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昆明的雨》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15:3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昆明的雨
基础练习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避邪(xié)
鸡(cóng)
饱涨(zhǎng)
牛肝菌(jūn)
鲜腴(yú)
炽红(zhì)
屋檐(yán)
黄闷鸡(mèn)
八卦(guà)
绿釉(yòu)
吆唤(yāo)
密匝匝(zā)
篱笆(lí)
缅桂花(miǎn)
暮年(mò)
花骨朵(gū)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辟邪
篱笆
主弦律
不落窠臼
B.八卦
闲暇
土瓷杯
记忆尤新
C.细碎
馈赠
座右铭
迫不及待
D.邪崇
苔痕
花骨朵
奋笔疾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其艺术格调清丽简约,雅俗之间,充满诗情画意。
B.他思维活跃,口才极佳,因此他讲起话来总是连绵不断,让人无法插上一句。
C.一声巨响,在场的每个人都副张目结舌的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D.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汪曾祺,江苏人,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昆明的雨》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把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事、物一一展现出来,表达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汪曾祺的代表作品有散文《受戒》《大淖纪事》等。
《昆明的雨》选材自由,材料看似零散,但由一条抒情主线贯穿起来,形散神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不容易使人晕倒。
B.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感受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长者谈话。
C.透过平实、淡远的文字,使我们感受到的是汪老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深情。
D.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挫折,却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云栖大会是一场“汇聚时代最强大脑,描绘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蓝图,展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的科技生态全景”的大会。
B.中国只有制造出自己的大飞机,才能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垄断,降低成本,让普通老百姓也坐得起飞机,结束中国上空飞着的都是国外民用客机的历史。
高铁,中国速度;高铁,中国奇迹。从绿皮车到高铁动车组,出行工具的变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变革。
当我们欣喜于GDP的增长时,却漠视了另一些“增长”;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人30年的体重增长;我们用了5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于是否读懂了作者应约而作的那幅国画。
②读懂《昆明的雨》整篇文章,关键之处是什么?
③原来,文与画互为映照,相映成趣。
④作者从交代画作由来,引出仙人掌倒挂的民俗、昆明雨季的各色菌子、水果杨梅和缅桂花,及一点淡淡乡愁。
⑤那幅国画的构思布局、剪裁取舍与画意画趣,已经决定了《昆明的雨》整篇文章的行文。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③①④⑤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习俗,倒挂着的仙人掌能存活开花则体现了昆明雨季空气的湿润。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作者将昆明火炭梅与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对比,突出前者的味美。
D.全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9..按要求修改下列语段。
【A】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B】年平均气温16.5℃左右,年均降雨量1__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C】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之一,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度与湿度,使得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
(1)【A】处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2)【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应删掉“左右”。
(3)【C】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应删掉“之一”。
答案:1.C
2
.C
3.B
4.C
5.D
6.C
7.C
8.B
9.(1)“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2)删掉“左右”
(3)删掉“之一”
能力提升
1.作批注是阅读的好习惯。仿照下面的例子,试着赏析句子,做批注。
示例:
句子: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一秋烧的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批注:用比喻描写“火炭梅”的外形、颜色,准确形象;两个感叹句直接抒写对“火炭梅”的喜爱之情。
句子: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批注:
2.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更隐含着人们对重大变故的解读。学完《昆明的雨》一课,八年级某班准备举办一次以“感受风雨,冷暧自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项目设计]下面是已经设计好的两种活动形式,为了使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充实,请再补充两种活动形式。
形式一:举办“自然风雨”图片展
形式二:举行“风雨诗文”朗诵会
形式三:
形式四:
(2)[素材积累]从你所学的诗词中选出两句描写“风雨”的句子,并写下来。
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描写酒店的鸡站立的样子,突出昆明雨季宁静闲适的氛围。
2.(1)举行“风雨歌曲”歌咏赛;举行“面对风雨”励志演讲会
(2)示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我”为什么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温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2.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3.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