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05 17: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五)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地震波-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请同学们根据图1.26,填出下表中空格内容
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波的分类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
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纵波
(P波) 快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横波
(S波) 慢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图1.26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纵波横波波速都明显增加
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不边续面-划分圈层的界面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km
2900 km 岩石构成
的固体外壳
地幔 上地幔
固态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软流层: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这里物质呈熔融状态能够长期缓慢变形厚约 100千米,这里有大部分火山、地震的发源地。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一直延伸到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高层大气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
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比,其不同点:首先,其他圈层是由无机物组成的,而生物则构成了生物圈的主体,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圈层;其次,其他圈层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而生物圈则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结构。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课堂小结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堂练习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 横波先到达地面
2.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E、F属地震波横波的是 ,判断理由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B是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
(4)H层物质状态__________。
4000
3000
2000
5000
6000
1000
速度(千米/秒)
9
15
12
6
3
0


(千米)
F
E
A
C
D
B
H
B
大气圈
A
C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
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