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共3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31 15:57:35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23.2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
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写作背景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知识链接——《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焉:怎么,哪里
子:敬词,您
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戒:谨慎
违:违背,违反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广居:喻指“仁”
正位:喻指“礼”
大道:喻指“义”
由:遵从
道:道路
淫:祸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译文:(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实现志愿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同“汝”,你)
通假字
子未学礼乎(古义:尊称对方,你。今义:儿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
古今异义
(1)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2)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一词多义
能够,可以
实现
告诫
谨慎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词类活用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树立批驳的靶子。
驳斥景春的错误观点,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整体感知
2.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整体感知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妾妇之道”?
男子行冠礼,接受父亲的训导;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诫,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整体感知
4.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
整体感知
贫贱不能移一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5.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整体感知
妾妇之道
大丈夫之道
以顺为正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无原则
坚守仁义
6.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整体感知
7.简要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8.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
整体感知
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合作探究
2.怎样理解《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深刻内涵?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以地位、权势、财富等外在条件为评判标准,而是与内在的品性相关联。孟子借“妾妇之道”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顺应君主,不顾仁义,为了达到目的面背信弃义。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哪怕身居高位,也算不得“大史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必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峡,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大丈夫”之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舞了不少志士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合作探究
《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文章主旨
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文本特色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课后作业
答案:
1.孟母断织、韦编三绝。
2.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答案示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3.2
富贵不能淫
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四、知识链接——《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子未学礼乎(古义:尊称对方,你。今义:儿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
(二)一词多义
(1)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够,可以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2)戒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三)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四)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同“汝”,你)
六、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生字、生词下作记号。读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七、品读课文
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2.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明确: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妾妇之道”?
明确:男子行冠礼,接受父亲的训导;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诫,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
4.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
明确: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
贫贱不能移一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一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5.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以顺为正——无原则
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守仁义
6.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7.简要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8.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
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八、合作探究
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补充。
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怎样理解《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深刻内涵?
明确: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以地位、权势、财富等外在条件为评判标准,而是与内在的品性相关联。孟子借“妾妇之道”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顺应君主,不顾仁义,为了达到目的面背信弃义。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哪怕身居高位,也算不得“大丈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必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峡,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大丈夫”之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舞了不少志士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九、本文主旨
《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十、文本特色
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课后作业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
1.孟母断织、韦编三绝。
2.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