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教案(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教案(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7 07:04:22

文档简介

煤的干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2.了解乙烯的制备和收集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乙烯分子结构的有序推理过程,对乙烯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3.通过乙烯分子结构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教学重点
乙烯的结构、化学性质及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
乙烯的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把一个青香蕉和若干个熟苹果放在一个袋子里,系紧袋子,一段时间后,香蕉变黄了。引入本节主题催熟剂——乙烯
【问题与思考】:
什么原因导致香蕉变黄?
【讲述】由石油、煤可以得到多种常用燃料,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基本化工原料。例如,从石油中获得乙烯,乙烯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准备
【板书】乙烯一、乙烯的结构
【分析】乙烯分子式就是乙烷分子式失去两个氢原子。【分析】通过观察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思考乙烯的空间结构特点,与乙烷比较,找出它们主要区别。
【思考】:乙烯可能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结构的特点。
【过渡】结构决定性质
观察归纳回忆烷烃化学性质,思考验证产物的方法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归纳乙烯的化学性质,思考乙烯性质活泼的原因。
【板书】二、乙烯的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用排水法收集的集气瓶中的乙烯。问:可观察到乙烯的哪些物理性质。
【讲述】,了解了乙烯的物理性质,探究一下乙烯有哪些化学性质,从课本67页的[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作手:将滴了石蜡油的石棉放在硬质试管的底部,再像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热,石蜡油蒸汽通过碎瓷片在其表面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分析:石蜡油——17个C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碎瓷片——催化剂【问】:1、石蜡油是烷烃的混合物,其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是烷烃吗?
2、回忆烷烃的化学性质,如何验证分解产物是否全部为烷烃?【观看实验视频】:实验现象:(1)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其紫色褪去。
(2)将气体通入溴的CCl4溶液,溶液红棕色褪去。
(3)点燃气体,产生明亮火焰,有黑烟。【分析】实验现象证明产物中不完全是烷烃,还有其他物质,其中就有乙烯。乙烯化学性质较活泼,能使酸性KMnO4、溴的CCl4溶液褪色。
【讲述】乙烯中含有不饱和烃,碳碳双键(
C
===
C
)属于不饱和烃,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不饱和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饱和烃里的氢原子数,这样的烃叫做不饱和烃。
三、乙烯的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A、C2H4+3O2
2CO2+2H2O现象: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B、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被氧化,可用于鉴别乙烯与甲烷)。
(2)加成反应CH2=CH2+Br2
CH2Br-CH2Br
(1,2—
二溴乙烷)【动画演示】乙烯还能与H2O、HCl、Cl2、H2发生加成反应,完成它们的反应式:CH2=CH2+H2O
CH3—CH2OHCH2=CH2+HCl
CH3—CH2Cl氯乙烷CH2=CH2+H2
CH3—CH3CH2=CH2+Cl2
CH2Cl—CH2Cl1,2-二氯乙烷
通过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观看其反应机理的动画演示,归纳加成反应概念,与另一种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进行比较。完成4个加成反应式
(3)、乙烯的加聚反应n
CH2
=CH2
-[-
CH2
—CH2
-]-
n
思考乙烯加聚反应特点
4、乙烯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的催熟剂。
课堂演练
1、下列关于乙烯主要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燃料
B、植物生长调节剂C、化工原料
D、生产聚乙烯塑料的原料
2、不可能是乙烯加成的产物是(

A.
CH3CH3
B.
CH3CHCl2
C.
CH3CH2OH
D.
CH3CH2Br
点燃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PAGE
-
5
-煤的干馏



苯的发现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板书计划:㈠苯的物理性质㈡苯分子结构1.苯的分子式为C6H6,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介于单双键之间独特的键㈢苯的化学性质氧化:2C6H6+15O2
12CO2+6H2O取代反应:+Br2+HBr+HNO3
H2O
加成反应:+3H2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来自石油的重要化工原料乙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重要的化工原料——苯。说到苯,不得不提它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日用化工到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甚至医疗制药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体会苯在生活中的应用
苯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我们为什么学习苯
【过渡】可是,苯的发现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曾经有很多化学家们致力于研究这种物质,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从分子式到空间结构。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重温历史,踏上苯的发现之旅,体会这些伟大的化学家们到底是如何发现苯,并将它应用到生活中的。
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陆续有很多化学家开始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法拉第、米希尔里希、热拉尔、凯库勒。那么我们的旅程也将在这四站停留,伫足。
现在,就让我们整装待发,踏上旅途!
体会任何物质发现时的艰辛,科学探究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让学生体会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
旅程第一站:苯的发现
法拉第,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曾就职于英国皇家学会。1825年,法拉开始关注当时伦敦生产照明用的一种气体——煤气,并用五年的时间,从煤气油中提取出了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当时的这种化合物还没有起名为苯,而是叫氢的重碳化合物。法拉第通过嗅闻气味,有刺激性,将其加入水中,发现分层,并且水在下层,以及将其置于冰水混合物中凝结成晶体,初步确定了它的物理性质。
体会苯的来源,如何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仅仅得出苯的物理性质
从苯的发现开始,贯穿历史与发现史,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历史,在历史中学习。
【板书】一、苯的物理性质有刺激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用水冷却可凝结成无色晶体。
总结
整合苯的物理性质
【过渡】科学总是需要一个先驱,继而就会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旅程第二站:苯的制取和命名。1834年,米希尔里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制取了这种物质,并将其命名为苯。
体会苯是如何制取的
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截止到这时,人们终于知道有一种新的物质苯的存在了。可是,苯的分子式、结构、性质仍然是个谜团。直到二十几年后,也就是我们的旅程第三站,1858年,热拉尔才成功测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计算】苯由碳、氢两种元素所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其蒸气的密度在标准状况下是3.482g/L,试计算苯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导苯的分子式。
亲自计算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体会整个过程
通过计算,得出相关数据,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板书】相对分子质量:78
分子式:C6H6
【过渡】苯的分子式是C6H6,可是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思考
由分子式过渡到结构
【思考】你能用已学的知识推导出苯的可能结构吗?1.根据苯的分子式,它是否属于饱和烃?为什么?
2.根据饱和烃的通式,苯的不饱和度如何?
3.可能有多少双键数?三键数?环的数目?
4.若苯为链状结构,写出4种可能的结构简式。
动手画出苯的可能结构
亲自体会探究过程
【思考】这些结构合理吗?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验证?
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
学以致用,用旧知识得出新的知识
【验证实验】
操作方法现象解释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下层变为紫色,上层为无色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下层是水层
加入溴水下层无色,上层变为橙红色
Br2在苯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更大(发生萃取)
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
【过渡】通过上面实验我们否定了苯的链状结构。苯分子的结构究竟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若苯分子是环状结构,试画出可能的结构。
动手画出苯的可能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旅程第四站: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
1864年,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化学家,长期被苯分子的结构所困惑。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然醒来,终于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有关观点:(1)
6个碳原子构成平面六边形环;
(2)
每个碳原子均连接一个氢原子;
(3)
环内碳碳单双键交替。试根据凯库勒的观点画出苯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由小故事,到提出观点,依据凯库勒的观点画出苯的结构
科学探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用小故事的形式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后人在凯库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完善,发现了这样两个事实:1、用实验事实说明苯不能像烯烃、炔烃那样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2、从键能、键长得角度说明键
能(KJ/mol)键

(10-10
m)
C—C
3481.54
C==C
6151.33苯中碳碳键约4941.40从键能、键长,我们发现,苯中的碳碳键的键能比单键小,比双键大,键长也一样。
用实验事实,及键能、键长体会苯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明白凯库勒的结构式片面的,不完整的。
【总结】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
总结
总结、强化
【特别提醒】:因苯的凯库勒式为往往会造成误解,认为苯分子中是单键、双键交替的,其实,苯分子中所有的碳碳键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分析苯的不饱和程度时,其不饱和情况相当于存在三个双键。
【板书】二、苯分子的结构分子式
结构式、结构简式2、结构特点:(1)苯环中碳碳键,H原子的等效性(2)苯环中的所有原子同平面(3)常温下,苯环结构稳定(4)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
观察模型,得出其结构特点
总结,并观察模型得出苯的结构特点
【过渡】想一想:苯分子中碳与碳之间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那苯的化学性质如何呢?
【猜想】苯的化学性质应介于烷烃和烯烃之间:既有一些烷烃的性质,也有一些烯烃的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由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思考】烷烃的特殊性质是?烯烃的特殊性质是?
回顾
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板书】三、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1)溴代反应
(2)硝化反应3、加成反应
【总结】苯的特殊结构决定了苯的特殊化学性质。介于单双键之间的化学键,决定了其既有单键的特殊性质——取代反应,又有双键的特殊性质——加成反应
总结、归纳
点燃
Br
FeBr3
—NO2+H2O
浓H2SO4

Ni

PAGE
-
6
-第一课时
乙醇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遵循“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生活”的基本思路。根据课程标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本节课通过理论引导、科学假设、实践验证设计相关实验,以完成“乙醇的结构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和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的教学。通过介绍“醉酒原理、生命不能承受之醉、酒驾的检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乙醇作为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核心地位,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有机物,可进一步完善有机物的知识体系,为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它的主要用途。
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实质。
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学习由“(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方法。
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的联系,培养多方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乙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实质。
五、教学方法
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归纳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讨论乙醇的用途,形成将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中国诗歌里有许多跟酒有关的名句,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实际生活中,少量饮酒可以活血,有解除疲劳和振作精神之效;而过量饮酒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酒精中毒。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试剂瓶里的酒精,学生交流乙醇的物理性质。
【边讲边板书】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密度、溶解性
【教师】
评论,并详细介绍乙醇的溶解性:与水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小思考】
1、分别用蘸有水和蘸乙醇的棉棒在黑板上写字,请判断哪个是用乙醇写的?
2、用油性记号笔在白板上写字,分别用蘸水和蘸乙醇的抹布去擦,看是否能擦掉?
【过渡】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乙醇的微观世界。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醇分子可能是哪种结构呢?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乙烷的分子模型连接上一个氧原子搭建乙醇分子模型可能的情况,并展示交流。(提示:乙醇分子中C、O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实验探究】
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观察现象,完成下表。
物质
与金属钠反应的现象
产物

乙醇
【教师】
这里的氢氧原子团,化学上称为“羟基”,我们来看看它的写法和读法。那么乙醇分子到底是哪种结构呢?
【学生活动】
类比水与钠反应的方程式,对乙醇与钠的反应的现象的交流,分析乙醇分子里的氢跟烃分子里的氢有不同?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书写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
【教师讲述演示】
通过幻灯演示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从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能得到乙醇的化学性质吗?
【教师】
钠与水反应剧烈,而钠与乙醇反应缓慢,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氢原子相对比较活泼。
【板书】
二、化学性质
1、与金属钠的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教师】
乙醇在实验室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做酒精灯的燃料,请同学们在学案中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
【板书】
2、
氧化反应
(1)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过渡】
乙醇的结构特征,还决定了乙醇会有什么性质呢?我们继续用实验来探究。
【实验探究】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
【学生探究】
实验中的现象和物质变化并写出分步方程式
【动画】
乙醇转化为乙醛的反应过程
【学生活动】
学生看动画,并体会乙醇去掉的是什么部位的氢原子
学生写两过程的总反应
【教师评析】
光亮的通丝加热到变黑
2Cu+O22CuO
插入在乙醇中,铜丝由黑变红,产生刺激性气味CH3CH2OH+CuOCH3CHO+H2O+Cu
总反应:2CH3CH2OH+O2CH3CHO+2H2O
指出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制取乙醛。
【板书】
(2)乙醇的催化氧化:2CH3CH2OH+O2CH3CHO+2H2O
【过渡】
比氧气氧化性更强的氧化剂能与乙醇反应吗?
【实验探究】
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介绍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的反应。
【板书】
(3)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
乙醇可以直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氧化成乙酸。
【讲解】
介绍饮酒开车的危害,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明确过量乙醇和乙醛在人体中蓄积对人体的危害害。如果喝了酒还要去开车,那就是害人害社会,所以记住老师的话:“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你见过警察是怎样查酒驾的?
指出呼气式酒精测试仪主要原理就是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变色。
【教师】
在有机化学中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如:卤素原子-X、-OH、-NO2、烯烃中的碳碳双键都是官能团。
【过渡】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想想乙醇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讨论】
根据所学有关乙醇的相关知识,讨论乙醇的用途。
【板书】
三、乙醇的用途
燃料
饮料
医用消毒剂
有机溶剂
化工原料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燃烧会使环境污染加剧,引起酸雨
B.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C.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是先用浓H2SO4吸水,然后再加热蒸馏的方法
D.检测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如变蓝则含水
2.与金属钠反应时在何处断键(
),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在何处断键(

A.①
B.③
C.①③
D.②③
【教师讲述】
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归纳乙醇与金属钠的置换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指出乙醇中的羟基对其性质的影响,并讲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课堂小结】
通过乙醇组成、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挥发性、密度、溶解性
二、化学性质
1、与金属钠的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
氧化反应
(1)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
(2)乙醇的催化氧化:2CH3CH2OH+O2CH3CHO+2H2O
(3)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
乙醇可以直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氧化成乙酸。
三、乙醇的用途
燃料
饮料
医用消毒剂
有机溶剂
化工原料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突出的特色:
1、无论是情景设置、实验探究还是课外活动,本课时的教学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尤其是在对乙醇分子结构的分析上,运用探究实验,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并得出初步结论,再在开拓视野中教师指出化学反应中乙醇断键的位置,将难点分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变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条件有限,我事先在专题网站、资源库、光U盘上搜索下载了大量的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加工知识。学生运用课前信息、资料、导学案,准备好了“先学后教”的基础。我通过启发、提问引发课内头脑风暴,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最后让学生交流分享、学有所获。我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做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3、遵循化学学科特点。我注重实验探究、崇尚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知识的唯一标准。
4、很好地契合了“化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主题。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教师的我还是讲解的过多,每能把知识梳理的环节完全交给学生,这也与我校学生日常学习中探究不足有关。
PAGE
-
5
-乙酸
知识与技能1.乙酸分子结构特点。2.乙酸的酸性与酯化反应,利用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分子结构推测性质,建构“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插乙酸球棍模型理解乙酸分子结构特点;通过乙酸酸性验实验证以及酯化反应实验,了解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素养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从物质结构预测性质,并寻找证据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性质的学习,感悟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素养5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了解我国醋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乙酸的酸性,乙酸的酯化反应
板书设计
组成
结构
性质
用途酸性②
酯化反应
C
H
H
O
H
C
O
H
PAGE
-
1
-
高考资源网
www.
Ks5u,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酯和油脂
一、设计思路
从青海独特的地方艺术——酥油花的成分引入新课,贴近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复习酯化反应、可逆反应先引领学生进入乙酸乙酯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油脂奠定基础,形成了乙酸乙酯——油脂——肥皂制备(实践)的知识线索。教学设计遵照这种顺序,突出酯与油脂结构上的相似、在水解反应中的相应变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酯与油脂间的从属关系-油脂是一种酯。为了强化学生对乙酸乙酯水解情况的掌握,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的最终结果得出不同条件下乙酸乙酯的水解程度。因为都含有酯基,结构决定性质,从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推测油脂的水解,并加入了肥皂制备实验,既为学生树立了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践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乙酸乙酯不同条件下水解程度的探究,得出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和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让学生知道酯水解的实质和断键的位置,为学生掌握油脂的结构及水解反应打下基础。
2.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认识油脂的组成特点,了解油脂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不同条件下乙酸乙酯水解程度的探究和家庭小实验的安排,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从地方特色艺术引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油脂的组成、结构及水解反应。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青海省最大的寺庙是哪座寺庙?在这座寺庙里有艺术“三绝”,你知道是哪“三绝”吗?
[举手回答]
[引入新课]酥油的主要成分是从牛奶或者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脂肪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温故知新]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所学的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断键位置、可逆反应。
[板书]一、乙酸乙酯
[教师]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得知:乙酸乙酯为无色油状具有香味的液体。
实验探究得知:乙酸乙酯密度小于水
,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
[教师]
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对乙酸乙酯的水解的影响程度。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材第81页实验探究的可行性、不足之处。然后给学生讲解改进实验所用的药品试剂,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用品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并讲述理由。
[学生]设计完成实验,展示实验结果和现象。
[教师]总结乙酸乙酯水解的方程式、实质和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乙酸乙酯在有酸(或碱)存在时,水解生成乙酸(或乙酸盐)和醇。
(2)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和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3)在有碱存在时,乙酸乙酯的水解趋于完全。
[教师]
图片分析引入油脂。
简单介绍油脂的概念、分类。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说出油脂的物理性质。
[教师]
补充说明、完善油脂的物理性质。介绍生活食用油脂的颜色与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等有关系。
[学生]理解、记忆。
[教师]
重点讲述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类比得出,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和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1.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甘油
[讲述]乙酸乙酯在酸或碱的存在下与水发生的反应我们称为水解反应。
[板书]二、水解反应
[学生活动][归纳小结]
油脂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水解。
2.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又称皂化反应,水解生成的硬脂酸钠就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该反应用来制肥皂和甘油。
[学生]观看视频油脂制肥皂,回答“迁移和应用”提出的问题。
[教师]介绍油脂的价值。
课堂小结: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布置作业:作业布置注重落实基础、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1、会书写乙酸乙酯和油脂水解反应的方程式。
2、利用厨房和家里的用品,自制肥皂。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整个设计比较新颖,尤其是两套实验方案,虽然装置有差异,但都减少了乙酸乙酯的挥发,并且现象都非常明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教师本人的语言不够精练,还需要在平时多注意,多改进。第二、学生基础不是太好,探究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处于观望状态,动手较少,交流意识也不是太强。第三、青海位于高原地区,海拔高,最初的室温较低,只有16℃,烧杯中的水升温的速度较慢,整个实验用时较长。
PAGE
-
3
-糖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
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
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
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
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
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
课堂小结
见板书
突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
??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
PAGE
-
2
-蛋白质
教学目标
1、认识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2、了解油脂、蛋白质的用途。
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特性
教学难点
油脂的皂化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油脂、蛋白质【引导探究】一、油脂、蛋白质的特性和组成1、蛋白质的特性(1)盐析: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的盐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反而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称为盐析。用途:分离,提纯蛋白质。(2)变性: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条件:紫外线、X光、高温、强酸碱、重金属盐、
甲醛、乙醇、丙酮等有机物。【问题】蛋白质的盐析和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区别?盐析:加入轻金属盐——降低溶解度——物理变化——可逆的——可用于分离、提纯蛋白质;变性:加入重金属盐等——失去生理活性——化学变化——不可逆——可用于杀菌消毒。(3)颜色反应: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产生黄色,可用于鉴别蛋白质的存在;燃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常用于区别纤维素与蛋白质(如真丝、蚕丝、纯毛、毛线等)。2、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蛋白质:由C、H、O、N、S、P等元素组成,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代表物:酶、肌肉、毛发等代表物分子组成:由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油脂的组成和结构①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生成的酯。②结构:油脂属于酯★R1
R2
R3代表烃基,所含碳原子数较多,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烃基的饱和度越高,油脂的熔沸点越高;油脂氢化得到的硬化油,就是人造脂肪。★油和脂肪都是混合物。油中烃基不饱和的比例大而脂肪中烃基饱和的比例大.三、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1、蛋白质在酸性或碱性或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氨基酸;天然蛋白质在酶催化下水解最终产物:α-氨基酸。2、油脂的水解⑴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⑵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皂化反应如:四、油脂、蛋白质的用途1、油脂①
供给和贮存热能。②
构成身体组织。③
维持体温、保护脏器。④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⑤
供给必需脂肪酸、调节生理功能。⑥
提高食品的饱腹感和美味。......2、蛋白质①
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皮肤、肌肉、毛发等;②
各种生物酶的主要成分;③
提供和贮存能量。④动物的毛、蚕丝是很好的纺织原料;⑤人类的主要食品
。......【目标升华】
【独立自学】【实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实验1、灼烧鸡蛋清;实验2、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再加入少量水;实验3、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再加入少量水;实验4、加热鸡蛋清溶液;实验5、向鸡蛋清中加入几滴硝酸并微热;【回答问题】蛋白质的盐析和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区别?【当堂诊学】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纤维素、淀粉、脂肪、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C.误食重金属盐而引起的中毒可服用大量豆浆或牛奶进行解救D.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2、下列过程中,不可逆的是(

A、蛋白质的盐析
B、酯的水解C、蛋白质的变性
D、合成氨反应3.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物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
丝,可以选用的方法是(
 
)A、滴加浓硝酸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酒精
D、灼烧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B.米饭在嘴中越咀嚼越甜的原因是淀粉水解生成甜味物质C.油脂、乙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D.水果因含有酯类物质而具有香味4.有关天然产物水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油脂水解可得到丙三醇B.可用碘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C.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氨基酸D.纤维素水解与淀粉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不同【强化补清】完成课后练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逻辑推理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深化对盐析和变性的理解。通过练习巩固学习
板书
PAGE
-
5
-第四节
塑料
橡胶
纤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学会书写重要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在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自主检索、收集、分类比较、展示等)使学生了解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以及它们的原料来源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方式。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有机合成材料的组成、性能的兴趣。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
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要高聚物的加聚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理解
教法及学法
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学法指导
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收集有关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个人二次备课札记
【引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类。【交流、投影】
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晶体硅、硅酸盐材料等)
无机材料
无机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材料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
有机材料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涂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如:高分子分离膜等)【联想、质疑】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接触过许多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品。你能举例说明吗?它们是什么原料制造的?它们具有哪些优于天然材料的性能?【练习】计算葡萄糖和硬脂酸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质疑】经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0和890。数值已经不小,但是,我们仍称它们为低分子化合物,简称小分子;那么,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呢?【讲述】如果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达到几万到几百万,我们就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或聚合物。像以前所学过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物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呢?【引题、板书】一、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讲述】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虽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是它们的结构并不复杂,通常是由简单的结构单元连接而成的,例如,聚乙烯
是由结构单元重复连接而成的,聚氯乙烯
是由结构单元
重复连接而成的,其中的n表示结构单元重复的次数。【投影讲述】高分子中的结构单元连接成长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子的线型结构。具有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可以不带支链,也可以带支链。高分子链上如果有能起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当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发生反应时,高分子链之间将形成化学键,产生一定的交联形成网状结构,这就是高分子的体型结构。【过渡】由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及其结构的特点,因而使它们具有与小分子不同的一些性质。【活动、探究】将教材的“观察·思考”涉及的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2~4人一组)。1.
从废旧轮胎上刮下的一些橡胶粉末约0.5g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汽油,观察粉末能否溶解。2.取内径比实验室用导气胶管外径稍大的试管,胶管与试管等长。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汽油后,将胶管插入试管,再用滴管向胶管内孔中滴满汽油,稍侯,可见胶管伸长。3.取一小块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加热直至熔化时停止加热,等冷却后再加热,反复几次后点燃,观察变化的全过程。【交流、讨论、板书】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性质⑴溶解性:难溶于水,在有机溶剂中也只能溶胀并极缓慢。⑵热塑性和热固性⑶电绝缘性⑷不耐高温易燃烧【讲述】聚乙烯塑料受热到一定温度范围时,开始变软,直到熔化成流动的液体。冷却后又变为固体。加热后又熔化,这种现象就是线型高分子的热塑性。有些体型高分子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因而具有热固性,如酚醛树脂。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因此它们一般不导电。【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正因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以上的主要性质,决定了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作业:探究活动: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探究以下问题:1.我们身边有哪些高分子化合物;  2.高分子化合物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  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新发展,例如可导电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塑料等。并动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聚乙烯塑料凉鞋破裂可以热补,而电木插座不能热修补。  2.装苯的试剂瓶不能用普通的胶塞的原因。  3.家贸市场上出售的香油的胶塞为什么要用玻璃纸包起来,如果不包起来会出现什么后果。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识激发学生探究有机合成材料的组成、性能的兴趣。微观探究宏观辨析实验导出高分子材料的一般性质学生思考回答---学练结合、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授后发现,学生在微观结构和宏观辨析方面想象的更多,比如,有学生问道:聚乙烯有没有端点?怎么解释?当然这是一个好事。以前教学中未出现过这种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本节内容其实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且和生活练习非常紧密,所以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充分和广泛收集生活中所见到用到的高分子材料,让学生知道化学并非无根之水,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PAGE
-
4
-甲烷的性质
【教材分析】
甲烷内容位于鲁科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首次接触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是烷烃的最简单且最典型的分子,因此,这节内容的学习尤为重要,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了解了关于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因此在介绍这些知识时,要关注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2.知道甲烷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3.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播放甲烷取代反应实验,发生取代反应的动画和燃烧反应实验,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学生观看视频,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1.辅以课件的微观模拟和合理习题,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学习,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2.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现象的分析,取代反应的微观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多媒体展示
:衣食住行中的各种于有机化合物
观看,加深对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的
从感官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初中对有机化合物概念的介绍及如何判断一种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引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那么请大家跟我一起进入甲烷性质的学习练习1
倾听并联系已有知识练习
明确主要学习内容
过度
设疑:找出甲烷的存在位置和物理性质
“我---无色气体溶水难,体态轻盈密度小;自然界中分布广,四海为家常出现。用棍搅动沼气池,很多气泡逸水面,收集起来叫沼气,我就躲在那里面。煤矿工人多辛苦,我也经常去参观;有人
把我叫“瓦斯”,说我威力大无边;到处蕴藏天然气,地下深处把身安;主要成分也是我,中国乃是发现使用我的老祖先。”
挖掘个别学生的朗诵潜力;
甲烷的存在位置
甲烷主要存在于沼气、坑道气、天然气或瓦斯的里面,是它们的主要成分。
学生提取甲烷的存在位置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烷的物理性质
从颜色、气味、密度等方面介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0.717g/L(S.T.P)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以燃烧。
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并联系已学气体比较记忆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对甲烷有初步认识
甲烷的化学性质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
甲烷比较喜欢卤素单质,比如Cl2那么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倾听,思考
引出与氯气的反应
实验
视频:甲烷和氯气的反应
观看视频,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直观的学习甲烷和氯气的反应提高兴趣。
引导分析:分析可以得出哪些与实验有关的信息及说明了什么问题?
汇报观察到的信息,给出合理解释
思考,记录笔记
训练学生观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小结)1.色变浅:氯气参与了反应2.出油滴:有难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3.液上升:(1)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
(2)或生成易溶于水的气
体导致试管中压强减小
让学生对实验有个整体印象
探究取代反应过程
多媒体展示: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结构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结构的变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观看动画,分析思考方程式
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觉,提示其写出方程式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如何提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板书:CH4+Cl2
CH3Cl+HClCH3Cl
+Cl2
CH2Cl2+HClCH2Cl2+
Cl2
CHCl3+HClCHCl3+
Cl2
CCl4+HCl
对比,纠正自己的方程式
过渡:根据甲烷的反应基理,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练习2
思考,概括,记录
特别说明: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连锁反应:练习3
记录,思考,概括
探究甲烷燃烧反应的产物
提出问题
大家都已经知道甲烷是燃气的主要成分,即可以燃烧,那么如燃烧产物是什么呢?提示: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猜想:二氧化碳和水
激发学生的旧知识
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你能否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呢?引导学生从方案的安全性、简便性、可行性等方面考虑选出最佳方案。
交流得到可能的方案:1、点燃纯净甲烷气体,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2、点燃纯净的甲烷气体,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另取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观察。
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
视频:甲烷的燃烧
观看,记录实验现象
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分析:分析可以得出哪些与实验有关的信息及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信息,给出合理解释
训练学生观分析能力
板书:
点明配平的方法思考,记录笔记
学习有机物的配平
迁移应用:瓦斯爆炸
阅读课本
交流研讨
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其他
例子
气体通入KMnO4/H+溶液气体通入酚含酞的NaOH溶液中气体通入含石蕊的H2SO4溶液中结论:稳定性,即常温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
听讲,记录
对后继学习做铺垫做对比
用途
板书:
听讲,记录
建立化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课堂总结
提问:你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认真思考
多媒体展示:整体知识框架及教学重点,学习方法
记忆,整理笔记
建立学习有机化和物质系统学习方法
习题:
记录习题,便于课下做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一、有机化合物
二、甲烷的性质
存在:
  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是0.717g/L(标准状况),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如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等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
    
1.甲烷的取代反应
现象:
方程式:
注意点:
2.甲烷的氧化反应
现象:
教学反思:
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收获很不错,课后学生反映新课学懂了,作业也会做,而且上课很有兴趣,这一点我很满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些问题,比如播放太多视频教学,如果可以适当增加点动手实验,能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关于甲烷和高锰酸钾的知识点再说详细点会为后继学习乙烯做很好的铺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望以后授课越来越好。
 
  
甲烷的性质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