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咬文嚼字》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
学段
第5段
教
学
目
标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的方法;
3、从文章内容、写法及朱先生的治学态度、精神等方面获得启示,加以借鉴吸收。
教
学
重
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写法揣摩。
教
学
思
路
讨论成语,导入新课——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再读文本,理清思路——细读文本,研因究旨——扩展提高,加深理解——交流启示,提升认识——复读文本,课堂小结
主要
教学
方法
自主研读、朗读法、合作探究、探究拓展法。
教
学
资
源
教材《咬文嚼字》、朗读音频、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讨论成语,
导入新课
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意思,谈谈它的感彩是怎样的,为什么?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4、嗳哟,你还来咬文嚼字呢!干脆一句话,可注意到了没有,——有人跟住你啦!
5、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6、你老兄此刻虽然没有老婆,但是顶会咬文嚼字。
7、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
……
明确: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才学。3.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感彩:常为贬义词
2、咬文嚼字未必只用在贬义色彩的语言表达中,还可以贬词褒用,引出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
【活动一】
结合例句,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咬文嚼字”的认识和看法。
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二、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知人解文:
1、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文本文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3、我们可以从标题上得到怎样的信息?
明确:
①是一个含贬义的成语。
②贬词褒用,养成字斟句酌的炼字习惯。
③从题眼“嚼”字可以推想做文字要认真负责,不能马虎。
④阅读学习要“咬文嚼字”。
⑤做工作,也要像做文字一样,要有“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
……
4、文本《咬文嚼字》阐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活动二】
初读课文,思考并讨论相关知识:
1、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文本文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文本标题透出哪些信息?
4、文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检查学生学前预习及知识面的情况。
2、培养学生开卷有益的兴趣和能力。
三、
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再读理解,提出问题,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重点字词
援例、岑寂、锱铢必较、学富五车、付梓、尺牍、下乘、镞、蕴藉、陈言务去。
2、文本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是咬文嚼字的“嚼”。
3、围绕“嚼”,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明确:
⑴……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⑵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第三段)
⑶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⑷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五段)
⑸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第五段)
⑹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第六段)
⑻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疏弊。(易滑入套板反应)(第七段)
⑼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第七段)
⑽……可以领略到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4、由表达观点的句子,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5、文本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活动三】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1、文中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2、根据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作者的文本思路是什么?
1、提高筛选文段中关键句的能力。
2、加强概括文本思路的能力。
四、
细读文本,研因究旨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阅历和学识,读一读,比一比,感一感,想一想,谈一谈文本所举例子的内在异同。
1、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你这”、“你是”、“你有”三种句式有什么不同的意味?表达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归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有什么看法?文字的一增一减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
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归纳:这句话说明了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3、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推”与“敲”各有道理,同学们怎么看,这说明了什么?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归纳:不同的字有时表达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达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4、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归纳: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引用苏东坡的诗,从正面阐明文字若善用联想义,可使意蕴丰富,产生美好的艺术效果。
5、第7段谈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的“套板反应”,说明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观点?
归纳:阐明文字若误用联想义,会产生套语滥调,全无新奇意味。
小结:本文谈的是在运用语言文字中如何咬文嚼字的问题,作者由浅入深,先举例,进行分析、论证,归纳出观点,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激发了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服力。
【活动四】
1、阅读文本事例,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其中的妙处。
2、重点谈谈文本炼字、改写、用字例子的想法和认识。
1、深入文本,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意境,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能力。
五、
扩展提高,加深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鉴赏古今诗文“炼字”的案例,倾听学生发言,组织学生对发言进行评析。
1、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比较词语:“到” “过” “入” “满” “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为什么?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2、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____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____觅小诗。
比较词语:“眼/忍”“边/丛”
解说:“眼看”是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而“忍看”则含悲愤之情。“丛”道出统治阶级的残酷,社会的黑暗。
3、东城渐觉春光好,皱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__。(宋祈《玉楼春》)
比较词语:“美”“好”“重”“浓”“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4、(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 施耐庵<<水浒>>第10 回
比较词语:“大”“快”“紧”“密”
解说:一“紧”字,内容丰富,既涵盖自然景观,又揭示社会黑暗,同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小结:古今中外不乏文学作品炼字的风尚。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 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活动五】
1、师生互动,讨论诗文炼字妙处。
2、各抒己见,阐明理由。
3、自圆其说,不必归一。
1、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炼字”兴趣。
2、提高理解鉴赏诗文的能力。
六、
交流启示,提升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当代作品,思想新颖,写法独特,如今学习,对我们现在乃至今后大有益处,请从文本的任何一个角度谈谈学后体会。
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
5、轻易滑入“套板反应”,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6、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7、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8、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9、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10、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 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11、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12、让我们明白: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13、让我们明白: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
小结:认识到位,学有收获,突出了文本阐述的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的重点。它对同学们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活动六】
1、合作探究,交流收获。2、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1、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
七、
复读文本,课堂小结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希望同学们此后能够有意阅读,有心写作,养成文学语言积累记卡片、摘抄的习惯,丰富自己的学识。
作业:
比较邓拓《不求甚解》,对朱先生与邓拓先生的这两种观点,有什么看法和启示?
肯定学生的合作学习,强调文本学习重点,提出新的探讨课题,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围绕文本展开教学,把握重难点,处理教材适当。
2、读文段和解文句相结合,提高感性认识。
3、教学过程设疑解难,学生参与的机会多。
4、知识迁移紧扣文本重点,又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情趣性与知识性并重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课堂容量大了一些,有可能出现课堂空间不足,学生不能尽兴,可适当处理好详略的搭配。
2、文本的写作特点只是点拨了一下,没做条理性的归纳。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课件43张PPT。讨论下列句子中加红成语意思,谈谈它的感彩是怎样的,为什么?(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4)嗳哟,你还来咬文嚼字呢!干脆一句话,可注意到了没有,——有人跟住你啦!(5)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6)你老兄此刻虽然没有老婆,但是顶会咬文嚼字。
(7)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解释词义: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2.形容卖弄才学。
3.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感彩:一般为贬义词⑴⑷⑸⑹⑺⑵⑶咬文嚼字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理春作者介绍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朱光潜 ( 1897—1986)文体知识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朗读课文:⑴……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⑵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第三段)
⑶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⑷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五段)
⑸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第五段)⑹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第六段)
⑻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疏弊。(易滑入套板反应)(第七段)
⑼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第七段)
⑽……可以领略到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选出作者针对性强的观点句,并指出中心论点句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三段)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五段) 4、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最后一段)
(中心论点)文本的结构层次: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好欣赏都必须潜行琢磨的好习惯。 第一部分(第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 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分析思路: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便(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郭老改字引咬文嚼字(正)李广射虎(正)贾岛吟诗阅 读要苏轼写诗(正)套板反应(反)写 作要结达到艺术美问题: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成语中的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三段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主 题文本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想法?问题讨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1、第1、2段举出 《屈原》《水浒》《红楼梦》“你这”、“你是”、“你有”三种句式有什么不同的意味?表达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补充材料一 金荣得意乱说秦钟,贾蔷欲抱不平但又不想出面,故而唤来茗烟“调拨他几句”,而“茗烟乃是宝玉第一个得用的,且又年轻不谙世事”,一听“贾蔷说金荣如此欺负秦钟,连他爷宝玉都干连在内”,而茗烟本就是“无故就要欺压人的”,“又有贾蔷助着”, 所以他一进去就“一把揪住金荣”补充材料二 水牛赞(节选)
郭沫若
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
你这和平劳动的象征,
你这献身精神的大块,
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
水牛,水牛,我的好朋友。
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②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③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2、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有什么看法?文字的一增一减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塞下曲 卢纶(唐)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补充材料三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3、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推”与“敲”各有道理,同学们怎么看,这说明了什么?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摇 映 舞 隐 扶 失补充材料四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4、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提示:“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花前柳月,”,
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 “杀青” “付梓”5、第7段谈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的“套板反应”,说明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观点?找出文中包含有“思想情感”的字眼的句子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三段)3、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五段)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第五段)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7、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第七段)8、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八段)6、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第七段)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感情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套板效应阅读最后一节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地?找出文中有关的词语.思考:咬文嚼字艺术的完美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随处留心思索刻 苦自 励推 陈 出 新时求精炼吻合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作者提倡
“咬文嚼字”,实质上是
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
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
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
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
透彻、凝练、创新入手。小结阅读鉴赏,揣摩体会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练习1:比较词语:“到” “过” “入” “满” “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为什么?阅读鉴赏,揣摩体会
____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____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示例2:比较词语:“眼/忍”“边/丛”,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为什么?阅读鉴赏,揣摩体会
东城渐觉春光好,
皱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
红杏枝头春意__。
-----(宋祈《玉楼春》)练习3:比较词语:“美”“好”“重”“浓”“闹”,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为什么?阅读鉴赏,揣摩体会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 施耐庵<<水浒>>第10 回练习4:比较词语:“大”“快”“紧”“密”,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为什么?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
是改为“一”字好,还是原来的”数”字好,一直存在着歧见.有云: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写得很自然,也切题;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开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这样说没有错.问题在于:这样是否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写的是“早梅”,而且是“昨晚”才“开”,又是在“深雪”里,忽见一枝梅来“报春”,诗人的喜悦感更强.如果是“千树万树梅花开”,人的感受会完全不同,即令是“数枝”也不如“一枝”能更好地表达出人的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同时,用“一枝”也更能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至于真实的问题,一棵树上的梅花开得总是有迟有早, “一枝”先开并不见得比“数枝”开就不真实.何况生活的真实不能与艺术的真实划等号.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 ----- 卢梅坡《早梅》 练习5:《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 ④春B练习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
——欧阳修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名人名言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交流收获,提升认识 1、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4、创作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5、轻易滑入“套板反应”,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6、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7、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8、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9、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10、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11、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12、让我们明白: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13、让我们明白: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比较鉴赏,温故知新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是: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课后思考:
1、文中的三个理由(例子),分别告诉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怎样“不求甚解”?
2、质疑:“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不是矛盾了吗?
祝学习快乐!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