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及音频(两课时 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及音频(两课时 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10:52:57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6课
散文二篇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
情景导入
音乐《为了谁》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
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
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
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战友你何时,你是谁为了谁
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谁最美谁最累
我的乡亲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是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谁最美谁最累,我的乡亲我的战友
我的兄弟姐妹,姐妹
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是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是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
1
自学互研
文学常识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集
作品《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
2
遏制(
) 
飓风(

濒临(

俯瞰(

呼号(

è

bīn
kàn
háo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深不可测】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3
制止,控制。
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紧接,临近。
俯视。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整体感知
对爱情的渴望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开篇提出总的观点
2.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具体论述观点的三个方面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深层探究
速读课文第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首先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其次
最后
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
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
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自然
社会
人类
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
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深层探究


1.课文的2、3、4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从内容上看
从结构上看
爱情是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
知识是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
同情心是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
与前一段的开头相照应,顺序井然,层次分明。
总结课文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就好!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课外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同情心
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
—孟德斯鸠
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
完成讲义中对应课时练习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开门见山,回答题目问题
具体阐述
指出活着的意义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博大美好的情怀
崇高的思想境界(共19张PPT)
第6课
散文二篇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第4单元
情感与哲思
情景导入
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
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1
自学互研
文学常识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作品集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
臼齿(
) 
茸毛(
)   
蔓延(

凋谢(

洗涤(

jiù
róng
màn
diāo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
3
【洗涤】
【臼齿】
【茸毛】
【蔓延】
【凋谢】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洗。
磨牙的通称。
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草木花叶)脱落;指老年人死。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语句。
2.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大家点评。
点击喇叭,播放课文
精读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
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矛盾吗?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不矛盾
3.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
先写
接着
①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
②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前后对比欲扬先抑
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入
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
更能够打动人心
深层探究
1.第1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2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01
02
生命自身的伟大;
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4.分析本文的思想感情。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回报生命。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总结课文
本文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课堂小结
完成讲义中对应课时练习
布置作业
永久的生命
生命易逝——豁达
生命神奇——乐观
赞美生命——积极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