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A卷
基础夯实
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水文与植被
C.地貌与气候
D.地貌与水文
2.有关Ⅰ、Ⅱ、Ⅲ三个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Ⅱ区比Ⅲ区纬度高,故热量较Ⅱ区少
B.Ⅲ区Ⅱ区纬度低,故光照比Ⅱ区强
C.Ⅲ区与Ⅰ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环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地形起伏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4.乙、丁所在国家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有(???)
A.大牧场放牧业
B.水稻种植业
C.游牧业
D.热带种植园农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其中新增耕地2400万亩,为粮食持续丰收提供了保障,下图为“我国两个重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商品粮基地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水资源充足
B.劳动力丰富
C.土壤肥沃
D.人均耕地广
6.甲、乙两区域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工作是(???)
A.改善农业水利条件
B.培育良种
C.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D.大力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影响AB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海陆分布
D.洋流
8.B地的植被是(???)
A.温带落叶林
B.亚热带常绿林
C.荒漠
D.雨林
9.A地比B地气温气温年较差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
B.洋流影响
C.植被覆盖率高
D.天气
读互联网时代公司管理联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图中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为(
)。
A.RS
B.GPS
C.GIS
D.视频摄像
11.利用此项技术可直接(
)。
A.确定公司货车的位置
B.获取公司人员办公情况
C.统计公司销售业绩
D.检测公司产品的质量
2020年2月“战疫”期间,浙江省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手段率先推出加强疫情防控创新举措——健康码。系统通过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综合用户填写的信息,形成红、黄、绿不同颜色的健康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的生成与使用,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GIS和AI
B.GPS和GIS
C.RS和GIS
D.RS和GPS
13.健康码的全国推广使用,可能遇到的难题主要是(
)。
A.区域政策的差异
B.申请过程较复杂
C.网络信号未覆盖
D.制作技术要求高
下图是运用某种地理信息技术来选址的工作流程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下列最有可能采用图示流程进行选址的设施是(
)
A.地下水天然入渗补给区
B.汽车加油站
C.大型游乐园
D.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15.图中甲和乙所进行的分析是(
)
A.最佳路线分析
B.风险分析
C.生态分析
D.叠图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
甲图是林木、河流和房屋示意图,乙图是根据甲图建立的数据模型。
(1)指出乙图中r、s、h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简述判断依据。(8分)
(2)图示区域林木的覆盖率约为_________%。(4分)
(3)分析处理图示空间信息数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写照;“碧野平天阔,举目麦浪翻”,这是对松嫩平原的描写。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区域差异明显。下图示意两区域地理位置和农作物及熟制差异。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有哪些明显差异?
(12分)
(2)分析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种植活动的影响。(8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下图为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
(1)比较上海、哈尔滨9月降水差异,并简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12分)
(2)夏季到拉萨旅游,游客必备防晒用品,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2.D
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划分的依据。图中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分别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为地貌和气候。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区域差异。读图可知,Ⅰ为东部季风区,Ⅱ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Ⅲ为青藏高寒区。Ⅱ区虽然比Ⅲ区纬度高,但由于地势低,热量条件要好于Ⅲ区,A错;Ⅲ区光照强于Ⅱ区主要是因为地势高,空气稀薄,B错;Ⅲ区与Ⅰ区的分界线为3000m等高线,C错;Ⅱ区比Ⅰ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D对。故选D项。
答案:3.B;4.A
解析:3.根据纬度和陆地轮廓可知,甲乙所在地区为南美洲南端,由于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甲处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乙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因而导致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环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地形起伏,故B对,ACD错。
4.根据陆地轮廓和经纬度可知,乙所在国家为阿根廷,丁所在国家为南非,两地都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只是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南非以养羊为主。故A对,BCD错。
答案:5.C;?6.A
解析:5.甲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水热条件甲区域优于乙区域,A项错误。甲区域土壤为水稻土,乙区域土壤为黑土,两区域土壤都很肥沃,但黑土肥力更高,C项正确。劳动力和人均耕地都属于社会经济条件,B、D项错误。
6.抓住关键词“旱涝保收”,要理解“旱涝保收”的旱涝主要和农业水利条件有关。由于甲、乙两区域都位于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都较大,故改善农业水利条件是甲、乙两区域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工作。与培育良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大力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无关,可排除。
答案:7.B;
8.C;
9.D
解析:7.根据图示信息,AB处于西风带内,A为迎风地带,降水丰富;AB之间有安第斯山脉,受南北向高大地形的阻挡,处于背风地带的B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据此分析选B。
8.结合上题,B地为温带荒漠,故B地的植被是荒漠,选C。
9.结合前面分析可知,A地为西风迎风地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阴雨天气多,冬温夏凉,年较差小;B地则为温带荒漠气候,晴天多,冬冷夏热,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因此A地比B地气温气温年较差低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同造成的,其他因素都不是主因,据此选D。
答案:10.C;11.C
解析:10.汇总处理数据和文件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GIS)。
11.确定货车位置利用的是GPS;获取人员办公情况用的是视频摄像装置;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包括对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可统计公司销售业绩,但不能检测出公司产品的质量问题。
答案:12.B;13.A
解析:12.材料信息表明,系统通过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综合用户填写的信息,形成红、黄、绿不同颜色的健康码。获取用户一定时期内的行程记录,主要是通过行程交通信息和手机定位,手机定位要运用到全球定位系统,即GPS;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分析和表达信息(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的生成)运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即GIS。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的生成与使用,无须使用AI(人工智能),且人工智能不是地理信息技术;不同颜色健康码的生成与使用,不会直接运用遥感(RS)技术。
13.如果区域政策存在差异,则会导致对健康码的认可度和推行力度不同,不利于健康码的全国推广使用,因此可能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区域政策的差异;健康码的申请过程简单,花费的时间短;我国网络信号覆盖率很高;我国对不同颜色的健康码的制作技术非常成熟,不会影响健康码的全国推广使用。
答案:14.D;15.D
解析:14.从图中可以判断出,该设施最终的选址条件为适宜的地质、非高人口密度区、不接近主要道路、非生态保护区,说明该设施对环境的影响大,结合选项可知最可能采用图示流程选址的设施是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15.通过图示内容可判断出甲和乙所进行的分析为叠图分析。
16.答案:(1)r代表河流,s代表林木,h代表房屋。判断依据:空间位置。
(2)10
(3)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本题以简洁的文字、直观形象的示意图为情境,在读图的基础上,考查相关信息的分析能力,提升综合思维。第(1)题,判断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突出图片转换能力的考查。根据两幅图中空间(位置)信息的对应关系,判断r代表河流,s代表林木,h代表房屋。第(2)题,估算图示区域林木的覆盖率,首先需明确林木覆盖率的计算方法(林木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其次,计算出图中林木所占的格子(10格)与总格子(100格)的比值(10%)。第(3)题,设问图示空间信息分析处理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17.答案:(1)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比松嫩平原优越;松嫩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分布较分散,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黑土广布,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2)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优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油菜和棉花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特征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气候类型不同,两地水热条件有明显差异。土地条件从土壤类型、耕地类型及特征等方面分析。
(2)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从两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出发分析区域的农业活动特点。
18.答案:(1)降水差异:9月上海降水量大于哈尔滨(或上海为160mm左右,哈尔滨为40mm左右)。
原因:9月锋面雨带南移经过上海;上海可能受到台风影响,降水较多。
(2)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
解析:(1)读图可知,上海9月降水大于哈尔滨。原因是:9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南移至上海,上海降水增多。锋面雨带已离开哈尔滨,故哈尔滨降水减少。
(2)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晴天多,太阳辐射较强,因此需防晒。拉萨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所以夜晚气温较低,需准备较厚衣物。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B卷
能力提升
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图所示地区属于同一个大洲
②图甲所示地区位于图乙所示地区的西北方
③图乙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
④两图所示地区均位于大洋西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图中两个半岛的有关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个半岛的西部地区均有高大山脉
②两个半岛的地形均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
③a所在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
④b所在半岛气候由南向北大陆性渐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4.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A、B两地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A地以种植业为主,B地以畜牧业为主
B.B地比A地农业集约化程度高
C.A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D.A、B两地农业的商品率都很高
6.关于A、B两地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的地形类型相同
B.七月份,两地均高温多雨
C.两地所在区域的东部沿海均受暖流影响
D.A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地为热带草原带
下两图为世界上某两个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甲、乙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年降水量都较多,其共同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8.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
B.多雨期与高温期都一致
C.多雨期的盛行风向都相同
D.少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盛行陆风
9.以下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生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均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B.相比水稻,甲地更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为黄麻
C.乙地沿岸可以发展海洋渔业
D.乙地的绵羊—小麦混合农业闻名世界
下图是运用某种地理信息技术来选址的工作流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最有可能采用图示流程进行选址的设施是(
)
A.地下水天然入渗补给区
B.汽车加油站
C.大型游乐园
D.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11.图中甲和乙所进行的分析是(
)
A.最佳路线分析
B.风险分析
C.生态分析
D.叠图分析
下图为山西沁水盆地柿庄南部地层卫星遥感影像光谱分析。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最易辨认紫红色泥岩组合的波长是(
)
A.500nm
B.575nm
C.680nm
D.810nm
13.下列可由遥感影像图获取的信息是(
)
A.沉积物的具体成分
B.沉积物的地质年代
C.出露岩层的空间分布
D.岩层的位置位移变化
浒苔是常见的绿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暴发性增长会造成海洋生态灾害。下图示意2016—2018年黄海浒苔时空分布及迁移路径。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对黄海浒苔动态监测和分析主要借助(
)
A.GIS
GPS
B.RS
GPS
C.RS
BDS
D.RS
GIS
15.
2018年黄海浒苔首次被监测到的时间较晚。推测当年前期天气最可能是(
)
A.大风
B.晴朗
C.多云
D.高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开幕后,众多球迷充分领略到了德国先进的交通技术。开赛前德国12个比赛城市,相继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这种被称为“鲁尔示范项目”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能同时指挥多特蒙德和盖尔森基兴两个城市的交通。“鲁尔示范项目”首次将所有高速公路、联邦公路和乡村公路的交通信息联网,并提供多种服务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来自该地区的4500多个测量点,大部分是预埋在公路上的感应带。此外还有约200个电子眼,可以利用由太阳能驱动的激光探头测量交通流量和密度。全部信息采集点每小时能采集10万个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光缆被输送到埃森的示范项目调度中心,那里的50台中央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处理,提出最佳的交通管理建议。如果通往多特蒙德赛场的公路交通流量太大,交通管制中心便可用按钮改变交通信号,更改红绿灯控制,让球迷们改道。
(1)材料中所提到的“预埋在公路上的感应带”“电子眼”是此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中的(
)。(2分)
A.数据输入设备
B.数据输出设备
C.数据传输设备
D.存储设备
(2)写出此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运行的工作流程。(8分)
(3)材料充分显示的GIS的优点是什么?
(4分)
(4)如果你是一个球迷,正在此区域奔向赛场的路上,你可以借助此系统得到哪些服务信息?
(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下图示意秦岭南北两侧地理要素剖面。
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海拔为3767m,最低点海拔为740m,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mm。下表示意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
月份
3—5月
6—8月
9—11月
12月—次年2月
平均气温
5.4℃
19℃
7.7℃
-3.7℃
(1)比较说明西安与汉中的主要气候特点。(6分)
(2)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6分)
(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长三角”经济圈是指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三个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广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
(1)说明“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的重要性。(6分)
(2)与“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的主要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4分)
(3)“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在交通运输、技术、劳动力等工业区位方面有哪些相同点?
(9分)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2.D
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根据图示,图甲所示地区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附近区域,位于大西洋东岸,属于欧洲;图乙所示地区为朝鲜半岛,位于太平洋西岸,属于亚洲,①④错。结合图示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判断,图甲所示地区位于图乙所示地区的西北方;图乙表示的范围小,比例尺大,②③对。故选C。
2.本题考查区域差异。根据图示,a所在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受冰川作用影响,海岸线曲折,西部有高大山脉,平原面积小。b所在的朝鲜半岛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朝鲜半岛气候由南向北大陆性浙强。综上所述,故选D。
答案:3.C;4.B
解析:3.本题考查区域差异。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错误。
4.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太阳上岗率小,B正确。
答案:5.D;6.C
解析:5.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特点。A地位于美国五大湖附近的乳畜带,以乳畜业为主,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场,A、C错误;B地位于南非高原上,由于海拔高,为热带草原气候,发展畜牧业,不如A地集约化程度高,两地农业的商品率均较高,B错误,D正确。故选D。
6.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对比。A地位于平原,B地位于高原,A错误;七月份为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B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此时降雨较少,B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A地东部沿海为墨西哥湾暖流,B地东部沿海为厄加勒斯暖流,C正确;A地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地为热带草原带,D项错误。故选C。
答案:7.B;8.A;9.C
解析:7.本题考查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甲地位于印度半岛的西部,乙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甲地位于低纬度地区,而乙地位于中纬度地区,A项错误;甲、乙两地都位于来自海洋气流的迎风坡,多地形雨,B项正确;甲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而乙地是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多,C项错误;甲地受季风洋流的影响,而乙地受秘鲁寒流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项。
8.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甲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地中海气候。甲地分旱雨两季,乙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所以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A项正确;甲地夏季高温多雨,而乙地夏季高温少雨,多雨期与高温期不一致,B项错误;甲地少雨期是受来自陆地的东北季风的影响,而乙地少雨期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甲地多雨期盛行西南风,而乙地多雨期盛行西北风,C、D项错误。故选A项。
9.本题考查区域差异。由上述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印度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属地中海气候。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布广泛,排除A。黄麻为经济作物,B错误。乙地沿岸有上升流,冷海水上泛,鱼类等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因此乙地沿岸适宜发展海洋渔业,C正确。绵羊—小麦混合农业是澳大利亚的典型农业,D错误。
答案:10.D;11.D
解析:10.从图中可以判断出,该设施最终的选址条件为适宜的地质、非高人口密度区、不接近主要道路、非生态保护区,说明该设施对环境的影响大,结合选项可知最可能采用图示流程选址的设施是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场。
11.通过图示内容可判断出甲和乙所进行的分析为叠图分析。
答案:12.C;13.C
解析:12.反射率差距最大的波长是最容易辨认的,由图可知,紫红色泥岩与其他颜色的砂岩和黄土层相比,在680nm时反射率差距最大,最容易辨认。
13.遥感卫星可以监测到同种物质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因此可以获取出露岩层的空间分布信息,注意是出露岩层。
答案:14.D;15.C
解析:14.GPS和BDS具有定位、导航功能,而“获取”“监测”是RS的主要功能,“分析”是GIS的主要功能,对浒苔的动态监测需要借助RS,分析浒苔迁移路径需要借助GIS,故A、B、C错,D对。
15.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浒苔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低于15℃或高于25℃都不利于浒苔生长繁殖。2018年浒苔首次被监测到的时间较晚,说明前期不利于浒苔生长繁殖。大风和海水运动影响浒苔迁移方向和分布范围,不影响浒苔生长,A错;首次发现时间为6月1日,此前为春季,加之受海洋影响,不易出现高温天气,所以前期天气最可能是多云、低温,B、D错,C对。
16.答案:(1)A
(2)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输出。
(3)信息量大,更新快,应用范围广,提供服务种类多。
(4)可得到通往赛场的各条道路的交通信息,查询最佳路径,寻找方便的交通站点,查询停车场信息等服务信息。
解析:第(1)题,“预埋在公路上的感应带”“电子眼”是获取交通信息的装置,属于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中的数据输入设备。第(2)题,GIS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信息采集、数据的存储、信息传输、地理信息处理分析和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第(3)题,主要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信息量大小、信息更新速度、应用范围、提供服务种类等。第(4)题,结合GIS的应用可知,利用GIS得到各条道路的交通信息、查询最佳路径、寻找方便的交通站点、查询停车场信息等服务信息。
17.答案:(1)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相同点: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为旱地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3)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
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差异。注意图中西安和汉中分别位于秦岭的北、南两侧,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本题考查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作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南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适合发展水田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乙地位于秦岭北侧,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地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
(3)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良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8.答案:(1)“长三角”经济圈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岸经济带的交会处,北连“京津唐”,南接“珠三角”,中西部带动武汉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圈。
(2)环渤海经济圈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但缺乏淡水资源。
(3)均有大型港口、铁路、公路,交通发达;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雄厚;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素质高。
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位置特征。从具体方位描述其地理位置,同时注意联系我国主要的经济区、经济带,从经济角度说明其位置的重要性。
(2)本题考查区域差异。题干限定了自然条件,可以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对比分析。
(3)本题要求从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区域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