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介绍作者: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2、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家中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3、写作背景:鲁迅与藤野先生于1926年分别,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的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后选入《朝花夕拾》。
4、预习要求:
(1)读一读
jī
nì
fēi
qī
pōu
piē
gěng
畸形
匿名
绯红
凄然
解剖
瞥见
芋梗
xùn
huì
jié
yì
yǎo
cuò
wù
不逊
教诲
诘责
驿站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2)多音字:
落:(1)luò落第
(2)là
丢三落四
(3)lào
落枕
宿:(1)sù
食宿
(2)
xiù
星宿(3)xiǔ
一宿
(3)词语解释:
绯红:鲜红。
陌生:生疏,不熟悉。
宛如:正像,好像。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也泛指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整体感知: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细研
(1)找出对藤野先生外貌、举止等进行描写的句
子,说说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
人物身份:仙台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一位严谨、朴素、古板的老师)
(2)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3)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藤野先生感到悲伤、惋惜,但是尊重作者的决定。
可以从“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叹息”等词句中看出来。
(4)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5)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相识---离别---怀念)
第二课时
继续精读细研课文。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按照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没有写藤野先生的部分。
(1)课文开头,作者交代了自己离开东京的缘由。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作者远大的抱负与当时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含在这些句子中,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2)作者来到仙台,颇受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人操心食宿问题。在作者看来,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是“物以稀为贵”。他感到的并不是尊重与友好,而是作为弱国国民的无比心酸,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3)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两件事改变了作者的救国道路——弃医从文。
第一件事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激发作者树立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人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作者,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无论是离开东京的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还是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由此,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另一条叙述线索:(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师生互动:
1、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
(1)“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的感情。)
(2)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阅读考察中常见的题型。
比喻、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语言幽默,生动形象,风趣而又不失力度。如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用“油光可鉴”这个反语表现自己对他们的憎恶和失望,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在仙台,作者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4)居然睡安稳了。
前面说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态度。“居然”一词加强了幽默感。
(5)“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精神麻木的人们极其沉痛的情感。
2、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四、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学后感悟: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六、板书设计:
6、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明线)(1)相识(2)相处(3)离别(4)怀念
爱国情怀(暗线)(1)在东京(2)仙台求学受优待(3)匿名信事件(4)看电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