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咬文嚼字》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8.《咬文嚼字》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20: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某学校有两个食堂。大食堂为学生食堂,小食堂为老师食堂。由于小食堂供应小炒,所以学生周末便到小食堂打牙祭,常常弄得老师吃不上饭。为此,小食堂贴出一张告示,内容如下:经研究决定,本食堂专卖老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兼卖学生。但先卖老师,卖完老师,再卖学生,卖完为止。
小食堂成了“人贩子”,这就是语言的歧义现象,那么这则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遣词造句要字斟句酌,要咬文嚼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正体
1.作者简介
(1)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是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代表作:《诗论》《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2)安徽桐城:地灵人杰→桐城派散文家:方苞、刘大櫆、姚鼐。
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3)《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3)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4)《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5)关于朱光潜的治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我解剖,不断批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
二是寻求真理、学风端正。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三此主义”,忘我精神。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2.文体简介
(1)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学批评样式。
(2)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3)既有文学性,又有理论性,既富有情趣,又富含理趣。
3.正音正字


必较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尺牍:书信。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4.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1-5段: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是什么?为什么?)
第6-7段:怎样正确地咬文嚼字。(怎么办?)
第8段:得出结论。
5.问题研讨
(1)何谓“咬文嚼字”?它的本意是什么?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
义项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
义项B:形容卖弄才学
义项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示例:
(一)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A

(二)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三)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那么,本课中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再思考回答)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材料一: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不带感情的判断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感情强烈
再例: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妥)
“这”字句与“是”字句的比较:
“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
a.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b.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拓展:经典回眸
下面那一句是《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话?
你是猴头!
你这猴头!
你这妖猴!
郭沫若的例子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材料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王若虚改句)
说明:增减文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拓展:经典回眸
下面那一句话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话?
你是个妖怪,哪里逃!
你这个妖怪,哪里逃!
妖怪,哪里逃!
思考:“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是否可以改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
a.关于这一句是不是病句、笔误或败笔
鲁迅是编辑,办过好几种报纸,编辑过很多杂志、丛书。
鲁迅懂得校勘,校过嵇康集,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等古书。
鲁迅自己写的书也基本上亲自编校出版。
鲁迅纵横文坛二十来年,大小战役无数,未尝一败,挑起对方的错来,更是按在地上摩擦,吊起来打。
鲁迅对自己的文章非常自信,
他说过“要在我的面孔上寻出些有趣来,本来是没头脑的妄想,还是去看别的面孔罢”这样自信自负的话。
鲁迅发现文章出了低级错误,会尽快更正,比如,把杜甫的“请公放笔为直干”记成苏轼写的,就发声明改过来了。鲁迅犯的低级错误,通常是识记错误,而非语法错误。
那么问题来了,在挑错找病句方面经验如此丰富、战绩如此卓著,又有“挑剔文字”的语言洁癖的鲁迅,居然在自己的关键文章的关键位置留下一个病句,让它一版再版,给他生前的论敌和后来的读者当做笑柄,他是怎么想的?
b.这句话想要表达的:
用了不到30个字描写了作者住所客观景物的无变化,反复手法中透露出作者当时无聊、单调、彷徨、苦闷的心情。
院子外边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枣树还是枣树。这就有一种孤寂的感觉在里面。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是,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东西,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很单调,很孤单。这种孤寂的感觉,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的。
另外表现的,就是对这种孤寂的不满。鲁迅希望出现新鲜的社会现象,希望能有“别的树”出现,可是没有,鲁迅很期待。
c.例如:你们这周周末一共有两天,一天要补课,另一天也要补课。
材料三: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①李凝,贾岛的朋友,唐代隐士。②僧,诗人早年出家。③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④云根,即石根云气,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⑤幽期,再访幽居的日期。⑥负言,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推敲由来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但他又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这时路过的韩愈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朗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区别在哪里?作者写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剥啄有声,打破岑寂,平添搅扰。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无声。
b.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文学的语言要描绘出想要表现的意境。【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拓展: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析:“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小结:三个例子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思考: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文中阐述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实质――调整思想感情
推敲思想情感
材料四:
除了以上的三个例子,朱光潜先生还提到了别的例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第6段的内容。第6段讲到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
比较下面三句话,哪一句更富文学色彩?说明理由。
1、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2、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3、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明确:
清茶(味觉)→水中月(视觉)
清茶泡在泉水中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宾主二人共享明月名茶,月照宾主,茶沁心脾,真是天随人愿啊!
奇特的想象能使读者跟随诗人去品味小龙团茶泡惠山泉水的感觉与观赏天上的明月照着清澈的第二泉的感受,具有同样的清沁心脾。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含蓄蕴藉。
第6段除了以苏轼的诗为例外,还举了什么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烟“的例子。
善用联想,点铁成金;联想意义,要活用。【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材料五:
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看完之后请谈谈在文中的作用。
误用:“套板反应”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拓展: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例一:
Ⅰ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Ⅱ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例二:
Ⅰ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Ⅱ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A:“烟”、苏轼写诗→点铁成金、生发联想→正面
B:套板反应→“套语”“滥调”“滑于“流弊”→反面
正反对比论证
5.总结探究
(1)小结: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
例证法
(2)什么是“咬文嚼字“?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文章结构和主旨
(一)是什么?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
(二)为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
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三)怎么样?
要有严谨的态度,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4)全文总结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洁美、意蕴美、创新美。
拓展:
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
①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②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学完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活中,用最恰切的词语、句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诗歌鉴赏阅读中,反复揣摩精彩生动的语句,披文悟情,披文入理。
写作中选出最能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那“唯一”的词句。
当你的作文陷入了“一事一议”重复啰嗦的套板反应时不妨借鉴本文的写作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课后作业】
回顾总结“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完成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