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4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4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4:37:21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把握故事大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宋·陆游《杂感》诗之三)
东郭稍能师顺子,北山未敢笑愚公。(宋·陆游《雪夕》)
日虽夸父身能逐,山岂愚公力可移。(清·赵翼《漫兴》之二)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作者简介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写作背景
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知识链接—《列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3)故事的虚构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
文学常识—寓言
高万仞(

始龀(

冀州(

智叟(

惩山北之塞(
)穷匮(

箕畚(

孀妻(

读清字音
rèn

chèn
shuāng
chéng
sǒu
kuì

běn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山名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仞: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且:将近
面:面向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毕:尽、全
险:险峻的大山
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哪里
诸:相当于“之于”
译文: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孙:儿子和孙子
荷:肩负、扛
三夫:三个人
叩:敲、打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尾:边
孀妻:寡妇
龀:换牙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译文: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儿子,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叟:老年男子
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毛:草木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息:长叹
固:顽固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虽:即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亡:无,没有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被……感动
负:背
厝:放置、安放
陇:同“垄”,高地
断:隔绝
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通假字
1.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2.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一词多义
副词,将近
连词,表示递进,况且
哪里
语气词,用于句尾,不译
3.于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4.其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一词多义
介词,到
介词,向
代词,他的
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5.之
河阳之北
汝心之固
跳往助之
告之于帝
一词多义
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他们
代词,这件事
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
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今义: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古今异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古今异义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词类活用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交代二山的面积、高度和位置。
写愚公移山的原因、方案和行动。
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第四部分(4)
写山被神仙移走,愚公愿望实现。
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整体感知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1)两座山非常大;
(2)年老力衰,人员少;
(3)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有人为的阻力。
整体感知
3.“大家”
对愚公移山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感知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4.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智叟的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智叟不智。
愚公的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用发展的问题,目光长远。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
整体感知
5.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1)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整体感知
(2)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
6.第3段愚公的答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顶真和反问。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的道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使其反驳更加有力。
修辞手法
7.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
人物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合作探究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文章主旨
孩子的“跳”,智叟的“笑”
“止”,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以及精彩的语言描写,用语准确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感极强。
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文本特色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文本特色
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寓意深刻;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神灵的惧怕与感动等有力地衬托了愚公的坚定与执着。
善用对比和衬托
文本特色
开头写山的高大,接着写移山的决定,家人的态度,邻人的帮助,智叟的讽刺,愚公的反驳,神灵的帮助等,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情节一波三折
文本特色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诗文填空
2.文中写运土石的路程遥远,从侧面表现移山过程艰难的句子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故事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发扬愚公精神,不畏艰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接受古文化熏陶,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宋·陆游《杂感》诗之三)
东郭稍能师顺子,北山未敢笑愚公。(宋·陆游《雪夕》)
日虽夸父身能逐,山岂愚公力可移。(清·赵翼《漫兴》之二)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三、写作背景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四、知识链接—《列子》
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五、文学常识—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3)故事的虚构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
六、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
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今义:方向)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何苦而不平(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二)一词多义
(1)且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
(连词,表示递进,况且)
(2)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
(语气词,用于句尾,不译)
(3)于
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4)之
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心之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5)其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三)词类活用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四)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同“垄”,高地)
七、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生字、生词下作记号。读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八、品读课文
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确:(1)两座山非常大;
(2)年老力衰,人员少;
(3)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4)有人为的阻力。
3.“大家”
对愚公移山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4.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明确:智叟的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智叟不智。
愚公的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用发展的问题,目光长远。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
5.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明确:(1)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现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反映了当时人们有着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宏伟抱负。
6.第3段愚公的答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顶真和反问。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子孙繁衍,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的道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使其反驳更加有力。
7.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九、合作探究
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补充。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十、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十一、文本特色
1.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孩子的“跳”,智叟的“笑”
“止”,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以及精彩的语言描写,用语准确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感极强。
2.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3.
善用对比和衬托
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寓意深刻;山的高大、路途的遥远、神灵的惧怕与感动等有力地衬托了愚公的坚定与执着。
4.
情节一波三折
开头写山的高大,接着写移山的决定,家人的态度,邻人的帮助,智叟的讽刺,愚公的反驳,神灵的帮助等,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课后作业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文中写运土石的路程遥远,从侧面表现移山过程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