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四单元检测题(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1—7题各3分,8题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差使(cāi)
婆娑(suō)
倦怠(dài)
坦荡如砥(dǐ)
B.狼藉(jí)
楠木(nán)
虬枝(qiú)
潜滋暗长(zī)
C.踌躇(chú)
秀颀(qí)
濒临(bīng)
旁逸斜出(yì)
D.擦拭(shì)
倔强(jué)
俯瞰(kàn)
不折不挠(r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跚
鄙视
绒毛
张目结舌
B.颓唐
开垦
恶制
恹恹欲睡
C.琐屑
洗涤
鲜腴
触目伤怀
D.赋闲
牛渎
鸡枞
纵横决荡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明在书摊中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
B.读到这两首诗,以前隐隐的心酸顿时心痛得嚎啕大哭,很久不能自已!。
C.秋天的山上,枫树的红叶似火,从山脚到山峰,连绵不断。
D.两个棋迷在报上写的“棋话”也互争雄长,不相上下,深受棋迷欢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睡前玩手机、玩电子游戏会影响人的睡眠周期,青少年应避免睡前不玩手机。
B.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C.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D.七下西洋,郑和演绎了世界航海史上不朽的传奇。
5.将下列句子排列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6.下列文学名著常识和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借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背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C.《我为什么活着》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D.
《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7.根据课文填空。(5分)
(1)崔颢用对偶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
,
。”?
(2)《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3)_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王绩《野望?》)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8、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是赫赫有名的清华“书神”。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定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完成了第十七个一百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二百多本书,平均三天读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了。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人对这种阅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你搜集几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4分,每小题2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9.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10.请根据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三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下列加线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或王命急宣(或者)
B.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素湍绿潭(白色)
C.良多趣味
(甚,很)
飞溯其间(冲荡)
D.林寒涧肃(肃静)
属引凄异(连接)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14.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散文,完成各题。(15分)
父母的养老(郑宪)
①那天,母亲说:“我们去养老医院。”??
②有没有听错?94岁的母亲,为自己,为92岁的父亲,也为忙碌辛苦的我们,提出此愿望。因帕金森病导致行走艰困,生物钟日夜颠倒的父亲初听去养老医院,有点被惊到,心惴惴,但之后对母亲说:“你去,我去”。??
③终是去了。入门不适的是父亲,知识分子的他觉着突然失去了“自由”。因怕摔倒,护理阿姨会阻止他随意走动;床边有高高的护栏,他视如手铐脚镣,忍不住对其踢打……此时,我们四个子女是伤感的,自责的:将父母送来此地,错了?母亲说:“没错的。决定到这里的,是我们自己。适应需要时间。”她只是要我们子女有空就常来看一下父亲。??
④我们常去探望。那天,我带父亲到他们隔壁房间,见到一位背很佝偻的84岁老太。一问,她乃是病人家属。每天家里、医院来回,风雨无阻,服侍精神失常病痛住院的88岁丈夫。之后,父亲抱怨减少了。再一日,我给他们吃在家里煮好带去的鱼香肉丝面。父亲说好吃,母亲也说好吃。他们吃我煮的面,我吃他们在养老医院食堂烧的赤豆粥,炖蛋,冬瓜。吃完,父亲竟来了精神,甩开我搀扶的手,自己走了几步。母亲说你一个人不能,摔了不好。父亲说:“我看见你倒着走路了,这年龄,不能的。”那天他们俩说了许久的话。??
⑤其实入院前,给父母检查,母亲可以不住院。母亲说:“他脾气大,胆小。我不在他身边不可能,”一次,父亲又闹情绪,吵回家,母亲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自的拉胡子“你回家,我就一个人住这里。这是我现在和以后的家。”父亲木然,低头,无语。??
⑥一日,护理阿姨不在,我给父亲擦洗,发现在稀落的毛发下,他后颈上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父亲92岁,我才第一次看到这个隐藏的胎记。父亲说:“儿子,你是第一次帮我擦洗。”我内心猛一惊。??
⑦意外和不幸,有时就在一切看似睛朗的日子里突降倾盆暴雨。??
⑧几个月的精心护理,父亲在养老医院一次没跌倒,生物钟的日夜颠倒也大为改观。“一片大好形势”下,那天清晨却传来了消息: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了。家人一起急速赶往医院。见到痛苦又好像做了错事一脸歉疚的母亲,她只说大意了,两只手握着东西,没支撑,转身一滑,倒地了。和护理阿姨无关,更和护士医生无关,就是她一个人的错。护理阿姨和护士医生在一边都红了眼眶。??
⑨母亲骨折后的两天,要去专业医院动大手术,换一个髖关节,还要全身麻醉。所有人都极度担心,但94岁的母亲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医生最初觉得保守治疗好,母亲闻之轻轻点头。后来又推翻:唯有手术,才有康复可能。母亲闻之再次轻轻点头,但要求我们对父亲“封锁消息”。医生术前说了句:“这老太太即便100岁,我也敢为她主刀。”????
⑩过了五天,母亲就急着回养老医院的家。开刀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忘记了独自一人在养老医院的父亲,而护理人员说,父亲那几天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不来气,安静,饮食佳,配合度高。???
?父亲和母亲“劫后团聚”,父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平时他的手因病会不停抖动,但那天不抖,整个一只左手,稳稳地握住母亲的左手无名指。这时,母亲从被子里伸出右手,很自然地罩握着父亲的左手。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推着轮椅,和父亲来到养老医院的花园。父亲说:“阳光好,桂花香。”又说,他其实早就清楚母亲动了大手术……
?哦,这桂花的醇香!(选自2018年11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5.第⑥段中“我内心猛一惊”包含了“我”哪些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中父亲对母亲说的“你去,我去”的意思是“如果你去,我就去”。
B.第⑧段的画线句从正面表现了母亲镇定坚强、自担风险责任的可敬品格,令人感动。
C.第⑨段中母亲那两次“轻轻点头”,都是想“坚决地要换回一个健康的自己”。
D.第?段的“很自然地罩握着”表明一直以来都是母亲惦记、照看、主动爱护着父亲。
17.说说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怎样的语气,并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末句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3分)
故乡的标点(包利民)
①有时候回望故乡,曾经的点滴种种,就像一篇情节曲折、细节感人的小说,心就徜徉其间,流连忘返。那份乡情浸润的记忆,如风如月,散文般动人心怀,回味悠长。那些星星点点于往事中闪烁的,就如标点般,分隔着许多情节,也连缀着许多细节。那些标点般的存在,就是故乡烙在我心上不可磨灭的符号。
②村西的那条小河直直地流淌,儿时遥望河流的尽头,是无尽的憧憬,如今从记忆里望去,却延长着我的思念。河流是一个破折号,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我的心,完成着一句最深情的表达。
③最眷恋村中央的老井,多少清晨同太阳一起涌起的喧闹,多少黄昏烟袋点亮井台上空的第一颗星星,它沉默地陪伴,在日月流年里。圆圆的井口,装进了祖祖辈辈的目光,也装进了数不尽星光月色、许多岁月的沧桑变迁。然后终于有一天,它静静地消失。老井是个句号,终结了一段过往,开启了一轮想念。它把怀念封存于过去,只有回望的目光,只有心底的温暖,才能走进它的故事。
④那些灵动着的鸟雀,忽聚忽散,时栖时飞,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逗号,调皮地更换着位置。于是村庄故事的情节被它们不停地打乱重组,生发出许多不被预料的精彩。还没有从一个情节中回过神来,逗号们已把另一个情节呈现。当年看不过来的细节,跟不上的节奏,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却如慢镜头般一一上演,纤毫毕现。
⑤有人说,跟着炊烟的脚步就能回到家。可是,当隔着时空的距离,被炊烟牵手带回的,也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村庄的炊烟是无数的叹号,每一天的早中晚,都在天地之间书写着一种情感。就算有风,也吹不散那一缕牵挂。炊烟下的房子,就是叹号的一点,也是生长着所有梦与情感的地方。所以,跟着炊烟能回到家,一个所有爱恋的来处。
⑥村周围的那些林子,像一组巨大的括号,把故乡揽进温暖的怀抱。所有的阴凉洒落,所有的温暖萦绕,多少春秋冬夏,故乡都在安逸宁静与幸福中存在着,它也一直这样存在于我的心里,从不曾因世事沧桑而改变。
⑦宁静的夜里,狗的叫声就像一个个顿号,在现实和梦境中切换着情节。仿佛梦里一个短暂的停顿,狗沉默了之后,又回到梦里的故事。可是在没有犬吠的都市之夜,一梦沉沉,疲惫至极。再没有一两声狗叫,缓冲一枕的流逝。就像不停地跑了许久,累到欲死,依然没能接近故乡。
⑧亲人的心是前引号,我的心是后引号,我们用心记取着每一句话。虽然时光走远了,那些话却一直在引号间响着,便是彼此的幸福。当亲人故去了,当时光也老了,失去了一半的引号,那些话便都散落在泪水中。我想说更多的话给他听,可是,再也没有另一颗心把这些话语留住。于是,我的思念便不可断绝。
⑨小河边的垂柳是问号,亲人弯了的腰是问号,想念时低头流泪的姿势是问号,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离开故乡?为什么宁可在终生的怀念中去爱,也不愿意守着那一方热土?
⑩所以,父亲夜里的咳嗽声,我离开家乡的足音,母亲时常的叨念,都是省略号。省略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心情,却使无言的种种如海一般将我淹没。走得越远,离得越近,永远不能省略的,都是离家孩儿的赤子之心。
20.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叙事散文,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故乡的景物。
B.本文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故乡的景物和人,赞美了故乡的美丽富饶。
C.本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文章的中心——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
D.
本文把故乡的人比作不同的标点,表达了对乡亲们的深切怀恋。
22.揣摩下列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简要作答。(4分)
(1)当年看不过来的细节,跟不上的节奏,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却如慢镜头般一一上演,纤毫毕现。(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走得越远,离得越近,永远不能省略的,都是离家孩儿的赤子之心。(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蕴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说说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不少于两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 ”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
1、B
2.C
3.A
4
D.(解析:A项否定不当,删去“不”;B项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C项语序不当,将“完善”和“建立”调换位置。)
5.B
6.A
7(1)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4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5
)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示例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不论哪种读书方法,都会有收获,只要你深入书本实在的内容中去,有自己深入的思考,都会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有的书需要精读,通过研读内容和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得它的精髓;有的书要略读,把握大意,领会要旨;有的书只需要浏览,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示例二:读书的关键是确有所得,不能一味地只求读得多,_享受读书的乐趣很重要,读大量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各种类型的书,随时随地读书,这样终有所获。
9.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10.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11、(C)
A.或王命急宣(有时)
B.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C.良多趣味
(甚,很)
飞溯其间(冲荡)
D.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
12、略
13、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
14、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15.“我”此时为自己居然是第一次帮父亲擦洗身子而感到震惊,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内疚。
16.B。
17.朗读第⑤段画线句子时应采用平静、坚定的语气。因为面对这父亲闹情绪,吵回家,母亲的举动是平静地轻拍父亲脸上几根银自的拉胡子,父亲由此低头、无语,所以母亲此时应是用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语气来说的。
18.第⑦段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母亲在病房内意外摔倒,股骨骨折的内容。
19.最后一句体现了父母之间的相濡以沫的美好的感情,表达了“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的赞美。
20
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故乡不同的事物比作不同的标点符号,以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形象而新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了本文的线索。
21
C
22
(1)“纤毫毕现”的意思是完全显现出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作者的回忆里,故乡的往事历历在目,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2)这句话表明离家越远,对故乡的思念越浓烈,抒发了“我”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故乡的依恋。
23
①借景抒情,借故乡之景抒发思乡之情。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和依恋。③层次清楚,描写了故乡不同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热爱故乡的真挚情感。④以标点喻景物,写作构思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