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文档属性

名称 逍遥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19:53: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逍遥游庄子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请他:“希望先生能到楚国从政!”庄子继续钓鱼,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用巾包起来装进竹箱,藏在庙堂之上。这只龟,是宁可死去而留下骨壳被人珍惜呢?还是宁愿活着拖尾爬行于泥中呢?”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拖尾爬行于泥中。”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将拖着尾巴爬行于泥中。” 读课文并思考:
文章阐述了什么观点?
复习
(一)生字
其正色邪(yé) 蓬蒿(hāo)
学鸠(jiū) 榆枋(fānɡ) 舂粮(chōnɡ) 晦朔(shuò)
(二)通假字
小知不及大知——智
而征一图-——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课文朗读讨论:
1、课文阐述了什么观点?——要“逍遥游”。2、什么是“逍遥游”呢?用原文回答。“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物鲲、 鹏野马、尘埃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斥鴳人彭祖、众人宋荣子列子有所待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小大之辩3、为了阐明什么是“逍遥游”,提到哪些物、人?逍遥?
写作目的3、庄子思想的特点:2、庄子所处的时代:1、“逍遥”的本质:不求名利,顺应自然,追求绝对自由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无奈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补充资料:
冯友兰《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课文朗读将自己事先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1、你对庄子追求的境界有何看法?
2、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文人有哪些影响?
3、你搜集到哪些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及成语?
拓展延伸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学者评论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独立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陶渊明不愿“心为行役”,李白的不得志而走;再后有丰子恺的潜修)
2、傲视王侯,特立独行的品格态度,超脱自我,给后代文人带来了一个心灵方向。 (魏晋文人的不羁,以建安七子为代表;汉魏晋时期的“清议之风” ;唐代文人的狂涓人格 )
3、拒官不做,为后世文人以隐逸提供了先例,从而衍生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山林文化,亦称隐逸文化。
4、对文学的影响
(1)浪漫主义文学催生了李白“欲上青天览明月”,范仲淹等儒家学者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
(2)隐逸文化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晋朝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则是一种庄隐的产物,从而将中国古典田园诗推向了历史舞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鲁迅先生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周——
第一位有意识创作寓言的作家
拓展阅读——庄子寓言故事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濠梁之辩 庄周化蝶 望洋兴叹
涸辙之鲋 庖丁解牛 盗亦有道
匠石运斤 井底之蛙 螳臂当车
相濡以沫 越俎代庖 呆若木鸡
蜗角之争 标新立异 ……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积极进取,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再
见《逍遥游》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逍遥游·阅读鉴赏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5学段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3、进一步探究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影响,加深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与理解。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及庄子的哲学思想。




①收集整理→ ②梳理探究→ ③拓展延伸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




《逍遥游》PPT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作初步的梳理探究:
1、搜集庄子寓言故事及相关成语。
2、搜集庄子对古代文人影响的资料。
1、学生分两个大组,确定收集调查的议题。
2、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内容作初步的梳理探究。
课外积累,拓展学生视野。
二、
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请他:“希望先生能到楚国从政!”庄子继续钓鱼,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用巾包起来装进竹箱,藏在庙堂之上。这只龟,是宁可死去而留下骨壳被人珍惜呢?还是宁愿活着拖尾爬行于泥中呢?”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拖尾爬行于泥中。”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将拖着尾巴爬行于泥中。”
这个故事中,庄子是一个什么形象?他拒绝楚王的方式呢?
学生讨论:庄子是一个不追逐功名利禄的洁身自好的人,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拒绝楚王,非常含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复习上节课内容
?
(一)读生字
其正色邪(yé) 蓬蒿(hāo)
学鸠(jiū) 榆枋(fānɡ) 舂粮(chōnɡ) 晦朔(shuò)
(二)指出通假字
小知不及大知——智
而征一图——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
?
?
学生抢答
课文在生字和翻译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上节课字词梳理的检查也很有必要。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并提问:
1、课文阐述了什么观点?
2、什么是“逍遥游”呢?用原文回答。
?
1.范读时学生主要是边听边看书,抓主要信息,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提要勾玄。
2.思考全文的主旨,讨论并回答:
——要“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进一步正音并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文本,体会文本。
2.培养学生提要勾玄的能力。
?
五、与文本对话
提问:
3、为了阐明什么是“逍遥游”,提到哪些物、人?
物——鲲、 鹏
野马、尘埃
蜩、学鸠
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
列子
小大之辩——
朝菌、蟪蛄
冥灵、大椿
斥鴳(物)
彭祖、众人(人)
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分组讨论并回答。
这一环节中学生不容易理解“小大之辩”与“逍遥游”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分析。
?
引导学生扣住文本,梳理全文思路,以便深入理解主旨。
?
?
?
?
?
?
?
六、深入探究
?
?
?
?
教师联系时代背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写作目的:
1、“逍遥”的本质:
2、庄子所处的时代:
3、庄子思想的特点:
然后补充资料:
冯友兰《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一、师生共同小结:
1、“逍遥”的本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时代特点: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3、庄子思想的特点:
不求名利,顺应自然,追求绝对自由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因此,《逍遥游》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二、学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风格
1、很多老师喜欢一开始即交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写作目的。
2、写作目的是学生理解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探究写作目的是教授此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
?
?
?
七、拓展延伸
?
?
?
提问:
1、你对庄子追求的境界有何看法?(讨论后教师补充学者评论)
2、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3、你搜集到哪些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及成语?
鲁迅先生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周——
第一位有意识创作寓言的作家
?
将自己事先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一、师生共同小结:庄子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独立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陶渊明、李白)
2、傲视王侯,特立独行的品格,超脱自我,给后代文人带来了一个心灵方向。(魏晋文人的不羁,如建安七子;唐代文人的狂涓人格)
3、拒官不做,为后世文人的隐逸提供了先例,从而衍生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隐逸文化。
4、对文学的影响
(1)浪漫主义文学催生了李白的洒脱和范仲淹等儒家学者的超脱
(2)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二、展示寓言故事及成语:
朝三暮四、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濠梁之辩、庄周化蝶、望洋兴叹、涸辙之鲋、庖丁解牛、盗亦有道
匠石运斤、井底之蛙、螳臂当车、相濡以沫、越俎代庖、呆若木鸡、蜗角之争、标新立异、……
1、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文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们可以由此稍作探讨,让学生初步有些了解。
2、教材是例子,要真正了解庄子只有通过本文的学习,拓展对庄子思想的评论、影响及寓言说理的特点,从而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
3、由于第2、3题事先已布置了资料的搜集,因此此环节看似内容很多实则不要花太多的时间。
?
?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本课为高中阶段最难理解的课文之一,我的教学设计强调整体感知课文,便于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将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联系在一起便于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及其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时间仓促,形象化的说理风格只能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