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
【
课
题
】
《梦回繁华》
【教材简解】
《梦回繁华》是八年级第五单元文明的印迹专题的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增进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目标预设】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及艺术价值,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条理清晰的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4.品味作者富于概括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
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揣摩富于概括力的说明语言。
【设计理念】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指导学生查询字词,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朗读、自主查询、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思路为:预习检查、引导激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论述探究、精读课文、语言赏析、课堂实战、总结文本、学法提升等环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耗时估算:45分钟
一、课前准备,预习检查。
耗时估算:3分钟
①词语积累。
汴(
)梁
题跋(
)
绢(
)本
翰(
)林
田畴(
)
料峭(
)
簇(
)拥
漕(
)运
舳舻(
)
沉檀(
)
摄(
)取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
)不绝
长而不冗(
)
②解释成语
跋山涉水: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舳舻相接:船只收首衔接。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容形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有关本课的基础知识,小组自由交流补充,在其中选出两个小组在全班展示,激发团队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入,引发兴趣。
耗时估算:0.5分钟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
对,它就是《清明上河图》。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https:?/??/?baike.?/?item?/?%E4%B8%AD%E5%9B%BD%E5%8D%81%E5%A4%A7%E4%BC%A0%E4%B8%96%E5%90%8D%E7%94%BB?/?7671736?)之一,是北宋风俗画
(?https:?/??/?baike.?/?item?/?%E9%A3%8E%E4%BF%97%E7%94%BB?/?340649?),北宋画家张择端
(?https:?/??/?baike.?/?item?/?%E5%BC%A0%E6%8B%A9%E7%AB%AF?)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https:?/??/?baike.?/?item?/?%E5%9B%BD%E5%AE%9D%E7%BA%A7%E6%96%87%E7%89%A9?/?5579118?),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https:?/??/?baike.?/?item?/?%E5%8C%97%E4%BA%AC%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8663390?)。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二)展示背景
,知时论世。
耗时估算:1.5分钟
1.
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惟妙惟肖。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珍品,同时也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其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设计意图】介绍背景和画作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耗时估算:5分钟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设计意图】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了解画作的内容和深层意义,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四)精读文本,探究问题。
耗时估算:20分钟
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写到了绘画题材的拓展。
写这些,即紧扣文题,又自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3.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4.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5.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6.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它“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地再现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7.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1)艺术价值: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2)史学价值: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为12世纪中期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重要的形象资料。
【设计意图】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五)再读文章,赏析语言。
耗时估算:6分钟
1.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明确: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明确: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明确: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设计意图】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当然,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须要作必要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六)板书设计,总结文本。
耗时估算:2分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从对象、内容、语言、特点、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文本的能力。
三、写作指导,技法点拨。
耗时估算:2分钟。
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和阐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准确、全面的把握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说明是说明文成功的关键。多数情况下学生习作的说明对象只是一类事物中某一个具体事物,主要表现为个性特征。
明确特征后,首先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其次,明确说明的主次和详略。最后,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表示时间、
空间、数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加强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四、课堂实战,巩固提升。
耗时估算:5分钟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遒劲(qiú)
绢本(juàn)
春寒料峭(qiào)
B.田畴(chóu)
覆灭(fǔ)
摩肩接踵(chǒng)
C.汴梁(biàn)
舳舻(zhóu)
长途跋涉(sè)
D.纤夫(xiān)
握篙(hāo)
络绎不绝(yì)
2.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出心栽
内忧外患
B.俯仰生恣
眼花瞭乱
C.一应具全
舳舻相接
D.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星期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热闹极了。
B.经过半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习家池。
C.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
D.在展出的各幅画前无不人头攒动,尤其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观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4.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汴梁商业
,除贵族
外,还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
。
,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A.密集
聚集
活跃
由此
B.繁盛
聚集
活跃
由此
C.繁盛
居住
丰富
因此
D.密集
居住
丰富
因此
5.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
)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
(
)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
(
)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设计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有助于知识消化吸收。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完成书后练习和导学案。
六、教学反思,精益求精。
在《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预设“课前预习——创设情景——整体感知——精读探究——总结文本——课堂实战”六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再在文中找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并分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探究文章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句子理解说明的特征,学生就能分组讨论归纳说明顺序。通过指导学生选段朗诵,赏析语言特色,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效果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