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本试卷共23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第一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1-8题
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吕伟夺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让观众们赞叹不已。
B.现在的美国,到处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我们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要先做好不会风平浪静的打算。
C.五月,鲜花开遍山野,我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小芳竟然旅游时在蒙古草原不期而遇。
D.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如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的内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B.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就近期的德育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实现“中国梦”的创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充斥媒体,让他们来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在美国对我国进行全面遏制的今天,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正能量。
④同时,作为个体,对消息的传播也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③②⑤①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排比)
B.看到今天盛世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装备,真让人忍不住像爸爸当年那样大喊一声:我是中国人!(比喻)
C.“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反复).
D.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比喻)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7.古诗文默写。(5分)
(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5分)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材料二
中国航天已呈领跑之势。2016年9月15日22时,“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对接“神舟十一号”飞船,并与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计划于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届时,或将是人类唯一的在轨太空家园。不仅如此,中国高铁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截至目前,国内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一!总体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中国高铁正在走进俄国、美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8.请你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9.请你采用对偶句式为材料二中的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第二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10-22题
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游沙湖
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②相:察看。③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医道高,写了不少医学著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往求疗/遂反溯流逆上矣
B.余以手为口/阅十余岁
C.疾愈/不以疾也
D.谁道人生无再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2.本文通过叙事、写景、抒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13分)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①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②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③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④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⑤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⑥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⑦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⑧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⑨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⑩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1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采用这种顺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4.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4分)
15.试分析本文的新闻标题所具有的特点。(3分)
16.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简要分析文中以小见大手法的效果。(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3分)
胡
记
面
馆
马苏玥
(1)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
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18)胡良回了老街。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3分)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3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四)名著阅读(6分)
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作“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21.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_国记者_________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
A.美
埃德加·斯诺
体格锻炼
B.英
埃德加·斯诺
体格锻炼的益处
C.法
法布尔
体格锻炼的影响
D.美
法布尔
体格锻炼
2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这部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描写了张学良、朱德等人,视角很独特。
C.这部作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D.这部作品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23题,5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本试卷共23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第一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1-8题
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悄”应读“qiǎo”;B项“翘”应读“qiáo”;D项“湃”应读“pài”。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吕伟夺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让观众们赞叹不已。
B.现在的美国,到处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我们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要先做好不会风平浪静的打算。
C.五月,鲜花开遍山野,我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小芳竟然旅游时在蒙古草原不期而遇。
D.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如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的内政。
【答案】B
【详解】
A.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B.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应改为“一帆风顺”;
C.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D.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故选B。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B.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几个学校的中层干部就近期的德育工作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答案】A
【详解】
B.缺主语,“在”和“使”任意删除其中一个;
C.“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可将“水平”改为“能力”;
D.语句有歧义。不能确定是不同的“几个学校”还是同一学校的“几个中层干部”;
故选A。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实现“中国梦”的创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充斥媒体,让他们来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在美国对我国进行全面遏制的今天,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正能量。
④同时,作为个体,对消息的传播也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③②⑤①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语序排列。应重点抓住这些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和中心句,对中心句,注意分辨它是首括句还是总结句。在本题中,句子之间的顺序是逻辑顺序。这几个句子的中心词是“正能量”,第③句提出需要正能量,是首括句,应排在第一;然后从媒体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②句是正能量的传播,是紧接着第③句而言,应排在第二;传播者包括媒体和个人,媒体与个人从第4句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媒体应在个人的前面,因此,第①句应排在第三;④句排第四;⑤句结尾;因此,全部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①④⑤,故选A。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滔滔铁流,如春天大河开融,如熔炉钢水倾泻,如黄河壶口瀑布夺路而下,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排比)
B.看到今天盛世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装备,真让人忍不住像爸爸当年那样大喊一声:我是中国人!(比喻)
C.“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反复).
D.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比喻)
【答案】B
【解析】
构成比喻必须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且“像爸爸当年那样”只是一种类比,不是比喻。故选B。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A项背景必须独立成段表述错误,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B项正确;C项“郭晶晶”应为“吕伟”;D项“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应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故选B。
7.古诗文默写。(5分)
(1)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绿叶发华滋。(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3)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枥”“罹”“亭”等字词的书写。
综合性学习(5分)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材料二
中国航天已呈领跑之势。2016年9月15日22时,“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对接“神舟十一号”飞船,并与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计划于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届时,或将是人类唯一的在轨太空家园。不仅如此,中国高铁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截至目前,国内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一!总体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中国高铁正在走进俄国、美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8.请你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9.请你采用对偶句式为材料二中的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答案】
8.示例: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9.示例:中国航天成就辉煌,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分析】
8.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通读两则材料,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材料一说的是解放后的十年内我国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材料二说的是本世纪初我国在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所以可以概括为“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等。
9.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考试经常考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提取主要信息、拟写新闻标题。怎样拟写新闻标题呢?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此题要求采用对偶句式为材料二中的新闻拟一个标题。所以首先要读懂材料二,归纳材料二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对偶句的要求,把材料二的主要内容用上下联的形式概括出来。注意对偶的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第二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10-22题
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游沙湖
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②相:察看。③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医道高,写了不少医学著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往求疗/遂反溯流逆上矣
B.余以手为口/阅十余岁
C.疾愈/不以疾也
D.谁道人生无再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2.本文通过叙事、写景、抒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答案】
10.A
11.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2.体现了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解析】
10.考查一词多义。A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于是”之意。B项,我/多;C项,病/快;D项,年轻/缺少。
1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译为: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了解别人的意思。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12.考查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具体考查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从“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等描写中即可分析出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的性格;从“与之同游泉寺”并做事纪念即可看出作者乐观自信、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察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了解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作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们)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二)阅读下面的新闻,回答问题。(13分)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①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②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③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④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⑤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⑥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⑦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⑧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⑨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⑩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1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采用这种顺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4.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哪里?(4分)
15.试分析本文的新闻标题所具有的特点。(3分)
16.本文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重点稿件,简要分析文中以小见大手法的效果。(3分)
【答案】
13.顺序:倒叙。效果:①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这样开头,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近期事件开头,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14.马奋勇的诚信:马保东进货货款不够时,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马保东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借绐他16万元。
马保东的诚信:在全国遍寻马奋勇从2008年开始网上寻找马奋勇;借款5.3万,多年后要还给马奋勇100万;联系上了以后,立即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着90万元做事的钱。
15.本文标题概括了主要事件,“兄弟”加了引号,暗示读者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16.马氏兄弟在生活都是普通的百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也很普通,但是他们身上体现了诚信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包含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诸多值得关注的闪光点。在今天这个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分析】
13.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倒叙就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倒叙实质上只是顺序的局部变异或调整。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本文开头马氏兄弟二十年后的合作本是事件的结局,却放到开头来写,由此可知这是倒叙的记叙顺序;作用除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外,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也是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马氏兄弟的诚信主要表现要分别作答:从“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可知,马奋勇的诚信表现在马保东货款不够可以货出手后再付款,有时欠条也不用打;“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写马奋勇借给马保东16万元钱,第?段写马奋勇拒绝马保东的100万巨额还款,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诚信。第?—?段写马保东在全国遍寻马奋勇,在网上寻找马奋勇;第??段写马保东要还给马奋勇100万,第?段写汇给马奋勇10万元,还给他留下90万元来河南做事时用等,都能体现出马保东的诚信。读懂文章情节并能概括出来是作答的关键。
15.本题考查对新闻标题的理解。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要抓住关键词分析。本文标题“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马氏兄弟之间的诚信;而“兄弟”加了引号,具有特殊意义,说明他们并非亲兄弟;“二十年”强调了时间跨度大,突出了“诚信”的价值,对“诚信”的坚守。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以小见大: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本文叙写的人物——马氏兄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平常的人,所做的事也是平常的事。但是他们的故事却体现了“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汉之间的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经济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诸多当下社会关注的新闻元素。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人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3分)
胡
记
面
馆
马苏玥
(1)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
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18)胡良回了老街。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3分)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3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答案】
17.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
18.示例:(1)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19.示例:(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20.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看,这段表现了胡记面馆的数量有限,老胡对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祖辈规矩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面的制作复杂,也正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19.试题分析: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胡记做面的精髓。读懂文章上下文的内容是作答的关键。可以用“磨”“和”“拉”三个字来概括。3段是写“磨”和“和”,5段是写“拉”。
20.试题分析:考查对重要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深刻含义的把握。“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句子中的“这个样”既指面条就应该这样,即看上去细若发丝,色泽细亮,吃起来面质轻柔,鲜香可口;同时指做人要坚守底线,做事要脚踏实地。答此题一定要理解好“这个样”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四)名著阅读(6分)
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作“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21.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_____国记者_________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
A.美
埃德加·斯诺
体格锻炼
B.英
埃德加·斯诺
体格锻炼的益处
C.法
法布尔
体格锻炼的影响
D.美
法布尔
体格锻炼
22.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这部作品重点描述了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描写了张学良、朱德等人,视角很独特。
C.这部作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D.这部作品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答案】
21.A
22.B
【解析】
21.此文段写的是毛主席健身的绝招,出自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故选A。
22.B.“也描写了张学良”错误,没有描写张学良。主要讲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其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故选B。
第三部分
得
分
评卷人
(23题,5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例文】:
美一直都在
“别说抱歉。”妈妈的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
有人说,生活中难以事事顺心如意。有人说,生活之本质即是甜少苦多。然而,只要用心体味,酸苦也是甜美。
正值青春的少年,难免会骄矜自大、多愁善感,觉得幼时的童趣甜美已离他而去,成长的苦涩已扑面而来,纵然集天下智慧也难解这烦忧。最后,他竟愚蠢地认为,连智慧闪光的美也不存在了。
但这不应该是该有的样子。
那是一个被薄云笼罩的黄昏,夕阳依旧将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妈妈和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怎的,话题渐渐严肃起来,转移到我爱逃避的性格上。妈妈语气并不轻松:“看前几天你和燕子那事。”
燕子是我的朋友。前几天,燕子陪我在学校处理事情,很晚才回家,我们俩回家后都挨骂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几天了,我还在因连累了燕子而自责。
现在旧事重提,本就心情烦闷的我像被点燃的炮仗,失控般地吼叫起来:“我已经说了我很抱歉!”
“别说抱歉!”妈妈也喊了起来。我抬起头,正碰上妈妈严厉的目光:“拥有燕子这样的朋友,你应该感到幸福和感动!你应该真心实意对她更好,一次比一次好,而不是因为愧疚躲着她,这样你只会失去一位对你很好的朋友!”
汹涌的怒气突然消散了。
是的,不能因为事情糟糕的一面就情绪低落,而忽略其美好的一面,我更应该去发现事情美好的那一面,关注燕子和我的友谊。生活就像香甜的面包圈,不能只看中间的洞。事情总有两面,我们应学会换一个角度,去发现它美的那一面。
“谢谢你,妈!”我诚挚地对妈妈点点头。妈妈笑了,她的眼睛散发出一种朴素清澈的光,那正是笑对人生的美!
生活还在继续。我开始以发现美的态度观察生活:朋友的玩笑,师长的批评,大自然的语言……玩笑间蕴藏着朋友的关怀之美;批评中包含着师长的责任之美;而大自然中,树木的姿态诉说了它沉默坚忍之美,花朵之绽放道出了它张扬绚丽之美。
生活有酸甜苦辣,但我不再退缩,因为美一直都在!
【详解】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发现美好。标题的“一直都在”,是指这种东西其实就藏在你身边,围绕陪伴着你,只是你没察觉,没能发现。“什么”一直都在呢?这是题目要补充的内容,也是文章的写作中心。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东西;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可以是一种景致,一种行为;可以是一种情愫,一种体验;可以是一种感悟,一种认识……如:“你(爸爸、妈妈、老师等人)一直都在”“幸福一直都在”“快乐一直都在”“爱一直都在”“美一直都在”“诚信一直都在”等等。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他人的无私奉献、快乐、坚强、诚信……这些令人温暖的人与事物,其实在你我身边都一直默默地存在,悄悄地影响着你我。可以写亲情或友情,开始感怀没有家人或朋友的关爱、理解,甚至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误解,然后随着情节的一步步开展,通过一个或几个与自己感受相反的事件,突然发现,家人或朋友的爱始终围绕陪伴着你,只是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从而顿悟如阳光般的爱一直在身边。可以从自己坎坷的经历出发,事事不顺,次次碰壁,从而产生消极思想甚至自我放弃,后借助于某一契机,自信、鼓励的“阳光”将内心的阴霾驱散殆尽,从而获得人生的感悟、心灵的蜕变。也可以写议论文,以要学会发现生活中一直都在的某种东西为论点,论述要怜惜拥有、善于发现等论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