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苏州园林》+说明语言、说明顺序 课件(共23张PPT)+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苏州园林》+说明语言、说明顺序 课件(共23张PPT)+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19:16:2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苏州园林》
+说明语言、说明顺序
统编版
八年级上
回顾:说明文整体感知
思考:阅读一首古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说明文三要素是什么
同步《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
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思考:
谁能说说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吗?
文章结构:
第一段(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段(2-9):从园林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一层(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3—6):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7—9):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10):说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总结全文,给读者想象的天地。
问题探究: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在这里“败笔”能不能替换成“地方”?为什么?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在这里,“艺术”“技术”强调什么?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理解一下“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的含义。
指出下面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2、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指出下面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6、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7、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专题:说明语言、说明顺序
谁的记忆最强?
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说明语言
准确、具体、
简明、浅显易懂
可平实,可生动。
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性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特点1:平实
思考:
在说明文中如何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呢?
特点2:生动
特点2:生动
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②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③句式富于变化。
特点3:准确
你能举一些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吗?
特点4:准确
(1)体现在限制性词语上
(2)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切实,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3)常常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字要求准确无误。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用语的严密上。
特点3:准确
说明文中如何体现语言具体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有时间先后
空间顺序
:一般说明静物居多,如建筑物等
逻辑顺序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巩固测试
一、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二、说明文语言特点举例分析
阅读练习
完成阅读练习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州园林》+说明语言、说明顺序
学习目标
1、复习《苏州园林》,理清文章结构特点,掌握本课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2、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特点。3、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4、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内容
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2、互动探索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自古以来就闻名,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呢?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知识梳理】知识点1:《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
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汉族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http:?/??/?baike.?/?view?/?400203.htm"
\t
"http:?/??/?baike.?/?_blank?)、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
(?http:?/??/?baike.?/?view?/?1513922.htm"
\t
"http:?/??/?baike.?/?_blank?)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http:?/??/?baike.?/?view?/?62451.htm"
\t
"http:?/??/?baike.?/?_blank?)》。?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http:?/??/?baike.?/?view?/?6865229.htm"
\t
"http:?/??/?baike.?/?_blank?)》。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http:?/??/?baike.?/?view?/?501225.htm"
\t
"http:?/??/?baike.?/?_blank?)》。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一、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图画。“图画”二字贯穿全篇。二、段意第一段(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二段(2—9):从园林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一层(2):总的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和体现这一特点的四个方面。第二层(3—6):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决不讲究对称。第4段:假山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第5段: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在画意。第6段:近景远景的层次多景致深。第三层(7—9):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第7段: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第9段: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第三段(10):说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总结全文,给读者想象的天地。三、
顺序:全文:逻辑顺序(全文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2-9段:逻辑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3——6和7——9:逻辑结构(由主到次、由大到小)四、结构:全文:总分式(总分)第2-9段:总分式(总分)五、中心句2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
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段: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4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5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6段: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7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例题精讲】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节选自《苏州园林》)1.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
。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
的意思。3.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①








⑩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参考答案:1.假山和池沼(1分)
树木(1分)2.单调或冷清等3.①//


//







(划对一处得1分)4.自然或任其自然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回答习题。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下面对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修剪讲究对称B.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注重季节变化C.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D.游览者在苏州园林感到欢欣和喜悦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调理清晰B.选文以古老的藤萝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修剪着眼在画意C.文中加点的“这“指”“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D.文中“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等描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参考答案:1.C
2.D阅读《苏州园林》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习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在哪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2.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参考答案:1.C
2.D
3.B
知识点2: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知识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具体、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特点1:
平实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性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特点2:生动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表现: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②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③句式富于变化。成语、四字句的使用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特点3:准确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现在限制性词语上,如以下几种:①表程度,如“比较”“几乎”“最”“相当”“很”“尤其”“稍微”等;②表估计,如“大约”“可能”“左右”等;③表范围,如“全”“都”“绝大部分”等;④表数量,如“多”“有余”等;⑤表频率,如“屡次”“常常”等;⑥表来源,如“有人说”、“据统计”等;⑦表性质,如“根本”、“主要”等。
由于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在语气的轻重、程度的深浅、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才使说明非常准确严密。
(2)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切实,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3)说明文常常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字要求准确无误。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用语的严密上。知识点4:
具体说明文语言的具体性表现在简洁、通俗、生动上。简洁,就是简明、干净,没有过多描写抒情;通俗,即浅显、平实,让读者一看就懂;生动,就是活泼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在科学小品文中较明显。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1)时间顺序: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为序。如:事物历史发展、生物从小到大等。抓表时间的词语。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冬
……(2)空间顺序: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抓表方位的词语。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总体到部分等等,依次说明。(3)逻辑顺序:以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序。抓思维的规律。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等。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因为(由于)…
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例题精讲】例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加点的词语“与日俱减”是什么词语的活用?这样有什么作用呢?(4分)
【参考答案】是“与日俱增”的活用。(1分)词语活用能用极少的字表达准确、完整的意思,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3分)例2: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③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碗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碗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④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第③段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的内容是
。(4分)【参考答案】时间顺序具体说明不同时期科学家对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进行研究的过程(4
分,每空各2
分)【巩固练习】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樊曦①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11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1分)。因为“大部分”表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意思接近即可(2分)。评分细则:答到“不能去掉”得1分;答到“不能去掉”和“语言准确性”的得2分;答到“不能去掉”和“准确性”,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分析的得满分。气候变化的利与弊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参考答案】逻辑顺序(2分)
早餐决定着一天身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和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靠糖,其次是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只有当血液中有了适量的糖,身体的每个细胞才能随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维持在80—120毫克/100毫升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人的精神也会觉得轻松愉快。不吃早餐或只吃些稀饭去上学,就很容易出现血糖低的现象。当血糖降到65毫克/100毫升时,人们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很想吃些东西。如果血糖继续下降,就会出现心慌、出冷汗、脉搏加快、进而晕厥,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低血糖反应”。脑细胞对低血糖反应最为敏感,当血糖减少以后,人的思维开始变得迟缓,思路迟钝,学习成绩下降。因此青少年应当重视早餐质量,吃好早餐。按说明顺序分类,上文属于(
)。(2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参考答案】C故宫博物院(节选)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选文第二段按
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4分)【参考答案】空间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一、字音:
轩榭(

叠嶂(

镂空(

斟酌(
)相间(

模样(

对称(

庸俗(
)二:重点段落:第2段:1.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那一句?
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C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答: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第4段: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假山
、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
池沼,重点说明的对象是池沼。2.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B
)A.既……又……
B.或者……或者……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3.词语解释:雷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4.下列是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C
)
A.重峦叠嶂

B.堆叠假山
C.睡莲开放
D.引用活水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A
)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6.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7.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8.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D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
趣味。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阅读文章,完成习题。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③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④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
(?http:?/??/?auto.?/??)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⑥山西应县木塔
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
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
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第⑥段两个加点词“相当”能否替换为“很深”,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4分)不能。因为“相当”虽然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尽管木塔庄严美丽且坚固耐久,也只能说明匠人们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因为毕竟是近千年之前,尚未达刭“很”的程度,所以不能替换,“相当”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①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③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发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选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文中加点词“可能”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4分)“可能”表明年经济增长率下降2%-3%只是一种预测,而不是绝对(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2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骨头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一八九九年才发现。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再送去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发现有许许多多好像文字一样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终于考证出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龙骨”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做竹简或者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写在竹简和木片上的文字,那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本。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我国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现在陈列于英国博物馆。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动。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欠。毕昇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薄片,刻上一个一个单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的时候,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要求,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蜂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再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一部书后,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形形色色的书,像油印书、石印书、铅印书、胶板彩印书、影印书以及静电复印书等。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出来。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着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宏观世界的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微观世界的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在屏幕上。“视盘”的每一面可以储存五万四千多个画面,一张“视盘”相当于二百五十多种每本十万字的书,简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了。还有一种给孩子们看的能够发出香味的图画书,用手摸摸书上的水果,就可以闻到水果香味。因为书上的“水果”是用带有不同香味的纸剪贴上去的。这些纸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孩子们摸它的时候,由于摩擦作用,就能发出香味。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书,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现在的书,不光花色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人们把这种缩微书籍,叫做袖珍图书。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还可以节约纸张和印刷费用。不妨比较一下,如果把一万种每本十五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五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十五公斤。这样,一座收藏上万册缩微图书的图书馆,一个人用手提箱就可以拿走了。如果采用激光全息技术这种“手提式图书馆”还可以缩微在衣袋里,称得上是“口袋图书馆”了。这种激光全息缩微胶片的存储容量大得惊人。一部百万字的书,用针鼻那么大的地方储存,还显得绰绰有余。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它好像架设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民努力攀登。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http:?/??/?zhidao.?/?search?word=%E8%AF%B4%E6%98%8E%E9%A1%BA%E5%BA%8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2分)【参考答案】时间顺序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①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②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了。③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我国华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
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⑤⑥我查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
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⑦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⑧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北方冬长,南方夏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
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冻的绿叶铺满山谷.秋天就这样来临了。⑨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删改自《中国国家地理》
)1.根据文意,请给第⑤段用问句的形式写一句过渡句。(2分)
2.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哪种?采用这种顺序和说明内容有关,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但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2分)2.逻辑顺序本文主要说明内容是中国人对春秋感受深的原因,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阐述说明,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易于人们理解接受。(2+2分)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chóu(
)。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第③④⑤⑥这四段内容的说明顺序是由

的逻辑顺序。(2分)【参考答案】由现象到本质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习题。(9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文段中哪个句子能体现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3分)
2.假山池沼的设计更注重“艺术”,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简要分析。(4分)例子:
分析:
3.下面最不能体现池沼的“自然之趣”特征的短语是(
)(2分)
A.引用活水
B.池沼宽敞
C.决不雷同
D.鱼戏莲叶答案:1.(3分)“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只觉得身在山间”或“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没写出“只觉得身在山间”的,扣1分)2.(4分。其中举例2分)示例:如“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一景致,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审美的愉悦。3.(2分)B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自古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西塘古镇

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吁。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占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槽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严“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才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10)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参考答案:使说明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石皮弄的狭窄。
成语里的歌声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吭高歌”来描述
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⑤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⑥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第②段“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一句中“相传”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2.
不能删去,“相传”表猜测,说明古人唱歌,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这一特点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绚丽的蝴蝶
蝴蝶翅上的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其中有一些种类还会在阳光下不时地变换霓裳,就好像随身携带着化妆包,时刻不忘为自己浓妆淡抹一番。
那么,你知道蝴蝶绚丽的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吗?
物理学的优等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捉到一只美丽的蝴蝶时,轻轻地用手收拢它的翅膀,此时,碰触过蝶翅的手上会粘满许多细小的彩色粉末。没错,这些粉末就是蝴蝶色彩的源泉。科学家管它叫鳞片,那些漂亮的闪闪发光的蓝紫色荧光就是通过这些鳞片的光学反射和折射而产生的。若是把鳞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则会发现每个鳞片都有数量不等的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使照射其上的光产生折射、反射而形成各种华丽的色彩。在脊纹上还叠合着许多并行的薄片,像竖起来的书的封面一样,脊纹越多,越能闪射出美丽的光芒。通过光学作用产生的色彩叫做物理色或结构色,其变化随光照角度的不同而异,呈现出变幻绚烂的彩虹色彩,和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绚丽的光彩的原理是一样的。蝴蝶中的白色同样可由结构色产生,微小的透明颗粒将光分散,其效果与雪呈白色是相同的。

)拥有了七彩阳光垂爱的蝴蝶依然还不满足,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家们还用各种化学颜料将自己涂抹一番,描绘出一幅幅佳作。
蝴蝶的颜料是自己身上的色素,色素可以吸收部分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相应的色彩。
蝴蝶身上的黑色、黄色、红色、绿色也是由色素决定的,不同的是鳞片上的这些色素化合物大部分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当化学性质有所改变时,色素色就会由于氧化或还原反应而褪淡甚至消失。
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黄色、红色、橘红色则是由类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等等色素产生的,它们都是蝴蝶还是毛虫宝宝时从食物中摄取来的。
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白蝶呤、黄蝶呤、红蝶呤、金蝶呤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出绚丽的色彩。
为了生存,所以美丽
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峡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眼蝶科蝴蝶的眼斑,常常可以吓跑捕食的小鸟或转移攻击目标,使身体较重要的部位免遭袭击。灰蝶的眼斑配合翅尾,可以模仿头部,同样起到引开敌人注意的目的,避免真正的头部受到致命袭击。
除了恐吓与转移目标,蝴蝶还是隐藏自己的高手,他们利用保护色和环境融为一体,来起到隐身的效果。比如,柑橘凤蝶的终龄幼虫变成和叶片相同的绿色,它们若化蛹在叶片附近,则蛹为绿色,若化蛹离叶片较远的树枝上则变成褐色蛹。保护色让蝴蝶尽可能地消失在敌人眼前,与此相反,那些味道难吃的蝴蝶则尽量使自己翅膀的颜色鲜艳耀眼,宣布自己的存在。这些蝴蝶体内含有有毒成分或不良味道的体液,它们用明显的花纹警告捕食者,自己的味道很糟糕,敢吃我,后果自负,这样就让捕食者在尚未攻击之前,即能辨识而退避三舍。1.文章主要介绍了与蝴蝶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概括。(2分)
2.(1)怎样理解“物理学的优等生”?
(2分)
(2)揣摩文章小标题拟制的特点,在文章括号处,拟写一标题。(3分)
3.第三部分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2分)
4.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3分)(1)多数蝴蝶的鳞片中都含有蝶呤素,这是一种荧光色素。
(2)蝴蝶翅色中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黑色素是由酪氨酸氧化而成的新陈代谢产物。
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试选取一个角度简要说明其生动的原因。(3分)
答案:1.蝴蝶绚丽色彩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色彩的应用。
2.⑴这是拟人的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蝴蝶绚丽的色彩是它身上的鳞片经光学反射和折射的结果,因它擅长运用物理原理,故如此说。⑵
化学界的精灵。 3.举例子。4.起到了很好的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文生动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文中拟的小标题,还有一些很典型的句子。如:(1)其中有一些种类还会在阳光下不时地变换霓裳,就好像随身携带着化妆包,时刻不忘为自己浓妆淡抹一番。(2)拥有了七彩阳光垂爱的蝴蝶依然还不满足,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家们还用各种化学颜料将自己涂抹一番,描绘出一幅幅佳作。(3)它们用明显的花纹警告捕食者,自己的味道很糟糕,敢吃我,后果自负,这样就让捕食者在尚未攻击之前,即能辨识而退避三舍。大自然的现象——风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1.说明对象是
,其特征是
。(3分)2.说明顺序是
,说明结构是
。(2分)【参考答案】1、风
变化无常
2、逻辑顺序
结构:总-分-总
苏州园林
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研读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含义:典范、样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整体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具体表现4个方面)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在这里“败笔”能不能替换成“地方”?为什么?答:不能。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园林的美,美得极致,“地方“一词,就体现不出能工巧匠对苏州园林修建工程中,精益求精的修建态度。在这样严苛的审美要求下,修建出来的苏州园林,倘若出现一点点不美的地方,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要求,”瑕疵“一词都形容的不够准确。只能用”败笔“来形容了。)
第2段总说苏走园林的整体特点。告诉我们怎样欣赏园林艺术
?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作比较说明)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皇家园林一般讲究对称美,凸显皇家的威严。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美。(各有利弊,各取所需。)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游览者的感觉)。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静态美)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动态美)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严肃、呆板的感觉):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第4段:假山和池沼的配合体现了山水刚柔相济的
自然灵动之气。
山水画之美,美就美在动静结合,讲求的是意境美。渔滃江渚上,远处见寒山。渔翁垂钓是动静结合的。渔翁不动,水底的鱼儿在动。山不动,水在动。
第5段:中国画: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
??6、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层次美)?
?
?7?、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讲究“点缀”。)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朴素之美)。?
9、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对比)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谐和之美)?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理解一下“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的含义: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是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旁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是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复杂了、有层次了。
第6段;中国画虚实相生的审美情趣。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之美。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
第7段:在追求画之灵气和神韵,点面结合。?
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气等等。?
第8段: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风格,它体现了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但这种素朴不是简陋、粗糙,而是精雕细琢之后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第9段: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
知识总结
《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明语言
(1)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
例如:《中国石拱桥》对卢沟桥的石狮子的描写“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引人入胜。
(2)通俗或深情地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
例如:《苏州园林》:“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对说明苏州园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
在这段话中,作者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例如:
《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用得恰到好。
例如: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国石拱桥》
表示估计(推测)、限定程度
2.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
表示估计(推测)
3.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故宫博物院》
表示估计(推测)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自然的语言》
表示限定范围(强调)
例如: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国石拱桥》
表示估计(推测)、限定程度
2.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
表示估计(推测)
3.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故宫博物院》
表示估计(推测)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自然的语言》
表示限定范围(强调)
例如: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国石拱桥》)。
这个“肩”字若换成“端”、“边”、“头”,就不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句中的“拼成”、“合拢”,体现了用词的准确。
例如: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段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句中三个数字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
如果去掉句子中加点的修饰、限制成分,句子本身也通顺,但在浯意的表达上就显得绝对化、片面化,给人以武断的感觉,因而也就不准确了。
“世界上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能用确数的地方用精确的数字,不能精确的地方用约数,都是语言表达严密的表现。
说明顺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