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文档属性

名称 边城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边城》审美阅读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边城》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理解“边城”这一环境的社会意义。2.赏析小说之美(风情美、人性美、语言美),归纳写作特点,探究小说主题。3.阅读原著,感受小说具有的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理解“边城”这一环境的社会意义。2.赏析小说之美,归纳写作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思路 ①本色阅读,交流分享 → ②回归课文、重点赏析 → ③重读文本、写作读后感
主要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资源 《边城》原著《边城》课件学生读后感精选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共三课时︶ 一、课前活动 开学之初,布置本学期书册阅读篇目,要求精读《边城》,要求学生在随笔或读书笔记中体现自己的阅读体会。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边城》原著的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课前学生已经完成本色阅读,获得初步审美体验。
二、课堂导入 背景音乐:黄磊《等等等等》; 课件显示:《等等等等》歌词。 教师导入: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考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却经不起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就是这样的艺术品。 学生聆听音乐,回顾原著情节,酝酿情绪,准备发言。 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发言创设情境。
三、本色阅读交流分享 课件显示:田园牧歌,本色湘西 ——我读《边城》大家已经读过《边城》全篇,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对《边城》这部小说的印象。要求:1、全体同学依次上台演说; 2、只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3、精炼语言,控制时间; 4、发言的标题(话题)写在黑板上,课代表做好记录,并准备课堂小结。 学生按照小组顺序依次上台发言,分享阅读原初体验。学生的发言可能涉及到: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主题等小说赏析的相关要点。(注:交流时间的长短会因班级学生人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了解学情。2、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解小说内容。3、初步引向教学目标1、目标2、目标3。
四、课堂小结 请课代表小结大家的看法。教师总结,肯定同学发言中一些积极的因素,并对同学们发言中的一些不妥之处提出疑问,引导到探究“《边城》之美”上来。 课代表总结大家的一致性看法。(若能提出值得商榷之处更好。) 使学生对原著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为下一步重点赏析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三课时︵共三课时︶ 一、课堂导入 教师导入:上节课,同学们都已经就《边城》这部小说谈了自己的印象,归纳出了“淳朴的乡情”、“哀婉的爱情”、“美好的人性”等词组来代表你们的阅读感受。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部温婉而略带哀伤的小说呢?其实,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作者自己早就说过(见课后第一题):“我要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它处处表现出一种湘西社会独有的风情美和人性之美。[教材p23] 读教材p23,思考课后第一题。 由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赏析小说之美,为探究小说主题做必要的铺垫。
二、课文赏析 课件显示:《边城》之美美点赏析——1、风情美[1]快速阅读,看节选部分围绕哪个节日展开的?每个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方法指导:找语言标志、筛选信息情节梳理:端午节第3节:眼前端午,筹备龙舟赛。第4节:前年端午,巧遇傩送。第5节:去年端午,巧遇天保。第6节:眼前端午,爱情憧憬。[2]除端午传统体现边城风情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风俗[风情]之美?它们美在哪里? [3]怎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生活状态?——分析“边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特殊性。2、人性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边城”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也必定是与这的环境相匹配的,他们是“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请大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赏析节选部分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感受小说的“人性美”。[结合课后第二题]方法指导:记叙内容,分析技法,评价效果。可提供的视角:[1]翠翠——傩送眼中的翠翠 祖父眼中的翠翠 读者眼中的翠翠[2]傩送——翠翠眼中的傩送 读者眼中的傩送[3]祖父3、语言美《边城》被沈从文称为“乡土抒情诗”,请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小说在语言上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方法指导:反复诵读、类文对比。归纳特点:1、典雅性 2、口语化 1、活动一赏析“风情美”:在阅读节选部分的基础上,理清情节。通过对人物所处“环境”的分析,体会边城人的生存状态。2、活动二赏析“人性美”:分3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总结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不妥或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可结合课后第二题展开讨论。3、活动三赏析“语言美”:通过对自己喜欢的文段的朗读,类文对比分析,师生共同归纳出小说的语言特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小说“三要素”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面。基本达到教学目标1和目标2的前半部分。
三、主题探究 1、《边城》题解[探讨:环境和主题的关系]——边地的小城。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2、《边城》主题探究[探讨: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关系]——2组3人关系的叙事链,以嵌接方式套迭在一起。2组选择的象征意义,代表2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对立。[文化悲剧]知人论世:沈从文及创作风格简介 4、小结体会:“美”字的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沈从文) 知人论世,讨论题目的多重意义,探讨主题的多义性。自行修正 “本色阅读”阶段欠妥、甚至错误的理解。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探究,知人论世。达到教学目标2和目标3。
四、拓展延伸 背景音乐:黄磊《等等等等》1、再读《边城》,自选专题,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报告[结合课后第三题]。2、择取优秀作品全班展示,并推荐到校刊《澄池》发表。3、推荐阅读《湘行散记》、《从文自传》、《长河》、《湿湿的想念》。 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内外探讨、课外写作。 优秀作品可以专题板报、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再作推介(由班委会负责)。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结合书册阅读展开教学、教研。开学之初,我根据必修5教材上的选篇和名著导读内容推荐了三部书作为学生本学期书册阅读的内容(《边城》(精读)、《三国演义》(泛读)、《堂吉诃德》(略读))因此,在进入《边城》节选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充分阅读了《边城》全篇,一部分学生也写作了读书笔记(随笔中体现),因此第一课时我就设计以“本色阅读”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自读体会。这样的形式学生比较喜欢,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尝试着上台讲演,大家积极性很高。本课例收录到我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教学与教研的结合使师生都获益匪浅。2、读写结合、激发兴趣。为了准备发言,不少学生是课前在随笔中写了读书笔记的。在课前批阅学生随笔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的“个性化解读”观点偏颇,于是在评语中作了一定的引导和纠正,因此,课堂发言的过程中学生发言中的不妥之处还是比较少的,课代表小结时能够基本解决,所以交流分享的环节比较顺利、课堂气氛活跃。3、较好地处理了课堂意外。在“美点赏析”这个环节最开始的设计是没有“方法指导”的,因此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出现了一小会儿的冷场情况,停顿了十几秒钟后我很快调整了方式,加入“方法指导”,带着同学们按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的流程就很顺畅了;这个环节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处理的效果非常好。课外延伸,拓展资源。 课后“再读写作”的环节设计本是想让学生自行修正在“本色阅读”阶段思虑不成熟处,再深入进行专题研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课程资源。学生的活动却比预想的更好:有部分同学阅读了大量沈从文资料(其他作品、他人评价、纪念性文章等)作了专题报告,有的同学写出了高质量的读书报告或读后感,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刊上发表。其中朱柯灿、陈书娜同学的读书报告被推荐参加“叶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时间的把握欠精准。“交流分享”是很费时间的,虽然我规定了发言时间,但还是有一些同学的发言滔滔不绝,因此使得后面发言的同学只能“意犹未尽”了。因为我的两个班一个为高考班(62人),一个为国际班(27人),两个班的人数、学生语文素养和要求差别较大,因此在实施“交流分享”的环节时实际并不是一个课时。最后整篇课文的教学总用时分别为3课时和2.5课时。2、面对学生的胆怯、冷场和出乎意料的想法,调整的办法不是很多,有时缺乏循循善诱的耐心。3、“方法指导”不是太到位。因为是临时加进来的环节,教学中难免有所遗漏,因此学生不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我讲授的赏析方法,这归咎于课前设计预设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欣赏水平。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申明:此资源为本人教研课题资料,尚未结题,请勿随意于公开场合转载和使用,谢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