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07:3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6
藤野先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第二单元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经历,去拜访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新课导入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走近作者
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到日本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他转赴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他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以怀念藤野先生。
写作背景
瞥见
畸形
解剖
杳无消息
不逊
诘责
扒手
油光可鉴
发髻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piē

pōu
yǎo
xùn
jié

jiàn


dùn
cuò
字词积累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字词积累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回顾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整体感知
3.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仙台——离开仙台
4.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整体感知
1.精读第1-3段,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研读课文
1.精读第1-3段,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2.作者写了东京哪些让他厌恶的人与事?
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研读课文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3.品析下面的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研读课文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3.品析下面的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在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
总之,不伦不类,是蛇鼠两端的两面派。
研读课文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3.品析下面的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讽刺意味。
③“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鄙视和反感。
④删去“成群结队”和“实在”好不好?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研读课文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4.品析下面的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小结:文章前两段,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研读课文
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5.思考: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是爱国的,希望通过留学学习知识,救国救民。
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研读课文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日暮里”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
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研读课文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研读课文
2.说说你对“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作者离开东京的缘由,也从作者的所见所感中,体会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接下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见一见文章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再想一想,上节课的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新课导入
1.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耳闻藤野先生是“穿衣太模胡”“会忘记带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研读课文
2.默读第11-23段,说说这部分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
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研读课文
语言描写: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研读课文
神态、语言描写: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没有这回事。”
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研读课文
3.讨论:“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中,哪个最触动你?
示例:添改讲义事件最触动“我”。
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检查学生的讲义已属不易,而能发现血管的细小挪位,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观察仔细,也体现出先生的治学严谨与纯善之心。就教学而言是对学问以及学生负责,就医道而言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研读课文
4.作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看法。
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第37段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研读课文
4.作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看法。
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我们的评价示例: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研读课文
1.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探究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把握文章脉络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匿名信事件),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看电影事件),“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探究主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
“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并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此处用了关联词“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一方面揭示其荒谬,表达弱国国民的辛酸;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满腔义愤。
语言品析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材料链接
2.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探究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把握文章脉络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写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探究主旨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这一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探究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把握文章脉络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表现了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的情感。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探究主旨
本文写了很多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但其实都与藤野先生和“我”的爱国之情有关,并未偏题。
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暗线(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之情。
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叙事有详略得当;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这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