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6
题每题
3
分,第
7
题
7
分,共
25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sù) 藻荇(xìng)
飞漱其间(shù) 与其奇者(yǔ)
B.素湍(tuān)?
燕然(yàn)?
?夕日欲颓(tuí)?
属引凄异(zhǔ)
C.未寝(qǐn)?
?竹柏(bǎi)?
?无与为乐(wéi)?
鸢飞戾天(lì)
D.缥碧(piǎo)?
霜旦(dàn)??
互相轩邈(miǎo)
千转不穷(zhuǎ
2.下面选项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绝巘
横柯
汉塞
沉粼竞跃
B.
曦月
甚箭
交映
经纶世务
C.
侯骑
东皋
牛犊
芳草凄凄
D.
徙倚
襄陵
白沙堤
窥谷忘反
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只是重岩叠嶂走起来要小心。
B.“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起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C.只见落梅山庄坐落在群山万壑之间,风景秀丽,宁静而又祥和的气氛让人望峰息心。
D.?西南方有一片竹林,林子遮天蔽日,棵棵翠绿挺拔。一阵秋风吹过,林子“沙沙”作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B.?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C.?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壮乡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味道清香,口感绵软,是壮家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手艺。
5.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
②无数条的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
③路旁,放羊的老人,坐在树下的衰衣上,嘴里含着一根长早烟,哼着吕剧或自编的小曲,眯缝着眼,神态自如,悠然自得。
④路边是高低大小不一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春风的宠爱。
⑤田野里顶顶草帽或苇笠在浮动,乡亲们正忙着间苗或除草。
⑥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揉,正忙着蹿个和灌浆。黄色的油菜花,身披暖洋洋的阳光,携手跳着舞蹈。
A.②④⑥①⑤③
B.⑤④⑥①③②
C.②④③①⑥⑤
D.
⑥⑤①③②④
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效仿,称为“吴均体”。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7.古诗文默写填空。(7
分)
(1)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
(2)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4)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5)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6)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7)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
2
分,共
4
分)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9、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0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有删改)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怀民亦未寝 ( ) (2)水中藻、荇交横 (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
(4)临水之观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2分)
13.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3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及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
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材料三】《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
国著名记者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3
分)
1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3分)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16.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4
分)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17.结合文意,请简析“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全文,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文中“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21.读美文,抒情怀,结合文意,请写出你人生经历中,遭遇挫折时,伴你成长,给你力量的两句名言或诗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想起那年读书时》,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笔墨童年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节选自《中国文脉》)
2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
;(4)乡人敬惜字纸。
2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如今,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记日记变成了写博客;鸿雁传书变成了电子邮件;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敲”出来的;记录声音有录音笔,智能手机上有录音功能,键盘输入取代了传统汉字书写。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打字已经渐渐替代了手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
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⑵“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词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想象合理,力求有新意。②写作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美
观。③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用“××”代替。④禁止抄袭,不少于
600
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
1.C 解析
A项,“与”应读“yù”;B项,“燕”应读“yān”;D项,“转”应读“zhuàn”。
2、C.
应写成“候骑”
“芳草萋萋”
3、B
4、B
5、A
6、D
7、(1)万里送行舟(2)浅草才能没马蹄(3)树树皆秋色(4)猿鸣三声泪沾裳(5)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C
9.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10.(1)睡觉 (2)交错纵横 (3)使退下 (4)靠近
11.(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1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白如昼 澄澈明净
13.(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14、西行漫记;美;延安
15、B
16、例:材料一:红军领导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材料二: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材料三: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7、①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的青苔(意象)。②指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意境)。③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情感)。
18、【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苔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写出青苔生长在物体上的情态和形状,表现了青苔在恶劣的生长坏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趴”“粘”“爬”“附”“布满”“撑”等一系列动词富有动态感,生动传神地写出青苔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态式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19、B
20、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21、示例: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2、(1)蘸酒写字考试
(3)用小楷字借书
23、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加深读者对“我”家乡浓郁文化氛围的印象(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4、示例: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书写汉字不仅是人格的陶冶,更是文化的传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打字,这对于汉字的传承有很大影响。因此,汉字决不能丢掉,而应将其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重焕活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