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过关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过关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15:2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私塾(shú)
窒息(zhì)
粗糙(zhào)
正襟危坐(jīn)
B.滞留(zhì)
瞥见(piě)
犀利(xī)
粗制滥造(làn)
C.匿名(nì)
解剖(pōu)
尴尬(gà)
颔首低眉(hàn)
D.佃农(diàn)
禁锢(gù)
畸形(qí)
杳无音讯(y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抚摩
侏孺
任劳任怨
抑扬顿挫
B.匿名
粗鄙
好意难却
恰如其分
C.崎岖
轮廓
出言不逊
豪不介意
D.笼罩
燥热
节衣锁食
无所作为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B.他太为富不仁了,为领取赏钱竟出卖了自己的好朋友。
C.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D.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列夫·托尔斯泰、居里夫人等名人的光辉形象。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共鸣。
C.通过学习《美丽的颜色》,我们懂得了执着、坚强对成功的重要性。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5.将下列句子排列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姿百态。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⑥在文字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⑤①④⑥②③
B.⑥⑤①③②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⑤①⑥③②④
6.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遥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吧嗒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走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妻,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弓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里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照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更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⑧段女人的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1985年的一场电影
李义文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
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经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被汗浸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干完,再干一会儿。”
?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有删改)
(1).阅读第?~?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
电影放映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放映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散场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处姐姐两次流泪时的心理有何不同。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3).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台阶》,请与本文第⑩~?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5).小说中,“我们”家并不富裕,父亲却坚持为庆祝姐姐考上大学请大家看电影,他为什么这样做?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狼狈不堪的父爱
徐徐
①我上高中时,家里很穷,父母靠拉板车运送沙石挣钱。他们经常加班,一连好几天都回不了家,对我的学习,很少过问。
②我高考时,是估分盲填,如果分估高了,就很容易出现“滑档”,无法被所填的高校录取。
③为了不“滑档”,大家都不敢多估分,可过于自信的我却多估了15分,我知道很难被填报的大学录取了,虽然我考的分数并不算低。
④接下来,一天天地查询,都无消息。“一本”录取工作结束后,无比失落的我,整天闷在家里,打不起精神。父亲还和以前一样,每天带着母亲出去拉板车。
⑤无望的我,暗恨起父亲来,觉得他只知道整天运沙石,对估分和填报志愿,一窍不通,也不帮我请教专家。我开始抱怨起父亲来,不给他好脸色。
⑥几天后,父亲说要和母亲出去几天,我也懒得问,觉得他们肯定是去加班拉沙石了。
⑦直到4天后的傍晚,他们回来了。他们进家时,我吓了一跳——父亲全身都湿漉漉的,鞋上全是泥巴,头发上也沾了很多稀泥,满脸的疲惫,还不停地咳嗽,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母亲的鞋和裤脚也是湿的。“不小心掉水渠里了。”看我一脸的迷惑,父亲低声地解释道,然后弓着背,落寞地进屋去了。
⑧第二天早上,我对父亲抱怨道:“高中3年,你对我负过责吗?只知道拉板车,别的家长去请专家帮填志愿,你呢?”父亲听后默默无语,痛苦、失落地转身离去。
⑨母亲把我叫到身边:“你别怪你爸了,他后悔和自责得很。前几天,你爸带我去省城给你托人找关系了。”
⑩母亲说,父亲不知从哪儿打听到“省教育厅高招办”有个人,能把“滑档”的考生给补录上,于是找到他,交了4000块钱,谁知对方是个骗子,拿钱后就跑了。
?“除交掉的4000块,你爸还请了那人到一家我们从未见过的高档饭店里吃了顿饭,花掉1000多块,饭桌上,你爸就在那干坐着,都不敢动筷子,怕菜不够,加菜又得加钱……”
?我被惊住了,前前后后花掉5000多块,那相当于拉板车一年的收入呀!可我还是随口嘲讽道:“瞧他那点能耐,钱花了事没办成不说,还掉进水里了,搞得一身狼狈!”
?“孩子,你想想,你爸拉板车,经过水边、岸旁无数次,都从未落过水,怎可能在一身轻的情况下,失足掉进水里呢?”母亲说,“他是有一肚子的愁呀,觉得对不起你。他在回来的路上,失魂落魄,一脚踩空,掉进路旁的深水渠里,要不是我拼命拉他上来,他早被淹死了。”
?母亲继续说:“他不让我告诉你,这次去省城,为了省钱,我们3个晚上都睡在公园的椅子上,他被冻咳嗽了。”
?父亲竟然为我做了这么多试图“亡羊补牢”的事,瞬间,我猛地清醒了过来,我已18岁了,不能让父亲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我要自己承担糟糕的结局。我决定去复读!
?经过一年的苦战,我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学,比上一年填报的那所大学还要好,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和我都笑了。
?我要感谢父亲,是他那次狼狈不堪的出行,唤醒了我,让我突然间长大了!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我”的心理或神态变化。
“我”高考时,分估高了,无法被所填的高校录取,“我”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和母亲去省城托人找关系被骗,回家时父亲失魂落魄地掉进深水渠,“我”___________________→听完母亲讲他们去省城的经过,“我”___________________→“我”决定自己承担糟糕的结局,去复读。
(2).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全身都湿漉漉的,鞋上全是泥巴,头发上也沾了很多稀泥,满脸的疲惫,还不停地咳嗽,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母亲的鞋和裤脚也是湿的。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以“狼狈不堪的父爱”为题有什么妙处?
(5).根据第?段中的“父亲竟然为我做了这么多试图‘亡羊补牢’的事,瞬间,我猛地清醒了过来”,补写一段关于“我”的心理描写。
9.根据你的理解,默写填空。
(1).《赠从弟》(其二)中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梁甫行》一诗中记录百姓流离失所、身处困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诚信”之义】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一条名言、一个故事,填在下表相应的空白处。
名言
轻诺必寡信。
①____________
故事
曾子烹彘
②_________________
【访“诚信”之人】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居民)。2013年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67万元的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打短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2017年,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
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糙”应读cāo;B“瞥”应读piē;D“畸”应读jī。
2.答案:B
解析:A“孺”应改为“儒”;C“豪”应改为“毫”;D“锁”应改为“缩”。
3.答案:B
解析:“为富不仁”指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用在这里不恰当,应改为
“唯利是图”。
4.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将“领会”改为“感受”;B语序不当,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共鸣”互换位置;D误用否定词,去掉“防止”或“不”。
5.答案:C
解析:
6.答案:(1).生活俭朴、善良厚道、勤劳肯干、技术过硬。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与出了天气的炎热,衬托出麦客夫妻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
(3).表现了女人对奶奶家丰收的称赞和羡慕之情。
(4).第⑨段属于插叙,交代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
(5).表达了对麦客品质的赞美和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恋。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梳理文中写麦客夫妻的相关情节:一是奶奶相中一对夫妻,他们每亩地比别人少收两元;二是夫妻二人配合默契,干活干净利落;三是夫妻二人和奶奶的对话;四是男人让奶奶送午饭到地里,趁着中午麦秆容易割,顶着烈日干活;五是黄昏时刻,他们收割完整整两亩麦子。从这些情节中概括出关键词作答即可。文中第?段“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等词语也可以用在答案中。
(2).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言之炼句的能力。先要指出本句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最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所谓“言为心声”,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第⑧段中“这么大”“这么好”可以感受到女人的称赞与羡慕之情。
(4).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明确第⑨段所写的内容:交代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从叙述的顺序上来说,前两段写“女人”与奶奶的对话,本段不是事件的延续,而是插叙的内容。
(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案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文章开头以对童年的回忆引入,结尾又以童年的麦客记忆收束,作者一方面是想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恋。
7.答案:(1).①不知所措地向来人道谢。
②在围子外转悠,看着人群嘿嘿地笑。
③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2).①姐姐听到父亲表明坚决支持自己读书的态度,内心十分感动,因此流泪。②姐姐目睹了父亲为供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努力,因心疼父亲而流泪。
(3).①开篇点题,点明文章要讲述的内容是“放电影”。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探究“谁要放电影”以及“为什么要放电影”。③引起下文父亲与姐姐的争执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④果断的语气体现出父亲坚定的性格,突出了父亲内心的骄傲和对女儿的疼爱。
(4).共同点:他们都吃苦耐劳,勤劳厚道。动力:①本文中父亲的动力是供女儿读高中;②《台阶》中父亲的动力是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以提高自己和家庭的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5).原因:①在当时,看电影是一种时兴的庆祝方式,是仪式感的体现;②姐姐考上大学,父亲为她感到无比自豪,放电影体现出父亲对姐姐的重视;③父亲希望通过这一形式分享自己的喜悦,让大家都能看到姐姐的优秀。
态度:【示例一】赞同。这是父亲对女儿爱的体现,父亲辛勤劳作,终于把女儿供上了大学,这种富有仪式感的庆祝方式也是对父亲付出的肯定。
【示例二】不赞同。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小说中的家庭并不富裕,在这种条件下,不必破费铺张,可以把钱拿去做更有实际意义的事。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可依据“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等内容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姐低着头……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此情此景下,姐姐是感动、感激,以及因为自己让父亲负担更重而倍感自责和难过。②烈日下父亲在砖瓦厂拉砖,为了尽早完成承包的活,父亲饭都顾不得吃,姐姐看到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和辛苦搬砖的身影,为父亲辛苦劳作感到心疼和难过而落泪。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文章开头段的作用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以父亲的“明天家里放电影”一句话作为首段,做到了开篇点题,同时也交代了事件——放电影;引出下文叙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从表达效果看,语气坚定,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本文第⑩~?段看,“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可以看出父亲是吃苦耐劳、勤劳厚道的。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自己的女儿能读高中。从“链接材料”看,“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可以看出,这里的父亲也是吃苦耐劳、勤劳厚道的,其动力主要是修建有高台阶的新屋,让自己和家庭有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据此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探究性、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中,家庭并不富裕的父亲坚持要请大家看电影,为姐姐考上大学庆祝,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主要原因有:①在当时,看电影是一种时兴的庆祝方式;②父亲通过看电影的方式,向大家分享因姐姐考上大学而自豪和喜悦的心情;③放电影的做法,能体现出父亲对姐姐的疼爱与重视。至于对父亲的这个举动是否赞同,可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赞同可从“父亲疼爱女儿”“对父亲付出的肯定”等角度来回答。不赞同可从“家庭不富裕,不用铺张浪费”“节俭办实事”等角度来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8.答案:(1).无比失落
被惊住了
猛地清醒了过来
(2).外貌描写,“全身都湿漉漉的,鞋上全是泥巴,头发上也沾了很多稀泥”表现了父亲掉进深水渠之后的狼狈不堪的样子,“满脸的疲惫,还不停地咳嗽”表现了父亲因晚上睡在公园的椅子上,没有休息好,没有精神又被冻病的样子。
(3).是一个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勇于承担家庭重任、疼爱子女的好父亲。
(4).以“狼狈不堪的父爱”为题体现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以此为题,新颖含蓄,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父亲呀,您为我付出了多少心血呀!您为了我,整天拉板车运送沙石,辛苦挣钱;您为了我,去省城托人找关系,掉进了深水渠。回想起您狼狈的身影,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父亲呀,您让我惭愧,让我清醒,让我感动不已。(意近即可)
解析:
9.答案:(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2).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解析:
10.答案:(1)①言不信者,行不果;②商鞅立木
(2)①中国的传统是父债子还,你们为什么要子债父母还呢?
②在还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
解析:(2)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的能力。采访问题的设计要围绕采访的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两个问题不重复、不交叉即可。
11.答案:【佳作展台】
顶出一个春天
父亲当消防员的事情,家里一直都很反对。
母亲总说:“你要是出了点什么事,我们一家可怎么办!你要是不争取退伍,你就别进这家的门。”此时的父亲顶着母亲给的压力,沉默地坐在沙发的一角里,什么都不说。
幼时的我总不理解他,跟着母亲一起奚落他。他往往是沉默地板着一张脸,眼底传来一波又一波的无奈,夹带着对我们的失望。记忆里的父亲很高大,永远是整齐的寸头,眼睛不大,皱纹横跨在他的脸上,里面总藏着灰尘。
那天下午,雨后的天格外的蓝,蓝得像一张巨大的玻璃纸,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父亲一推开门,周身像围了一股倦意,他扯着沙哑的嗓子说:“队里给我派了任务,要我这几天守在队里,替换他们去森林灭火的士兵。”他的手抚在头上,手上遍布了每一次任务留下的伤痕,蜿蜒交错,像一道道深深的沟壑。
母亲一听很来火:“怎么又是你?又是你自己要求的吗?你怎么每次都想着你自己也不想想我们?”父亲脸上的沉默转为愤怒,他一下子就跳起来,脸上“噌噌”就冒了两团火。他提高了音量:“难不成我得让那些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去为我送命吗!还有那么多群众对于我们的希望,我不去谁去!”母亲抽泣着:“我真后悔嫁给你。”父亲猛地一拍桌子,把我吓了一跳,他察觉出我的动作,转身和我说:“你在家里好好的,好好在学校里上学。”我机械地点了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然后他就走了,携带着他的汗味,留给我和母亲一个坚决的、义无反顾的背影。我顿时觉得父亲是多么的高大,他沙哑的嗓子里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有着消防战士的挺拔。
那天他在幽暗灯光下的背影,竟是我最后一次完完整整地将他看在眼里。
我捧着父亲的照片,照片不再鲜艳。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一滴眼泪也没有流。领队的和我们说,父亲原是可以冲出来的,最后他又折了回去,想检查还有没有人在,未曾想却永远躺在了里面。
我去了父亲的宿舍,翻到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笑得很明媚,我从未见过的那样笑,他身后是一片刚经受了火灾的房屋,他和他的战友挽着肩,像是在欢呼他们扑灭了大火。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照片,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我又轻轻地说:“爸,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妈也是。”
这些,他从未说过,他一直默默地承受着我和母亲对他的指责、数落和不理解,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人承担。他顶着的不仅是家里的一片天,更是人民对他的希望,他决不辜负这些希望。
父亲用他厚实的肩膀,为我们顶出一个春天。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需要重点分析。一是“顶”,应是承受、担当、支持、奋斗的意思。二是“春天”,这里说的春天不应是本义上的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而应是其比喻义。比如,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的未来等。综合起来,题目中的意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别人或是他人带来美好的生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