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逍遥游
——庄周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夸张、比喻、拟人)。
情境导入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他,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不可”——著名学者南怀瑾
苏轼他从人生的得意走向失意,是谁安慰了他疲惫的心灵?陶渊明从官场走向田园,是谁给予他选择的勇气?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具有百折不挠的气概,除了他们对信念的坚持,也许从庄周这儿我们能得到一点答案。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周
宋国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
思想家
战国
《庄子》
《庄子》一书,今存
篇,分为
,是庄子所作,
和
,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
,想象
,气势
。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3
内篇7
波澜壮阔
杂篇11
外篇15
奇特丰富
汪洋恣肆
字音字形
蜩蝉
舂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万仞
蓬蒿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北冥
鲲鹏
抟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决起
míng
kūn
tuán
xǐ
ào
jiè
è
xuè
什么是“逍遥”?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也写作“消摇”。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第一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激起几千里的波涛。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况且水积聚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粘住了,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风积聚得不够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能凭风而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鹏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向南方飞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疾速地起飞,碰着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落下到地上就是了。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何要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去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适百里者,宿舂粮;
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
开篇如何描写鲲鹏?为什么要如此描写鲲鹏?
用汪洋恣肆、气势磅礴的笔调,借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一只鹏。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道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是为了下文写杯水、尘埃、蜩和学鸠与之形成对比提供鲜明地参照物。
除了写鲲鹏之外,还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大舟、草芥...
对比,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通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所待。
小结
世上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万物皆
“有所待”
鲲
、鹏
大
海运将徙
小
大舟深水
芥草杯水
野马、尘埃
蜩与学鸠
对比
以息相吹
比喻
强调
适莽苍者
适百里者
适千里者
行路备粮
嘲笑大鹏
(比喻)
反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奚以知其然也?
根据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短寿的;
第二段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楚国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远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寿命长的。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可是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
汤问政于棘这种情况。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深海,那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作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像天边的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
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
“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如何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举例论证
此段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二者是递进关系,强调的是人认识上的大小区别,都是有所“待”的。
小结
世间万物皆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小知不及大知(客观存在差别)
小年不及大年(生命决定差别)
汤之问棘(以史为证)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宋荣子尚且嗤笑这四种人。
第三段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他在世上,没有急迫追求什么。即使这样,还是有不曾树立的东西。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急迫追求。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部分: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文中有三笑,他们嘲笑的对象一样吗?
蜩与学鸠笑之曰;斥鴳笑之曰;宋荣子犹然笑之
蜩与学鸠、斥鴳嘲笑的是鲲鹏;
宋荣子嘲笑“知行德而”一类人
本段指出人存在几种层次?有何共同的特点?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一是效比合征之人——追求功名利禄(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
二是贤人宋荣子——修养不够(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三是御风而行的列子——尚待风力
四是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四个层次:
作者阐述四个层次的人意在阐述什么意思?
意在阐述庄子修养中的最高境界,即至人、神人、圣人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就生活态度来说,主张顺应自然,就政治态度来说,主张无为而治。这样的人就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催试官考较戏作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如:岳飞的字“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得,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得。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也会送过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用原文的语句指出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如何评价庄子的这种观点?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绝对的精神自由。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追求精神自由,具有积极意义;宣扬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完全反对有所依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则显示出其思想中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不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彻底摆脱各种传统价值和世俗观念的束缚的思想,也可能导致虚无主义。
艺术特色
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