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课时作业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26 07:3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兴奋传递和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进行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可引起其兴奋或抑制
D.神经元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某些无机盐有关
2.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3.给奶羊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进而引起乳腺排乳。另有研究发现,排乳活动还与下丘脑分泌的催产素有关。以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奶羊排乳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B.奶羊的排乳过程至少存在两种信息分子
C.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传入神经上传导的
D.奶羊的乳头只要受到刺激,就会有排乳反射发生
4.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的Na+通道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
B.在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B→A或B→C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基础
D.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的兴奋
C.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
6.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7.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造成人体迅速死亡。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
B.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处于持续静息状态
C.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的中毒症状
D.河豚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8.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中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连续转变
B.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会影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D.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进行信息传递的功能
9.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从而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甲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后会使K+外流
B.离体的蓝斑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神经递质甲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后,可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神经递质甲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10.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11.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12.如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在a处给予适宜电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单方向性与神经递质的分布特点有关
B.当电流计的指针指向正中央时,膜内外无离子的进出
C.兴奋可传到b处,此时该处膜内外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
D.若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则“?”处有突触
13.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能为多巴胺与受体结合提供ATP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二、读图填空题
14.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甲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计;图乙是将蟾蜍的神经元分别浸浴在Na+浓度由低至高的三种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请据图回答:
(1)若在图甲A处给予一个刺激,M的指针偏转,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若图甲中神经元均为兴奋性神经元,则刺激A处,N的指针偏转次数的情况是________(填“一次”“二次”或“多次”)。
(2)图乙中给予神经元刺激后,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这一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_引起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
(3)河豚毒素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先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再将神经细胞移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刺激,结果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分析原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存在突触延搁,是不同步的,A错误;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故在神经纤维上也是单向传导,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不进入受体细胞,C错误;神经元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钠钾等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D正确。
2.答案:C
解析:某些麻醉药可以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过程,A正确;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以局部电流形式双向传导,B正确;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均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错误;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进而引起乳腺排乳,这是神经调节,排乳活动还与下丘脑分泌的催产素有关,说明其存在体液调节,因此奶羊排乳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A正确;由于奶羊的排乳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所以至少存在神经递质和催乳素两种信息分子,B正确;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包括传入神经上传导的,C正确;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且还需要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D错误。
4.答案:B
解析: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的Na+通道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使Na+内流,产生兴奋,A正确;兴奋在膝跳反射中单向传递,故兴奋传导的方向不能为B→A或B→C,
B错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为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K+外流,D正确。
5.答案:C
解析:神经兴奋时,Na+内流,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体内反射弧中单向传递,C错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D正确。
6.答案:D
解析: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位于膜外,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电流表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甲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乙电流指针表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传递到左边的神经元,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Na+的内流,由题意可知,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阻止Na+内流,进而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作为Na+通道的阻断剂,极微量的河豚毒素进入人体后,Na+内流受阻,神经冲动不能发生和传导,因此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A、D正确;Na+通道持续开放将会使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状态,B错误;由于河豚毒素会阻断Na+通道,因此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的中毒症状,C正确。
8.答案:A
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含有突触前膜,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只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内电流方向为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内流的结果,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会影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C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完成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实现了两个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正确。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A正确;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因此可知离体蓝斑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神经递质甲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受体G结合,促进K+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即抑制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甲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错误。
10.答案:B
解析: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的b点膜内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项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递质,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兴奋的传递,所以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单方向性与神经递质的分布特点有关,A正确;当电流计的指针指向正中央时,说明此时为静息电位状态,膜内钾离子外流,B错误;图示a处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b处,故该处膜内外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依然为静息电位状态,C错误;若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说明兴奋从电流计的左侧传到了右侧,则“?”处没有突触,D错误。
13.答案:C
解析: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不需要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提供ATP;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该药物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不能被细胞A回收,导致其作用时间增加。
14.答案:(1)A处所在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多次
(2)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
(3)河豚毒素作用于钠离子通道,影响钠离子内流
解析:
(1)若在图甲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能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并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根据突触结构,理论上A处的兴奋能向下一神经元传递,到达N所在的神经元。然而N的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没有兴奋传递过来,因而推测A处所在神经元产生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图甲的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特殊,构成一个循环路径,若图中神经元均为兴奋性神经元,则A处的兴奋能向下一神经元传递,且兴奋能多次传导到左侧,导致N的指针发生多次偏转。
(2)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图乙是将神经元分别浸浴在Na+浓度由低至高的三种溶液中,然后给予相同的刺激,记录的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外钠离子浓度(或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有关。
(3)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河豚毒素是一种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作用于钠离子通道,影响钠离子内流,从而使膜电位变化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