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
滕王阁
黄鹤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
阳
楼
黄鹤楼
崔
灏(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该文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
滕
王
阁
滕王阁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目录
第四章
课文导读
识词识字
课文赏析
课外拓展
第一章
壹
课文导读
课文导读
王勃,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14岁及第高中,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关于骈体文:
骈文,亦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六字句,故又称为“四六文”。它以双句为主,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崇尚藻饰,多用典故。
课文导读
骈文
四字句读法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
孟学士/之词宗;
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
得/天人之旧馆
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谁悲/失路之人;
襟三江/而带五湖
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
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二章
贰
识词识字
识词识字
翼轸
瓯越
台隍
棨戟
懿范
襜帷
腾蛟
胜饯
潦水
骖騑
绣闼
闾阎
舸舰
孤鹜
彭蠡
遄飞
睢园
睇眄
南溟
帝阍
多舛
虽赊
簪笏
叨陪鲤对
捧袂
盛筵
yán
zhěn
ōu
huánɡ
qǐ
jǐ
yì
chān
jiāo
jiàn
lǎo
cān
fēi
tà
lǘ
yán
ɡě
wù
lǐ
chuán
suī
dìmiǎn
mínɡ
hūn
chuǎn
shē
zān
hù
tāo
mèi
第三章
叁
课文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
天空正当翼星、轸星所在,地域紧接衡州、江州两处。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东瓯。
历史久远
界域辽阔
地势宏伟
交代南昌的地理环境。
意动用法
1.“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汉唐均在此设郡府,从政治的角度突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襟三江……引瓯越”,由水及陆,写具体的地理位置。
2.突出了洪州历史久远、辖境辽阔和地势雄伟的特点。
第一段是如何写洪州地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人物英俊,山川灵秀,徐孺子竟能在陈藩家中下榻。
雄伟的州郡像云雾在大地上排列,杰出的人才如流星般在夜空飞驰。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产华美有天生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着斗、牛星之位;
物产丰富
人才杰出
地
人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写南昌的物产珍异及人杰地灵
此陈蕃是指东汉名士陈蕃,陈蕃在京城洛阳犯言直谏得罪了权贵,从而被贬到豫章任太守。豫章住有一名名士——徐稚,字孺子,徐孺子“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誉。但对朝廷的屡次起用,他都予以推辞,理由是他认为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陈蕃对这样的名士非常敬重,想聘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还是坚辞不就。但由于出于对陈蕃的敬重,徐孺子答应经常造访太守府。陈蕃也出于对徐孺子的敬重,专门为徐孺子做了一个床榻,平时挂在墙上。徐孺子来访的时候,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有美好声望的都督阎公的仪仗远道来临
有美好风范的新州刺史宇文,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交界之处,贤主宾朋全都是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写洪州城形胜,写宾主尽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定语后置标志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千里喜迎宾客,良朋坐满宴席。
文章的辞采使蛟龙腾空,使凤凰起舞,孟学士是词章的宗师;
宝剑紫电青霜,王将军收藏于自己的武库。
十天一旬的休假日,好友聚集如云;
交代参加宴会的人(贤主嘉宾)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读书人或常用来指学位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经过这一有名的地区;
我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了这豪华的盛宴。
宾语前置
交代自己参加宴会的原因
指他父亲的官职,是县令
古今变迁
空间之雄
人物之盛
主宾盛宴
滕王阁地理位置,宴会主宾
第一部分:
南昌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
台隍枕夷夏之交
徐孺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阎公,宇文,胜友,高朋,孟学士,王将军)
都督阎公之雅望……躬逢胜饯
1.举行宴会的时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时间是在九月,季节属于季秋。
地面的积水消尽而寒潭清澈见底,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古:在;
今:维护
写出了景美特点之一:色彩变化之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1.描画出眼前晚景,秋意极浓,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2.这两句不囿(yòu)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把清明的湖水和紫色的暮霭加以对比,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先写近水,后写远山,描写的景物显出层次,一个“寒”字体现秋的特征,写出秀美山川给人的清爽之感。
2.王勃来参加宴会的过程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整顿车马在高高的大路上前行,到高峻的山岭中寻访美景;
来到皇子营建的长洲,得见了他当年修建的馆阁。
状语后置
驾车的马
3.滕王阁及其周围的景色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飞檐闪耀着红色的光辉,向下临视,不见地面。
白鹤漫步的沙滩,野鸭栖息的小洲,极尽岛屿萦绕迂回的景致;
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出颜色鲜艳悦目。“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流”
字形容色彩形貌。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推开装饰华美的小门,俯视雕饰的屋脊,
山野平原空阔平远,充满人们的视野;河流湖泊浩瀚逶迤,使人看了感到吃惊。
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楼阁的布局呈现出山峦起伏的体势。
古:开,推开
今:搭在肩上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房屋满地,有不少官宦人家
船只停满渡口,有许多装饰青雀、黄龙头形的大船。
彩虹隐没,雨过天晴,日光普照,天空明净。
通“消”,消散
名作状,“用钟”“用鼎”
人烟之盛,富庶祥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落霞与孤独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在傍晚返航的渔舟传来优美的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
南归雁群在寒风里发出的惊鸣,消失在衡阳水滨。
省略(于),状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无生命的彩霞自上而下飘动,有生命的孤鹜自下而上翱翔,形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表现了欢快、喜悦、昂扬的情感。
1.该两句在句式上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
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还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与朱元思书》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写景总结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第二部分
交代时间:
描绘秋景:
赴阁途中:
楼阁四周山水:
登阁远眺见闻:
千古名句:
阁楼壮丽
风景秀美
披绣闼---声断衡阳之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烟光凝……
俨骖騑于上路---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即冈峦之体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怀远俯视,胸襟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很快地飞扬。
清脆的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面而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今晚的宴会好像当年)睢园中的竹林聚会,(在座的文人雅士)气概可以超过陶渊明
大家有曹植在邺水咏荷花般的才气,这里诗人的文采和谢灵运媲美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事全都具备,嘉宾贤主二位难得者都聚齐。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向半空极目远看,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
转折句,写景转入抒情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远,感觉宇宙无边无际;
兴致消尽,悲哀随之而来,认识到事物的盈满亏损有定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远望长安,
遥看吴会。
地势偏远而南海深邃,天柱高耸而北极星远悬。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状语后置句】
雄关高山,难以逾越,谁来悲悯不得志的人呢?
怀念皇宫却不被召见,在哪一年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判断句】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啊!时运坎坷,命运多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被封侯;
使贾谊屈居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
被动句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使梁鸿流窜到海角,难道不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洞察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老了应该更有壮志,哪里能改变
一生的节操呢?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贫穷
境遇艰难
将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喝了贪泉的水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境遇却仍乐观开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古:遥远;
今:欠
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可以到达;
旭日东升般的青春年华虽然已经逝去,
夕照桑榆似的老年岁月并不太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孟尝品德高洁,空留下报国的雄心;
阮籍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哪里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情感变化
兴
悲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命运之悲;
2.知音难觅的孤独之悲;
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身世之悲。
作者抒发了哪几种“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信念坚定,节操不改
自信乐观,奋斗不止
尽管作者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他有沉沦吗?文中第五段哪几句表现了作者态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指投军报国
我,地位低下,只是一介书生。
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像班超那样)怀着投笔从戎的壮志,也仰慕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心。
【判断句】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以此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作者在此追昔抚今,抒发心事,表达了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苦闷。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朝夕侍奉父亲。
不是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过些天,将马上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像寄身龙门一样高兴。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
即使是司马相如,也只能抚摸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而独自悲伤;
既然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奏出《高山流水》那样的乐曲又羞惭什么呢?
“杨意不逢”等四句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
【宾语前置句】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
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繁华的金谷园也已变成荒丘废墟。
在这盛大的宴会上有幸受到阎公的恩宠,临别作此序文。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敢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登高而作诗赋,那是在座诸公的事了。
冒昧的尽我微薄心意,恭谨地写
成这篇短序。
一首诗都铺陈出来,四韵全都完成。
归纳:表明写序的目的,以谦词作结,结束全文。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潘岳、陆机那样的好文章吧。
洒、倾:各与江、海对应,意思是竭尽才能写诗作文
潘江、陆海:极大的才华。
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写及潘岳、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第四部分
报国无门之情怀:
路过此阁之由及与会之喜:
借典故表明愿意作诗: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
身世之感
写作缘由
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勃……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托龙门
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酌贪泉而觉爽,处处涸辙以犹欢。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怀才不遇、愤懑悲凉
身处逆境而自强振作
壹
贰
叁
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出世的乐观。
他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进取不晚的壮志。
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中心主旨
本文先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之壮美景象,进而因景生情,先表达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著态度,抒发了自己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三、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极有诗意美。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3.典故运用,简练含蓄。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天柱高而北辰远
用
典
鉴
赏
(一)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用
典
鉴
赏
(二)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应用典故,简练含蓄
作用:加强论证,借古写怀,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如历史故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如前人文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特殊句式
纤歌凝而白云遏
P4L2
怀帝阍而不见
P4L6
都督阎公之雅望
P1L3
童子何知,躬逢胜践
P1L5
杨意不逢
P6L3
宾前,不逢杨意
被动
被动
定后,雅望都督阎公
宾前,童子知何,躬逢胜践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P2L2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P3L4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P4L5
奉晨昏于万里
P6L2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P4L4
奉宣室以何年
P4L7
状后,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
省略、状后,渔舟(于)晚唱,(于)彭蠡之滨响穷
状后,于日下望长安,于云间目吴会
状后,于万里奉晨昏
状后,于中天穷睇眄,于暇日极娱游
状后,奉宣室以何年
意动,以······为襟、为带
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意动,对······感到惊骇
使动,使······屈居
使动,使······窜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俊杰”。
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宾主尽东南之美
俊采星驰
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古义:困厄
,处境艰难
今义:穷困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古义:第二次
今义:相当于“又”
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
俨骖騑于上路
盛宴难再
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并解释
1.觉宇宙之无穷
2.光照临川之笔
3.谁悲失路之人
4.识盈虚之有数
5.怀帝阍而不见
6、奉宣室以何年
取独,不译
助词,的
助词,的
取独,不译
连词,表转折
介词,在
成语集录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高朋满座
龙飞凤舞
腾蛟起凤
钟鸣鼎食
逸兴横飞
萍水相逢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第四章
肆
课文拓展
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
王
阁
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
鹤
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①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
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
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