筛选观点,分析主观点与次观点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3.领会朱光潜先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掌握不同的读书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的语文习惯。
教学 重点 1.学习信息的筛选与观点的提炼。 2.领悟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 思路 激趣——整体感知——分析思路——启示评价。
主要 教学 方法 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教学 资源 《咬文嚼字》课件ppt.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一、以生活中的语文导入课题:我们祁阳公交车上有一句广告语,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广告词是这样的:司机酒一杯,亲人泪两行。从对仗这个角度来说这样说好像也还是可以,但我个人觉得味不够,用我们祁阳话读起来也显别扭,你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有关知识,对此广告进行修改,使之读来更合我们地方的口味?修改参考:司机酒一杯,亲人泪双流。(运用夸张、方言“双流”,同时也符合对联要求对仗的特点。)刚才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一个推敲炼字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思考,讨论修改。 1.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为拓展应用作准备
二、 整体感 知 一、解题:“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课件显示)二、整体感知1、找出总观点。总的来说“咬文嚼字”是一个贬用成语,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2、除了这个主观点之外,不同的同学圈出了不同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观点,现在请你们系统地找找还有哪些观点。 一、学生谈自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二、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并回答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三、学生再读,找出本文的其他观点并回答所找出的其他观点:1.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3.无论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4.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或: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与根本与文艺无缘。5.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理解文题在文章里的实质意义,整体感知作者观点。明确作者在“讲什么”。提升学生筛选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梳理思 路 三、梳理文路,理解观点与次观点之间的联系。问题设计:刚才我们圈出的也是观点,但每篇文章主观点只能是一个,那我们刚才圈出的观点与主观点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探讨、交流分观点1: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分观点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分观点3:字的联想意义用得好可以点石成金(属于怎样咬文嚼字的范畴)分观点4:字的联想意义用得不好(套板反应)易生流弊(属于怎样咬文嚼字的范畴)分观点5:对以上所有观点的强调与小结,位于文末,故应属结语) 理清主观点分次观点之间的关系,实则理清行文的思路
四、 课文研读 四、课文研读: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利用练习一,让学生明确文中所举五个例子。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例子分析】(要学生朗读体会其中区别) 明确:看课文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学生探讨、交流理由: 善用联想意义可点铁成金。 请你“咬文嚼字” 从阅读到写作,彰显语文的工具性。
五、小结 五、教师小结课文思路结构(见课件)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梳理本文文路,明确论证的思路。 学生到黑板上列写本文的结构提纲。咬文嚼字:一字不放松为什么——阅读:李广射虎(正) 韩愈推敲(正)怎么样——写作:善用联想义(正) 误用联想义(反)小结 惟陈言之务去
六、 评价启 示 六、探究评价:思考教材P44“研讨与练习”二探究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现见解,应该怎样看?只是读书的不同方法而已,并不矛盾,咬文嚼字是一种精读的方法,“不求甚解”是一种速读之法。二者结合,方可读尽天下好书,并为我所用。 学生讨论,在自我体会基础上总结 学习评价前人的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创新之处 绝对原创。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生活即学习”贯穿于常规阅读教学中, 注意到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生成,注重语文人文与工具的并重,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又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结合了高考实际,可操作性强。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