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课件(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课件(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22 07: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授课:谢志强
问题探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右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讨论
1.为什么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液的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处的活性最高,在血液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或组织坏死、细胞破裂时,会有大量的转氨酶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问题探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右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讨论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内环境的稳态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
⑵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即谷草转氨酶)略低于正常值,这通常没有临床意义,建议定期复查。若该值偏高,则说明肝功能受损。
⑵葡萄糖含量超标,且糖化血清白蛋白严重超标,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慢性损害。
⑶甘油三酯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探讨
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右图是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
讨论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什么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从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如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比如,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血浆
淋巴液
组织液
循环系统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内环境
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
O2
呼吸系统
CO2、少量水
皮肤、泌尿系统
代谢废物、水、无机盐
营养物质
O2
CO2、
代谢废物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探究·实践
对象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平均温度
女生
36.7
36.4
37.4
36.4
37.3
36.5
36.8℃
男生
36.4
36.1
36.8
36.4
36.7
36.6
36.5℃

36.8
36.6
36.6
36.8
36.8
36.9
36.7℃
内环境的其他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比如人的体温。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如下图)
1℃
0.7℃
0.3℃
课外实践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稳态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如尿毒症。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1.你有过发高热的经历吗?谈谈高热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的最适温度,发高热时,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低下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热降温。
思考·讨论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2.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
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当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思考·讨论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常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为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进而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的变化不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则人体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人体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思考·讨论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思考:内环境稳态是如何实现的?
3.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贝尔纳(法):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农(美):提出稳态概念;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代谢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这些“物质”是由内环境的成分来提供的,“条件”是由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来创造的。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
意义
血糖、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体温和pH相对稳定
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
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代谢废物及时排出
防止机体中毒
小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稳态概念的发展
不同层次的系统都存在着类似于内环境稳态的特性。
1.分子水平上,存在着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2.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
3.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
4.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稳态。
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练一练
1.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下列与人体稳态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会使pH发生紊乱
B.有的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C.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人体通过调节作用可使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正确;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温会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恒定不变的,C错误;CO2能够刺激神经系统,从而调节呼吸速度,加快CO2排出,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
练一练
2.抗震救灾中,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肌肉受到损伤,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能保持清醒。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这些幸存者却因其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K+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而出现心肾功能衰竭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的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尿量减少
D.心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幸存者血浆渗透压过低
解析:由题意可知,肌红素、K+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浆会使内环境稳态失衡,因此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正确;伤者内环境稳态失衡,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严重缺水,为了维持内环境的水平衡,幸存者的尿量会减少,C正确;幸存者肌肉释放大量的肌红素、K+等物质进入血液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D错误。
D
练一练
3.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B.处于寒冷环境中,酶活性增强导致代谢加快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受体内环境的影响
D.体温过高时,要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
解析:严重腹泻时,机体会丢失水分和无机盐,A错误;人是恒温动物,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的体温不变,酶的活性不变,B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受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C错误;体温过高时,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热降温,D正确。
D
练一练
4.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⑴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子由__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
⑵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⑶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浆
增加
降低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