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给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冠礼
傅说
夯实
虞国
②拂士
荷担
箕畚
始龀
③棘门
被甲
按辔
介胄
④曩者
燕脂
折戟
穷匮
A.guàn
yuè
hāng
yú
B.bì
hé
běn
chèn
C.jīng
pī
pèi
zhòu
D.nǎng
yān
jí
kuì
2.下列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C.甚矣,汝之不惠!
D.河曲智叟亡以应。
3.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中“苦”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于渤海之尾。
D.饿其体肤。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
B.《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强项令》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
D.《雁门太守行》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贺,有“诗鬼”之称。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有“诗鬼”之称。《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
6.诗词鉴赏。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1).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说说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
②汝之不惠(________)
③帝感其诚(________)
④越明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
(3).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由此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支持。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的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一人,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日记数千言______________
②赵先生耻居其下______________
③诸生侍侧凛凛______________
④且遗一朴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
C.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
D.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②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9.默写填空。
(1)晏殊的《浣溪沙》中以诗入词,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绿的荷叶,嫣红的荷花,给人以清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参照示例把下面九项内容分为三组。
(只写序号)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愚公移山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列子
(2)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让我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让我懂得了光阴的可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学会了奉献;跌倒了再爬起来,我变得更加坚强……
作为中学生的你,已走过十几个春秋,你一定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收获。
请以《经历,让我收获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全,作文内容完整、具体,描写生动、细致,有真情实感。②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一切能透露作者信息的名称一律用“×××”代替。③书写清晰规范,卷面整洁,600字以上。
【提示:请结合你在“单元写作专练”中学习到的“一材多用”的方法,试试用你准备的生活素材来写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hé”应为“hè”;C项“jīng”应为“jí”;D项“jí”应为“jǐ”。
2.答案:B
解析:A项“女”同“汝”,译为“你”;C项“惠”同“慧”,译为“聪明”;D项“亡”同“无”,译为“没有”。所以选B。
3.答案:D
解析:
4.答案:B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5.答案:C
解析:《史记》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纪传体通史”。
6.答案:(1).示例一: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渲染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示例二:第二联用一个“独”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2).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漂泊他乡的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解析:
7.答案:(1).①用箕畚装土石。②同“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至。
(2).D
(3).A
(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解析:(2).A项中“其”分别是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项中“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中“以”意思分别是把/因为。D项中“以”都是“去、往”的意思。
(3).愚公之妻只是有疑,并没有坚决反对。
(4).【参考译文】【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8.答案:(1).
①每天
②以……为耻
③陪同
④留下
(2).C
(3).①(赵准)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
②第五个儿子非常高傲放纵,即使是太守对他也没有任何办法。
(4).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规矩严明。
解析:(3).【参考译文】
赵准,藁城人,高个儿,胡须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赵准)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的书,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陪同在侧很是敬畏。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个儿子非常高傲放纵,即使是太守对他也没有任何办法。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就亲自带着他的第五个儿子来,并且留下一块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一个人,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就很敬畏,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9.答案:(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3)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解析:
10.答案:(1)①⑤⑧/④⑨②/⑦③⑥
(2)需要。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只有拥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不断前行。
解析:
11.答案:例文:
经历,让我收获顿悟
我市著名画家刘翌先生在人民公园举办个人画展,我出于一种兴趣,就趁周末时间,撑一把纸伞,在蒙蒙细雨中,独自去了人民公园。这里古木参天,菊香叶黄,曲径通幽,墨香飘散,别有洞天,让我流连忘返。
一进展厅,就能看见一张巨幅国画,题为《莲花盛世图》,这幅画取材于我市旅游名山——莲花山。这幅画气势磅礴,点染到位,取景独特,浓淡适宜,展现出我市崭新的风貌,给人气吞山河之感,让人看了顿时有一种置身山林、心旷神怡、把酒临风的豪迈气概。
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对画展越来越感兴趣了。
再往里走,一幅《小儿摘莲图》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幅画以辛弃疾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为题,画出小儿俯身溪边摘莲蓬的调皮、爸爸提包搭衣的悠闲、妈妈伸手欲助孩子的紧张,神韵毕现,神情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旁边是一片碧绿的荷塘,一片片硕大的荷叶像绿色的伞盖,粉红的荷花娇艳欲滴,红花还需绿叶配,多么生动逼真的画面呀,我沉浸在令人舒适的图画中,心里暗暗佩服画家的生花妙笔。
在这幅画前,我流连忘返,反复品味,我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为没有素材而发愁,参观了这次画展以后,我突然明白了:任何事物的微妙之处,都能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找得到,只是我们缺少耐心去仔细地观察罢了。
这次参观画展的经历,让我顿悟:生活中的感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艰难攀爬的动作,多么平凡的几个动词,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影响了很多人,令无数读者赞叹不已。
阿尔卑斯山谷的公路旁有一则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是许多人都是坐着汽车急驶而过,对路旁的美景无意一顾。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我庆幸参观了这次画展,它让我在经历中顿悟!
解析:【写作思路】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审题可知,题目中的横线处应填的是某一次的经历带给“我”的收获,可以是某种感情,可以是某种感悟,也可以是某种品质。比如,收获快乐、收获友情、收获自信、收获乐观,等等。写作本文,应以某一次的经历为写作的重点,以自己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的收获为表现的主旨,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