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4 15: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
B.《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辙、弟弟苏洵并称“三苏”。
C.《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盛唐诗人,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颔联和颈联的上下联必须是对偶句。
2.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晚清著名文学家窦塘为岳阳楼撰写了一副长联,上联是“一楼何奇?_________,_________,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下联是“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_________”。
①范希文两字关情
②杜少陵五言绝唱
③使我怆然涕下
④问谁领会得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3.下列不属于对偶句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C.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念无/与为乐者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下面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阙(quē)处
襄(xiāng)陵
曦(xī)月
B.沿溯(sù)阻绝
飞漱(shù)
素湍(tuān)
C.夕日欲颓(tuí)
叠嶂(zhàng)
未寝(qǐn)
D.藻荇(xìng)
属(zhǔ)引
交横(hèng)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分)
洗心亭记
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镂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飓。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磐(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下列各项中,加粗词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三处)(6分)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
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5分)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壮丽景象。
C.颈联运用了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直”“圆”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的《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2)有人说“归雁人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3分)
四、(15分)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摘自《东坡志林》)
【注】
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2分)
(1)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__?
(2)意谓是如何得到_____________
(3)由是如挂钩之鱼_____________??????????(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3分)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4.“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中的“熟歇”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5.《记承天寺夜游》与本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题。(10分)
?
昨天,市博物馆馆长在博物馆贵宾厅召见了来访的法国考古学家H教授,并邀请他本月16日为市民作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由于H教授的专业学养厚实、人生阅历丰富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因此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近年来,他考察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良渚博物院,对文物及收藏有着深入的研究。H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双方约定讲座时间为该日上午九时,地点在市文化宫报告厅。
1.这段文字在用语得体、语言结构、标点使用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5分)
2.请用一句话将“H教授作讲座”的信息告知他人,不超过40个字。(5分)
六、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50分)
答案以及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辙是苏轼的弟弟。
2.答案:D
3.答案:A
解析:(“山川”与“古来”词性不相对)
4.答案:B
解析:(念/无与为乐者)
5.答案:D
解析:“横”应读“héng”。
二、答案:1.A
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解析:1.恨:遗憾。
2.【参考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座,而吉祥寺尤为著名。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继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是僧人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磬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踞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义然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为什么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三、答案:(1)B;
(2)【答案提示】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解析:(1)“候骑”是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不属于自然景物。
四、答案:1.(1)曾经?
(2)心里说,文中有“心想”的意思?
(3)因此?
(4)到,靠近;
2.(1)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2)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
3.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4.“熟歇”既是旅途意义上的休息,也暗指仕途的休歇,作者心底早已顿悟人生,心灵获得解脱,摆脱了官场名利等世俗的束缚。
5.示例: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解析:【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非常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先好好歇息一下。
五、答案:1.①“召见”改为“接见”“接待”等;②“独特的研究视角”改为“研究视角独特”;③“故宫博物院”后的逗号改为顿号。
2.法国考古学家H教授将于本月16日上午九时在市文化宫报告厅作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语病修改的能力。第一处用语不得体。“召见”的意思为“上级令下级来见”。用在本句不合适,应改为“接待”或“接见”。第二处为语言结构性语病,即语序不当,由于前面的“专业学养厚实、人生阅历丰富”均为主谓结构的短语,所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应改为“研究视角独特”,与前文保持一致。第三处为标点符号有误。其中“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良渚博物院”三个国家之间属于大并列,而“故宫博物院,良渚博物院”属于大并列中的小并列。所以应将“故宫博物院”后的逗号改为顿号。
2.告知别人信息,一定要将人物身份、具体时间、地点、讲座基本内容等具体信息交代清楚,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六、答案:[例文]
遥看瀑布挂前川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飞珠溅玉的壮观景象。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几年前,我到我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旅行时的美妙感受。
??
记得当时,我们从瀑布侧边山道穿过,来到瀑布脚下,水帘滂沱,飞溅的水花打得人睁不开眼睛。站在瀑布脚下听着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感受它那汹涌磅礴的气势带来的动人心魄的“洗礼”,你不能不为它的宏大和壮观所折服,不能不为如此壮丽的景象所倾倒,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
沿着山路走到瀑布斜对面,然后回望瀑布,一道七彩霞虹横跨两山之间,架在瀑布之上,四周围着七彩水雾,好像连接人间与天堂的七彩桥,正如观瀑亭的一副对联赞叹的那样:“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錦,何须梭织天生成。”
??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走到正对瀑布的半山腰,瀑布全貌尽收眼底。瀑布顶端那汹涌的水流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跃入山崖下的深渊,激起了冲天的浪花,瀑布笼罩在水雾之中,如梦似幻。
??
可是,据报道:去年“五一”期间,赫赫有名的黄果树瀑布,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为失望。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而变得光秃秃的断崖上,是一幅“一股强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全然没有了昔日“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豪迈,更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与壮丽。
???
种种迹象表明,以“水”为魂的黄果树瀑布,被周围宾馆、旅社、餐馆产生的垃圾和污水日复一日地污染着。而每年的枯水期也越来越长,飞流直下的美景越来越短。甚至有专家断言:黄果树瀑布未来将会干涸。
??
我想,如果人们继续毫无节制地开发和污染水资源,这种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不要让更多的名胜只能存在于历史的图片中。
解析:[写作指导]
??????
无论是自然中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鱼翔浅底,还是人与自然相融的亭台楼阁、密柳长堤、桑田苇泊,抑或是现代都市中的林立高楼、车水马龙、闪烁霓虹,景物无处不在,美亦无处不在。
??????
要想写出优美的写景文章,首先要善于观察。关注细节,细心记录并用心回味日出日落、四季轮回中的光影变化、草木荣枯、鸟鸣虫唱、人来人往等。其次要多维观察,全面感知景物。可以采用定点观察、变换视角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写作时可以进行多角度描写,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再次要由情人理,提升文章层次。在文章的写景抒情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人生感悟,可以极大地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点评]
???????
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借描摹名胜表达忧思。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写黄果树瀑布的美景。第二部分略写瀑布的现状。第三部分简要转述景观被破坏的原因,同时表达了作者的忧思。文章由印象中的美景写到美景难再,实写、虚写相结合,
情感也由赞叹转为优虑。结尾处的忧思更充分体现了小作者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文章的立意因此而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