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行星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0《行星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05 17: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5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4、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5、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6、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7、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是物质世界
——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方式
蟹 状 星 云
土 星
狮子座流星雨
哈雷彗星
Seven Sisters
卯 星 团
The Jupiter
木 星
The Saturn
土 星
Orion Nebula (M42)
猎 户 座大 星 云
The Horsehead Nebula
马 头 状 星 云
狮子座流星雨( 1999年11月16-18日)
余杰鸿 拍摄
Comet West
(1976)
威 斯 特 彗 星
Interstellar Matter(ISM)
星 际 物 质
Solar Eclipse
日 全 食
A Picture of the Moon
月 球
The Moon
A Picture of the Earth
地 球
The Earth
Alpha Space Station
Probe to Titan
Space Shuttle Takes Off
天体的类型可真不少!
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明亮的行星
有圆缺多变的月亮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
地 月 系
The Solar System
太 阳 系
The Milk Way Galaxy
银 河 系
河 外 星 系
天体系统的级别
月球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行星 质量 体积 密度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水星 0.05 0.056 5.46 87.9d 58.6d
金星 0.82 0.856 5.26 224.7d 243d
地球 1.00 1.000 5.52 1a 23:56′
火星 0.11 0.150 3.96 1.9a 24:37′
木星 317.94 1316.000 1.33 11.8a 9:50′
土星 95.18 745.000 0.70 29.5a 10:14′
天王星 14.6 65.20 1.24 84.0a 约16h
海王星 17.2 57.10 1.66 164.8a 约18h
冥王星 0.0024 0.009 1.50 247.9a 6d9h
可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有阳光、有水、有空气;有森林、有草原;有飞禽、有走兽、有高等智慧生命的存在。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
1.从太阳系诞生到地球上开始有原始的生命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3.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气温适宜,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4.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利于形成大气圈.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5.原始大洋的形成,单细胞生命的出现.
1.2《太阳对
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会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
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5、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6、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太阳能量来源录像、课件、投影设备、
7、课时安排:
1课时
太阳
—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辐射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
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太阳能量的来源:4个氢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
释放大量的能量
太阳寿命:按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C2m计算,太阳寿命为100亿年,目前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时期50亿年。
太阳
为地球提供能量
生物的生长
水的运动
煤  石油
太阳灶
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给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辐射
直接提供的光、热(维持生物的生长);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太阳活动
影响地球
太阳结构
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太阳大气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紫外线波段拍摄的太阳
边缘为色球层
太阳大气的结构:
日冕层(日全蚀可见)
色球层的耀斑和日珥
日珥
日珥
极光
极光
极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对电离层、磁场和极区的影响
光球层:黑子
射电 无线电短波通讯
色球层:耀斑 磁暴
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太阳风 极光
● 对航天活动、气候、地震等的影响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70~8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成正相关
60~7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成负相关
50~60N,太阳黑子多少与降水量的大小有时成正相关,有时成负相关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对电离层、磁场和极区的影响
光球层:黑子
射电 无线电短波通讯
色球层:耀斑 磁暴
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太阳风 极光
● 对航天活动、气候、地震等的影响
1.3《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2.了解昼夜的产生及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以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含义。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5.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
6.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四)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五)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五)教具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自学检测题一
1.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__,也就是______。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____也就不断更替,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_____的差异。
北 极
南 极
太 阳 光 线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 道
北极圈
南极圈
66o34’
66o34’
0o
23o26’
23o26’
思考探究
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自然现象
在同一时刻
畅畅和姨妈
互致问候时
为什么会有
时间差异
因为两地
相距太远
畅畅所在
地中国北
京刚日出
而姨妈所
在地却美
国纽约已
经日落。
3.地球的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
4.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_______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______。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______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与南半球的______相反。
自学检测题二
观察下面地球在A位置时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
A处的节气是春分,日期是3月
21日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观察下面地球在B位置时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
B处的节气是夏至,日期是6月22 日
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观察下面地球在C位置时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
C处的节气是秋分,日期是9月
23日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观察下面地球在D位置时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
D处的节气是冬至,日期是12月22日
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自学检测题三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
______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
为五个带: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分布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这里阳光斜射得厉害,甚至
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
以下,气候终年寒冷。这是哪一个温度带 ________
寒带
在很长的一段日子
里,这里正午的太阳
总是照在头顶上,
气候终年炎热。这是
哪一个温度带 _____
热带
这里地面得到的太阳
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
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这是哪一个温度带
_______
温 带
思 考 探 究
一年之中,当地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
不一样高
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 什么季节升得比较低
夏季升得高一些。冬季升得比较低
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不一样长
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比较短
夏季白昼时间长一些。冬季白昼时间短一 些
按照下面的图示,描述当地四季的变化
一年中正
午太阳的
高低变化
一年中白
昼的长短
变化
地面
得到
太阳
光热
的多

四季变化
例如:正午太阳最高,白昼时间最长,地面
得到太阳光热最多,此时是当地的夏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五)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随堂练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
活动
分类
共同点
所经物
质状态
传播
速度



纵波
横波
特点
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固体、液
体、气体
较快
固体
较慢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
33千米处
(大陆 部分 )
莫霍界面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平均17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古登堡面
2900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下地幔
5150
地核
外核
6370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表
读图: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思考:
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上、下)、地核(外、内)的深度范围?
2。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活动: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什么?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各外部圈层的比较
活动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是、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活动
你是怎样理解:“地球外部圈层是开放的系统、是不均一的层面、是不断变化的”
你认为要真正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从 横波先到达地面
随堂练习
B
2.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
大气圈
A
C
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