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唐诗五首《野望》解读 讲义含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讲 唐诗五首《野望》解读 讲义含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6:0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讲
唐诗五首《野望》解读
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野望》写作背景,诗歌意境和情感主旨。
教学目标:
1.背诵并课后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味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要求: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诗人如何将自己孤寂的情感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诗人的情感和孤寂、闲适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提出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隐士”?
隐士是个不可多得的荣誉头衔,一要弃官去职,远离江湖;二要薄钱尚德,心近自然;三要才识过人,独立特行。三个要素条件拆开来,相对容易,但如果要全部符合,大浪淘沙,粗筛细选,为数便不算多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隐士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我们将目光回到千年之前的大唐王朝,可以在那叱咤风云、兴衰成败的三百年间,在那一群斗酒吟诗、光耀千载的文人群体中,在那些正传野史、竖排繁体的线装书籍里,可以寻觅到各式各样的隐士。历来的编史者,因为隐士的高风胜情,所以在笔下也是推崇有加,新旧唐书作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最权威、最翔实的的文献专著,专门列了“隐逸”卷,将隐士逸人与孝友、良吏、列女等一同褒奖宣传。
(二)初唐隐士诗人王绩的心路历程故事
唐朝的第一位隐士,叫王绩。他在朝廷里干不下去,回到家乡后,听说附近有一个名叫仲长子光的隐士,“服食养性”,“非其力不食”,而且三十年间始终如此,立即动了心,哎哟,这样的人是可以结交为友的,大约拜访过几次,后来也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干脆搬了过去,结庐相近,与隐士为邻。那位脾性古怪的仲长子光先生终日不语,两人却是饮酒甚欢。谁也不说话,举杯一碰,一杯又一杯,喝得很高兴,喝完了,种田的种田,弹琴的弹琴,写诗的写诗,或者想睡觉的就去睡觉。这样的饮酒小聚,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奇怪得要死的。
王绩的人生对象,是远他三百年前的隐士陶渊明,堪称陶的隔世弟子。陶渊明的一生,曾经数次出仕,有一次,因为督邮的到来,态度无礼,他自己也受不了穿衣束带、低头拜揖的规矩束缚,只做了八十天的县长便愤然辞官,回乡采菊。王绩当官也是不安分,在先前的隋朝,当到副县长就受不了了。有一次,因贪酒而遭弹劾,思来想去,平日里迎来送往,寄人篱下,受人拘束,言若由衷上司不高兴,言不由衷自己别扭,自己就好像一只鸟,到处都是罗网,再这样呆下去非把自己逼疯不可,于是写了一纸辞呈,挂印弃官,“轻舟夜遁”,转身之间,就把自己送归故乡。来去自由,连离任审计也都免了。
隐者自隐。回到乡下,无事一身轻。没有了薪俸工资,但王绩家有良田十多顷,相当于有房有车、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生活倒还算过得去。他自己也说,“酒瓮多于步兵,黍田广于彭泽”,酒比当年的阮籍要充足,田产比起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也要阔绰得多,家里还有几个佣人,经济条件方面是有优越感的。可是,王绩知道,自己差的,还是那一份脱离樊笼、融入天地自然的心性。所以,他甚至不惜离开自家的华堂大屋,搬到几十里之外,与那个贫农仲长子光为伍。他的身边,摆着《庄子》或者《老子》,读得意想天开,忘乎所以。有时兴趣来了,还帮着村人占占卜,算算卦(依他的性格,大约也不会收金纳银,图个客气罢了),乐此不疲地混迹于村野之间。他最乐于做的事,就是到田间做点小活,然后停下来,看看花鸟鱼虫,或者倚在某个幽静的角落,看着路上那些行人,走走停停,忍不住写下这首诗。
引出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薄暮:傍晚。薄:接近。
③徙倚:徘徊。
④犊:小牛。
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⑥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子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四)再读诗歌,大声朗读,注意停顿。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五)【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六)【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三、赏析。
1.请赏析首联。
“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坐着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请赏析颔联。
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和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请赏析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请赏析尾联。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他的归隐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艺术特色: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练习】
1.下列有关本诗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颔联、颈联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C.化用诗句和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迷茫失意、苦闷惆怅是本诗的特色之一。
D.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和陶渊明一样,从田园生活中找到了精神慰藉。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2.下列有关本诗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的心情。
B.“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C.颈联写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诗人流露出一种悠闲、恬淡和淡淡的欣喜的情绪。?
D.本诗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3.《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4.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5.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参考答案:
3.《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名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4.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颜色,每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运用对偶,从远景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展现出一副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5.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伯夷和叔齐。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因不得志的落寞、孤独、苦闷的心情。
【课后作业】
请结合《野望》全诗内容和诗人情感,赏析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请结合《野望》全诗内容和诗人情感,赏析诗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