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建筑的特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1 18: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 2.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由形象进而抽象的思维能力 。 3.学会在思考中给概念下定义,培养概括的语言能力。 4.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感情,陶冶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仔细阅读文本,筛选文本主要信息。 2.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由形象进而抽象的思维能力是本课时语文学习的重点。 3.学会给一个抽象概念下定义,注意表达严谨。
教学思路 图像感知,激发兴趣—-阅读文本,感知内容—-筛选信息,了解脉络—-主攻重点,学下定义
主要教学方法 1、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适当点拨; 2、 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为核心,在信息筛选中逐步培养严谨的语言表达意识;
教学资源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呈现中国古代标志性建筑以及若干课文中提及的外国经典建筑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1、大家说说新校最具特色的建筑。 2、展示课件:中国经典建筑精美图片一组16张。 3、出示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1、学生讨论:美轮美奂的教学楼,蜿蜒曲折的回廊池沼,风格迥异的罗马立柱等。 2、看课件图片。 1、激发对课题的兴趣。 2、在讨论中调动感性经验,为读课文做好准备。
二、 初步阅读课文,筛选基本信息 提出问题,组织阅读: 1.快速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①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 ②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③作者陈述的思路分几步? 2、组织学生课堂快速默读 阅读教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划记关键信息,形成阅读记录 学生自主学习,眼、手、心配合,检验课堂语文自读习惯
三、讨论归纳,理清层次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上一个环节的三个问题,形成结论 讨论①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 明确:九大特征,要求能在阐述是形象化并能画出图示 讨论②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明确:由具体特征进而阐明抽象的共同特征,即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及“可译性”。 讨论③作者陈述的思路分几步? 明确:总说—分说—总说 1、 培养自读的习惯及在文章中圈点的习惯 2、 培养思考问题时能形象和抽象快速转换的能力 3、 要求读文章能首先把握全局
四、重点讨论核心内容,培养深层概括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明确几个概念 1、 什么是“文法”、“词汇”? 2、 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3、 什么是“可译性”? 步骤: 1、 翻词典明确“文法”、“词汇”两个概念; 2、 明确作者的比喻定义方式; 3、 在繁复的语言中披沙拣金,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两个概念; 4、 给这两个概念下定义(明确:用“----叫----”和“----就是----”两种方式表述) 集中最主要的力量让学生掌握下定义的方法,培养精确概括的能力
五、再进一步讨论,课堂再造高潮 承接上步什么是“可译性”的问题,精研文章最后两段,教师组织两个步骤: 1、给“可译性”下定义; 2、作者在这一部分文字中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明确: 1、 比较的方法; 2、 在比较中下定义; 3、 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 要求学生有层层深入的心理习惯,不要浅尝辄止,接受中国优秀文化洗礼,熏陶其心灵
六、总结评价 1、总结本课内容 2、再进一步明确下定义的方式 即兴练习:给“多媒体”下一个定义 3、阅读的步骤及细节 4、要做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 学生自评互评,一课一得,一课一问 民主课堂,我有话要说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 抓住了重点,且重点处理中有对教材的新处理和深层次处理; 2、 课堂层次清晰,流程中能立体体现多个方面; 3、 学生活动充足,能力点训练到位;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多媒体利用不充分; 各环节安排时间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