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稳态与调节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結构与物质基础,以此确定教目标目例:
1.概述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教学难点
(1)免疫系统的功能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利用扁桃体发炎的实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讲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做铺垫。
利用问题串的形式,讲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利用展示相关图片,依次讲解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组成和功能等。展示人体三道防线的图片,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生活中尝尝会遇到扁桃体发炎肿大的现象,这往往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细菌及其分泌物积存于扁桃体窝导致的
提出问题:
1.正常情况下,即使口腔内有不少细菌,但我们的扁桃体却没有异样,它是怎么将病原体抵御在外的?
2.扁桃体重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2、新课讲授
当我们体内上呼吸道有炎症时,扁桃体会重大,又是颌下、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伤口感染后会化脓,脓液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需要先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自学教材第66-69页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哪些成分?
2.什么是免疫器官?包括哪些?
3.什么是免疫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4.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5.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原与抗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免疫系统的组成,明确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并与学生一直尝试画出框架图,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一般来说,我们并不生病,这是为什么?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会有潜伏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潜伏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并利用课件展示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的动画图,总结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
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又第一、二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机体在多数情况下以非特异性免疫来处理入侵的病原体,当遇到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时,第三道防线就该对付这些病原体了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并根据教材69页最后一段,讲解免疫系统的三个功能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人体的三道防线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共24张PPT)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活中尝尝会遇到扁桃体发炎肿大的现象,这往往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细菌及其分泌物积存于扁桃体窝导致的
思考:
1.正常情况下,即使口腔内有不少细菌,但我们的扁桃体却没有异样,它是怎么将病原体抵御在外的?
2.扁桃体重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到病菌和侵袭而发炎。这些细菌通常就存在于人的咽部和扁桃体隐窝内。正常情况下,由于扁桃体表面上皮完整和粘液腺不断分泌,可将细菌随同脱落的上皮细胞从隐窝口排出,因此保持着机体的健康。
一方面,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同时它作为易被观察的免疫器官,肿大后可以起到指示机体是否被病菌感染的作用,能用于判断疾病状况;
另一方面,扁桃体作为人体的器官,充血肿大后易形成脓肿,表现出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等症状,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1)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3)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位置形状: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
功能:具有防御功能
位置形状:呈原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功能: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位置形状: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
功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位置形状: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功能: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位置形状: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功能: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1)概念: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
(2)来源: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3)种类:各种白细胞。
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
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和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等。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4)抗原:能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是病原体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引发免疫反应。
(5)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的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绌胞。
3.免疫活性物质
(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3)种类:
①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②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③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
项目
概念
物质
特点
应用
抗原
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抗原性
免疫预约时接种疫苗,使人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免疫力
抗体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职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注射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
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比较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
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2.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2)免疫自稳: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机体内的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这是体内最危险的“敌人”。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浆细胞可在病原体的直接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
B.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D.胸腺是T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面对病原体时,机体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非特异性免疫早
B.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会识别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辅助性T细胞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
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A
3.如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的病原体浓度变化曲线,其中曲线3表示正常人,曲线1和2分别表示第二道防线缺失或第三道防线缺失病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道防线缺失病人,其第三道防线不受影响
B.给曲线2的病人注射疫苗,会诱发特异性免疫
C.在a点时,正常人体内含有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
D.曲线3的病原体浓度变化过程中,仅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
C
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基本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
B.免疫自稳功能正常时,机体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C.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D.通过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可以阻挡少数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D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