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7: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介绍杜甫
课前已经让大家搜集关于杜甫的资料了,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介绍写作背景
下面老师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读诗(播放音频课件)
我们来听一听音频朗读
同学们放声自由的来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带背景音乐)
4、谁能朗读一遍这首诗?
5、揭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目
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色。
谁在春天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
杜甫春天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
杜甫春天在长安街头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他又有什么样地
感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6、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课件学习要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要求:
第一步:自主探究
同学们默读诗歌,独立思考,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看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也可以问一下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第二步: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之后,把你刚刚理解的字义、词义、句意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说一说,互相交流一下。这样既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第三步:汇报成果
交流之后,各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步自主探究。开始
理解的怎么样了?差不多了,好,我们来进行第二步合作交流。开始
交流好了吗?交流好了同学们请做好,我们来进行第三步,汇报成果。
6、成果展示
一二句诗:
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古诗)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小组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我是第几小组的代表,我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国:国家
破:破碎
在:存在
国家破碎了,只有山河依然存在。
城:长安城
春:春天
深:草木丛生
长安城的春天草木丛生。
他们组同学理解的非常好,其他小组同学有不同的解释吗?
生:我是第几小组的代表,我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国:国都
破:残破
国都长安城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山河依然存在。
长安城的春天荒草丛生。
说得也非常好,请坐。老师再来帮你们完善完善。
国除了指国家还指国都长安城。
破除了指破碎还指攻破、残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国都长安城已经被叛军攻破了,经过烧杀抢掠,长安城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山河依然存在。长安城的春天已经是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同学们想一想,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课件出示问题)
生:人多、热闹、繁华、美丽
我们来看一下图片。(出示图片)
这就是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又是什么样子?(出示问题)
生:残破不堪,荒草丛生,一片废墟,满目荒凉,面目全非
,今非昔比
我们再来看一下图片(出示图片)
这就是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残破不堪,荒草丛生,人去屋空,满目凄凉。
从破和深这两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问题)
破,残破不堪,从破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沦陷
废墟
破破烂烂
房倒屋塌
不再美丽
不在繁华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说明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长安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如今已经破旧不堪,满目疮痍。
深,荒草丛生,从深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长安城已经没有人了。
人都去哪了呢?
生:被抓、被杀、逃走了。
叛军来了,有的人被抓住了,有的人被杀害了,有的人不想落得如此下场背井离乡逃难走了。
春天来了,长安城里到处草木深深,人烟稀少才让荒草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板书:望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情如何?
生:悲伤
这两句诗你能读出这种悲伤之情吗?
自己试着读一读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这种悲伤之情。
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悲痛沉郁,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示古诗)
三四句诗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小组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我是第几小组的代表,我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感,感叹
时,时局
溅泪,落泪
感时花溅泪:感叹时局,看见花开诗人伤心地流泪了。
恨,痛恨
别,离别
惊心,心惊害怕
恨别鸟惊心:痛恨离别,听到鸟鸣诗人也感到心惊害怕。
他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其他小组同学有不同的解释吗?
生:我是第几小组的同学,我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感叹时局,连花都伤心地哭了。
痛恨离别,连鸟也感到心惊害怕。
他们组同学又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那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生:都正确
同学们真聪明,这两种说法都对。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种说法,1、2行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诗意1)
感叹动乱,悲惨的时局,看见花开诗人不由得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痛恨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听见鸟鸣诗人不由得心惊害怕。
花香鸟语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出示问题)
生:一想到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他很伤心,所以就伤心地哭了。
生:一想到时局混乱,国破家亡,老百姓受苦受难他特别难过,看见花都高兴不起来。
......
那他为何闻鸟惊心呢?
生:听见鸟叫声还以为是叛军来了呢。
叛军来了为什么就吓成这样呢?
生:残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非常可怕,所以诗人非常害怕,所以他闻鸟惊心。
作者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
一想到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眼前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他带来任何愉悦的心情,反而增加他的忧伤,所以作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种解释,3、4行同学一齐来读一读。(出示诗意2)
感叹动乱、悲惨的时局,连花都伤心地哭了。
痛恨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连鸟也感到心惊害怕。
同学们想象一下,连花都伤心地哭了,连鸟都感到心惊害怕,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呢?(出示问题)
连花都伤心地哭了,可见当时的时局会是什么样啊?
生:悲惨
悲惨到什么程度啊?
生: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可见当时的时局悲惨到了极点,所以连花都伤心地哭了。
鸟儿为什么心惊害怕呢?
生:害怕叛军
为什么害怕叛军呢?
生:残忍
残忍到什么程度?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残忍到了极点,连鸟儿也感到心惊害怕。
这两种说法虽有区别,但所表达的精神和内心情感却是相同的。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沉郁之情。板书:感
这两句诗你能读出这种悲痛、沉郁、愤恨之情吗?
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一组同学起
.二组同学来试试
看能不能把这种情感读的更强烈一些。三组同学来试试,看看读得怎么样看看你能否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这种情感体会的更深刻一些。四组同学起,剩下的其他小组同学一起来读一下吧,读出这种悲痛欲绝,愤恨沉郁之情。
小结
谁能把前四句诗连起来读一读?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一个望字中,到此所望结束了。
五六句诗
在这动荡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家书(出示诗歌)
来看5、6句诗,男生齐读5、6句诗。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小组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我是第几小组的同学,我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月:很长时间
烽火连三月: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
家书:家人的书信
抵:值,相当
万金:万两黄金
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相当于万两黄金。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词:三月、万金。(出示词语)
三月就是指三个月吗?不是。指什么?指很长时间。
万金就是指一万两金子吗?不是。指什么?指很多金钱,在这里形容珍贵、宝贵的意思。
像这样的三、万我们管他叫虚数。
从三月、万金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三月中体会到了战争时间长。
从万金中体会到了家书非常珍贵。
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生:收到家书说明亲人还活着.
收到家书说明亲人是平安的
......
也就是说不是说这封书信本身很贵重,而是说亲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这八年战火连绵,硝烟不断,有多少将士征战沙场,亲人望眼欲穿,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杜甫此时被叛军囚禁在长安城,他是多么思念他的亲人啊?他是多么担心他的亲人啊?在这乱世之中,他的父母是否健在?他的妻儿是否安康?他是多么盼望能收到家中亲人的消息呀?他的亲人也是多么盼望能收到他的消息呀,此时,亲人的生命,亲人的平安可不比那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吗?板书:思
这两句诗我们不但要读出忧伤之情,还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思念亲人
既要读出过度的忧伤之情,又要读出强烈的思亲之感。
我们分行来读一读,看看哪行同学读的最有感情?南行同学起,作者这么长时间没看见亲人,他得多么思念亲人,多么忧伤,一定要读出这种情感。第二行同学。三行---四行---全班同学齐读,起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共鸣,因此成了千古传送的名句。
七八句诗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盼望战乱能够早日平复,多么盼望能收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
他盼到了什么程度?谁能用两句诗来形容一下。(出示古诗)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女生齐读7、8句诗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小组代表再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生:我是第几小组的同学,我们组同学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稀少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挠越稀少
浑:简直
欲:要、就要
簪:
簪子
浑欲不胜簪:简直就要禁不住簪子了。
同学们,你们猜猜杜甫当年多大年纪?
同学们都把杜甫的年纪猜的很大,其实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年仅45岁。45岁年纪大吗?(不大)
可是诗人却已满头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谁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愁、忧愁
是愁、忧愁所致。板书:愁
他愁的是什么呢?
生:他愁的是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啊?
人民什么时候才能安居乐业呀?
我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聚呀?
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我什么时候才能报效祖国呀?
......
也就是说他愁得是国,他愁的是民,他愁的是家。
他的满腔愁情都是通过哪一个字表现出来的?
生:搔
师:搔是什么意思?抓,挠。
师:他的满腔愁情都是通过搔发也就是挠头这一动作表现出来的,面对国破家亡,诗人却无能为力,只能是频频搔发,来抒发内心那无尽的忧愁和焦虑。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这两句诗吧。一齐。
小结
谁能把后四句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诗的后四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诗人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了一层忧伤。
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是诗人呢?
板书:忧国忧民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的重读此诗。
男生读单句,女生读双句,春望起。
再读一遍,一行一句,二行二句,三行三句,四行四句,后四句诗全班同学齐读,春望起。
三、迁移拓展
诗人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作,再现了唐王朝由胜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这首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这两首诗一悲一喜却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而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是在苦难的谷底,而他的思想永远在巍峨的巅峰。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敬仰,和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敬仰齐背这首诗。全体起立
四、结束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五十九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上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