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地理》
必修1
4.1《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地
势
陡
峭
的
华
山
急流跌宕的瀑布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河源地区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
那不勒斯海岸
台湾海峡
喜马拉雅山
其 他
广州的海陆变迁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
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1、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的表现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主要方式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 巨大的褶皱山脉
地表岩层水平位移 断裂带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练习
请点击
请点击
练习1:
一、请根据下面地理信息,分析判断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 美洲大陆和欧洲、非洲之间的大西洋每年加宽65厘米。
2、 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红海每年以2—3厘米的速度在加宽。
3、 珠穆郎玛峰平均每年上升1.27厘米。
二、褶皱山系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吗?
答案:不是。是水平运动的结果。
世界上许多高大的褶皱山系都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比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等。
答案 1.地壳的水平运动
2.地壳的水平运动
3.地壳的垂直运动
请总结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提示
1、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否是孤立存在的?
2、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哪一种运动为主
3、不管在什么地区、什么时期,是否总是以某种运动为主?
返回
思考:
1、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答案:渤海海底的地壳同时也在不断下降,并且下沉的速度与泥沙堆填的速度相当。
2、台湾海峡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是地壳下降后,海水入侵所形成的。
1.外力主要指什么 2.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3.举例外力地貌的现实事例 。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把“粗毛坯”塑造成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是五种主要的雕塑手法 。
风化作用与地貌
——使地表岩石形成风化壳
怪石生来恰似牛,不知经历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牧童吹笛难入耳,耕夫挥鞭不回头。只因鼻上无绳系,天地为牢夜不收。—— 《石牛诗》
红色砂岩石长期风化,形成美丽奇特的丹霞地貌 。
花岗岩风化作用
瀑
布
河流沟谷、峡谷
水流冲刷侵蚀作用
水流冲刷
侵蚀作用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石 柱
石 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海
浪
侵
蚀
作
用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区
女
王
头
石
角峰——冰川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冲
积
扇
平
原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新月型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总结:
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活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地表形态的影响
思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相对高度的影响。
总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示意图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_____ B _____ C ______ D ______
(2)从___到形成各种___ ,又到新___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3)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