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陈情表》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5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陈情表》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5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反复诵读课文,丰富文言语感;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充实文言仓库。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指导学生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教 学 重 点 1.反复诵读、涵泳全文,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2.体会李密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教 学 思 路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诵读、涵咏——归纳总结,品味情感——探究发现——拓展延伸
主要 教学 方法 诵读涵咏、自主探究、集中讨论、重点突破
教 学 资 源 《陈情表》PPT课件及朗诵带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语音和文字问题,力求熟读成诵。 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语音和文字问题,为熟读成诵《陈情表》做好了准备。 只有解决了语音和文字问题,学生才能顺畅地通读全文;只有顺畅地通读全文,学生才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新课 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李密的这篇“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的《陈情表》。 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同学讲述了“东海孝妇”和“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从而创设了对比,活跃了思维,加强了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作业作了充分准备。 通过古人之口极言《陈情表》之感人肺腑,之文学价值,可以很快得到学生的共鸣,得出“亲情”这一主题。从而引入李密《陈情表》的学习
三、初步感知,诵读、涵泳 1.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投影展示 ) 2.学生聆听名家朗诵,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3.简要疏通重要词句。(投影展示 )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学生认真聆听名家朗诵,品评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在老师指导下,或独诵,或齐诵。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共同理解重点字词的用法及意义,疏通文意 放录音,帮助学生正音,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放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逐一疏通,实现第一目标。
四、归纳总结,品味情感 1.讨论: 作者在一二三段告诉我么作者陈的是什么情? a陈身世不幸,母孙相依之情——苦情、孝情。(孤苦、凄苦之情;语气缓慢、低沉) b陈欲忠欲孝,进退两难之情——忠孝两难之情。(忠孝两难;矛盾、急迫、诚惶诚恐) c再陈心意,真实坦诚之情——真情。(难舍难分;无奈、坦诚) 2. 研读第四段,找出解决方案 (1)请在文段中找出表达解决办法的句子,简要说说作者的想法。(“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作者最后是从什么角度入手来分析而做出这样的请求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1.诱导学生找出并划出能够表达出作者情感的句子,品味情感。 2.回答问题 3.学生讨论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关注学生情感地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五、探究发现 1.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尽孝与尽忠的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2. 联系到个体,谈个人体会,明确感恩亲情的主题。 3.学生讨论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1.学生将文章最后一段细读了一遍,划出有关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忠与尽孝两者矛盾的办法的语句。 2.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充满深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这些问题,并在理解后进行朗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特点,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六、拓展延伸 1.李密在应召赴任和奉养祖母的两难中选择了后者。对于他的选择,我们如何看待?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写一篇关于“孝道”的小作文,不少于500字。(如果时间不够,学生的作文训练可在课后继续完成) 3.熟读并背诵全文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各抒己见 打破思维定势,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通过作文训练,使读写结合。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根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精神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设计。因为课下注释十分详尽,所以本文没有过于难理解的语句,而且要求学生事先进行课前准备,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轻松,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诵涵咏、自主探究为方法,体悟情感为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深情、写作思路、写作意图;激发了学生的朗诵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听写能力;通过拓展延伸,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诱导,学生不断深思,在诱导和深思的不断转化中使学习不断深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