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梦回繁华 课件(共2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梦回繁华 课件(共2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8 20:58:1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
毛宁
学习目标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选取中外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绘画作品,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资料翔实,语言深入浅出。《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生动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既是当年繁荣的见证,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写作背景
汴京(

料峭(

题跋(

簇拥(

绢本(

漕运(

翰林(

舳舻(

田畴(

摩肩接踵(

读清字音
biàn

qiào
zhú

juàn

cáo
hàn
chóu
zhǒng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解释词义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5)
介绍《清明上河图》作者及创作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分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1.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整体感知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2.概括第1段的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这一段的介绍,不仅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
整体感知
3.第4段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画作主体内容的?有什么好处?
按照画面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画卷所描绘的汴京近郊的风光、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京市区的街道三个部分。这种顺序安排,由前到后,逐次介绍,既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整体感知
4.最后一段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采用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技法)和历史价值(具有现实主义特性,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形象资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整体感知
5.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说明方法
列数字,通过“24.8厘米”“528.7厘米”等具体准确的数字,介绍了画作的大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说明方法
打比方,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的优美丰富。
6.第5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说明方法
作比较,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6.第5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说明方法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细节刻画真实的特点。
1.这篇课文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
一、二、三自然段是略写,四、五自然段是详写。略写了创作背景、画的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作者创作的动机。详写了画卷描绘的内容、艺术特性及历史价值等。
合作探究
原因: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因为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明确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就全文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合作探究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本文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揭示了其重大的历史价值。
文章主旨
介绍作者、画面内容,符合事实,科学准确。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握篙盘索”“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等,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语言科学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
文本特色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了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如,介绍画面内容,就先介绍开卷处的汴京近郊风光,然后介绍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介绍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条理分明,细腻具体
文本特色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时代生活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同学们,你们不妨也拿起笔介绍一幅你熟悉的画,3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示例:
我家墙上挂的那幅画,与众不同。它是立体的,凸凹很明显,画面展现的是一个北欧风情的家庭庭院,院子被青山绿水所环绕,天蓝蓝,水清清,让人感觉到一切是那样和谐、自然!
在画的左边,是一棵古老的大树,树皮有些斑驳了,树干粗粗的,上面钉有一个主人特意制作的鸟巢。树的枝叶十分茂盛,还开着淡黄色的花呢!树底下,有两把宽大的椅子、一个长凳子和一个茶几,它们都是用原木制成。茶几上的花瓶里插着黄黄的山菊花。果盘里放着几颗红草莓。一块蓝色的、柔软的丝巾,随意地搭放在长凳上。一顶宽边的、非常精致的女士白帽挂在椅子的扶手上。在画的右边,有一盏立在草丛中的路灯,它的灯罩很特别,是一个圆柱形,灯光从四周凿的方形孔中泄出,显得更为柔和、静谧。在院子中央还有一口井,井的周围用红砖砌成了圆形,井的上面还用木头搭起了一个三角形的顶棚,依稀可见梁上系着打水用的轱辘绳。
答案示例
谢谢欣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选取中外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绘画作品,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资料翔实,语言深入浅出。《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生动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既是当年繁荣的见证,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汴京(
biàn

料峭(
qiào

题跋(


簇拥(


绢本(
juàn

漕运(
cáo

翰林(
hàn

舳舻(
zhú


田畴(
chóu

摩肩接踵(
zhǒ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清明上河图》作者及创作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部分(3-5):分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
明确:(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2.概括第1段的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这一段的介绍,不仅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
3.第4段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画作主体内容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按照画面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画卷所描绘的汴京近郊的风光、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司京市区的街道三个部分。这种顺序安排,由前到后,逐次介绍,既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又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4.最后一段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明确:从《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采用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技法)和历史价值(具有现实主义特性,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形象资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5.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列数字,通过“24.8厘米”“528.7厘米”等具体准确的数字,介绍了画作的大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的优美丰富。
6.第5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作比较,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面细节刻画真实的特点。
七、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补充)
1.这篇课文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
明确:一、二、三自然段是略写,四、五自然段是详写。略写了创作背景、画的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作者创作的动机。详写了画卷描绘的内容、艺术特性及历史价值等。
原因: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因为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淸眀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明确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就全文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一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
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八、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揭示了其重大的历史价值。
九、文本特色
1.语言科学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
介绍作者、画面内容,符合事实,科学准确。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握篙盘索”“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等,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2.条理分明,细腻具体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了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如,介绍画面内容,就先介绍开卷处的汴京近郊风光,然后介绍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介绍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课后作业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时代生活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同学们,你们不妨也拿起笔介绍一幅你熟悉的画,300字左右。
示例:我家墙上挂的那幅画,与众不同。它是立体的,凸凹很明显,画面展现的是一个北欧风情的家庭庭院,院子被青山绿水所环绕,天蓝蓝,水清清,让人感觉到一切是那样和谐、自然!
在画的左边,是一棵古老的大树,树皮有些斑驳了,树干粗粗的,上面钉有一个主人特意制作的鸟巢。树的枝叶十分茂盛,还开着淡黄色的花呢!树底下,有两把宽大的椅子、一个长凳子和一个茶几,它们都是用原木制成。茶几上的花瓶里插着黄黄的山菊花。果盘里放着几颗红草莓。一块蓝色的、柔软的丝巾,随意地搭放在长凳上。一顶宽边的、非常精致的女士白帽挂在椅子的扶手上。在画的右边,有一盏立在草丛中的路灯,它的灯罩很特别,是一个圆柱形,灯光从四周凿的方形孔中泄出,显得更为柔和、静谧。在院子中央还有一口井,井的周围用红砖砌成了圆形,井的上面还用木头搭起了一个三角形的顶棚,依稀可见梁上系着打水用的轱辘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