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2.了解呼吸道和肺的组成和功能;3.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4.了解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能通过对呼气和吸气模型的分析来认识复杂事物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认识到分析事物可以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建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品质。
②通过对呼气和吸气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呼吸运动模型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呼吸作用。
教学难点: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是多元综合的,如探究式学习(呼吸运动的规律和原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等相结合;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讨论、教师讲解等,让学生回顾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2、教学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如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呼吸运动的模型及气体交换的过程等,都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简洁的动画,化繁为简,体现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同时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实物模型的利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呼吸运动的模型,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愉悦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引入】小游戏憋气比赛,你感受到了什么?(窒息的感觉)师: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新陈代谢。呼吸就是生命的标志。生物只要活着,就要不停地呼吸。吸入外界新鲜空气,呼出体内废气。引出“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过渡】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什么结构进行的?——呼吸系统(学生回答,纠正)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看书上的内容和图,观看影片,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后的问题。
1、呼吸系统由 和 两部分组成。
2、你能在图2-41上指出呼吸系统的各结构的名称吗?(学生回答)
3、你知道肺和气管在人体中的位置吗?在自己身上摸一下看。(图片展示)
4、你知道鼻粘膜的作用吗?(讨论)
5、你知道气管和支气管上纤毛的作用吗?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地吐痰?(讨论)
6、你能尽可能多的说出肺泡适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吗?(根据影片中的介绍)
[动手实践]:呼吸运动
教师讲述:对于人体来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呼吸和吸气的过程,这是怎样来实现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就是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的结合。
学生体验:将左手按在胸前,尽力吸气和呼气,感觉胸骨和肋骨移动的情况。从中你认为胸腔体积怎样变?胸腔内气压怎样变?
学生利用呼吸运动的模型,体验呼吸运动: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胸部的运动情况,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移动。
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扁平,外肋间肌收缩,内肋间肌放松,肋骨向上升及向外移,胸廓扩大;胸腔内的压力减小,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流进入肺部。呼气时,过程与之相反。
[讨论总结]:多媒体展示吸气、呼吸时的胸腔变化,并用动画对人体呼吸运动的介绍。
膈肌 横膈 外肋间肌 内肋间肌 肋骨 胸腔体积 胸腔内压力 气流
吸气 收缩 变得扁平 收缩 放松 向上升及向外移 增大 减小 进入肺部
呼气 放松 恢复拱形 放松 收缩 向下降及向内移 减小 增大 离开肺部
【讨论思考】: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胎儿的身体在母体内处于蜷缩状态,胸腔很小,肺内没有空气。婴儿刚出生时,由于环境的变化,胸廓突然扩大,肺也随着扩张。这时候,婴儿才第一次吸入空气。吸气之后,与吸气有关的肌肉舒张,胸廓就缩小,肺随着回缩,迫使肺内的部分气体排出体外。当气体由肺排出,经过喉部,冲击喉腔中的声带时,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婴儿的第一次“啼哭”。这就是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的缘由。
[合作学习和讲授相结合]: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师讲述:人体通过吸气获得了氧气,呼气放出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主要是在肺泡中进行的。
多媒体演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综合应用]:
讨论1、吸烟直接刺激哪些器官?对哪些器官的危害最大?“世界无烟日”介绍
五.教学反思
呼吸运动模型(动态操作)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呼吸系统的器官组成的解释和功能的讲解,而且直观地让学生知道了呼吸运动的具体过程。另外,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的课件的使用也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肺泡地变化。
氧气
二氧化碳
肺泡
血液
外界
肺泡
氧气
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