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新课博览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陈显荣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这位文化低,
眼界窄,惧怕新事物的“老掌柜”恐怕真要
难舍芭蕉扇了。诗人在此幽他一默中也告诫
我们不要老捧着老皇历不放。嘿,你还别说,文学殿堂中
新课博览
还真有那么几位这样的人物: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太太(鲁迅《风波》);只要镇上有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契诃夫《变色龙》);看,还有一位穿着雨鞋和棉大衣,戴着墨镜,口里喃喃自语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正向我们走来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小说创作的背景。
2.积累文中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掌握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赏析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新知目标
第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
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
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
新课全景预览
基础全面落实
文本全程解析
写法全新借鉴
阅读全优选粹
训练全程跟踪
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860年1月29日生于俄罗斯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契诃夫因病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作品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它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评价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这篇课文是契诃夫代表作之一,写于1898年。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察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
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①他们是同时代的著名短篇小说家。②他们的创作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堪称为王。③他们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艺术造诣精湛,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互相媲美。
莫泊桑(1850—1893),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尤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
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摹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珍品《羊脂球》外,还有《我的叔叔于勒》等约300部短篇以及《漂亮朋友》(又译《俊友》)等6部长篇。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作家。一生写了300多部短篇,其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契诃夫化装
戏剧,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少年时代最强烈的爱好。那时候,社会上把戏剧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东西。中学生如果得不到校长的证明信是不准踏进戏院大门的。即使侥幸进了剧场,如果被值日的学监发现了,就要受到处分。怎么办呢?聪明的契诃夫想出一条妙计:每次进剧场之前,他都要乔装打扮一番,把长胡子或者大鬓角粘在脸上,然后戴上深色眼镜。这样,就可以从学监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了。他的化装总是很成功的,结果就成了台下的“演员”来看台上演员的表演。
在少年时代,他化装欣赏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许多世界名剧。天长日久,他的化装和表演才能越来越高。有一天,他穿得破破烂烂,带着他亲笔写的乞讨信,来到他的叔父家里。叔父居然没有认出眼前的“小乞丐”竟是自己的亲侄子。看过信后,觉得怪可怜,便大发慈悲,施舍给他几个小钱。这是契诃夫的第一笔收入,既是写作的稿费,又是演员的酬劳。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A项,“臭”应读“xiù”;C项,“传”应读“zhuàn”;D项,“吓”应读“hè”。
答案: B
(2009·湖北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是 ( )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通霄达旦
解析: 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推心置腹。D.通霄达旦—通宵达旦。
答案: C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解释
1.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办事不越过界限或范围。
2.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3.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4.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
小心谨慎的样子。
5.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6.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
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7.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8.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9.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二)词语辨析
1.禁止 阻止
禁止
例句 ①厦门市计划推行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无环保标志的汽车将 在厦门市区行驶。
②连续两月成交量的下滑似乎并没有 开发商对楼市看好以及房价看涨的念头。
阻止
辨析 “禁止”指从法律或习惯上不允许做某种事情,往往要以法令或某种严格的规定为依据。侧重于不许发生。
“阻止”指使不能前进或停止行动。侧重于阻拦。
2.申明 声明
声明
例句 ①炸弹袭击事情发生后,各方纷纷发表 ,强烈谴责此次恐怖事件。
②朝鲜尊重9·19共同 ,并将根据朝美对话结果决定重返六方会谈的问题。
辨析 “申明”指郑重说明。
“声明”指公开地宣布、说明,并表明严正的立场和态度或说明真相。
申明
解析:B项“凶猛”意为凶恶猛烈,贬义,“凶猛”与“凶
悍”互换;C项“评头论足”指对人说三道四,贬义;D项
“感同身受”指别人的感受自己能感受到,文中语境是亲身
感受。
答案:A
整体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段落 段 解 层解
序幕 1~5 别里科夫的去世 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套子 生活方面(有形的)
(2)
思想方面(无形的)
情节 段落 段 解 层解
开端 6~8 恋爱和漫画事件 (4)
发展 9~17 (3)
高潮 18~36 去华连卡家 忠告柯瓦连科
滚下楼梯
结局 37 婚事失败
(1) 38~40 快活几天,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介绍别里
科夫的死
尾声
骑车事件
介绍别里
科夫的婚事
一、阅读课文第1段“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使
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完成下面的问题。
1.文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
里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是从人物的衣着、外貌、职业和行为等方面来描写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
2. 对应能力目标1 别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是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是要借这种怪异的外形来凸现别里科夫的荒谬性格,带有强烈而鲜明的讽刺意味。
幽默讽刺刻画人物的手法
幽默讽刺刻画人物的手法:①夸张的语言;②漫画式的勾勒;③含蓄的对比;④戏剧化的情节描写。
[明确] “古代语言”与“雨鞋和雨伞”都是别里科夫借以躲避现实生活的道具,本质属性一致,都是他生活中的“套子”。
3.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
是“雨鞋和雨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应能力目标2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判断并写
出描写手法,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①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文章第3段) 语言描写 表现了别里科夫胆小、畏首畏尾的性格特点。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②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文章第5段) 动作描写 表明别里科夫无时无刻不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③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文章第5段)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形象地表明别里科夫
在用套子思想毒害别
人的同时,自己也深
受其害。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④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文章第14段)
语言描写
表现了别里科夫内心
的疑惑不解和落后保
守顽固,不敢接受新
事物的特点。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⑤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宁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文章第18段)
动作描写
表现了别里科夫因为遭遇
“骑车事件”,内心焦虑
的程度之深和受到伤害之
大,表现了他害怕新事物,
保守顽固的性格特点。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⑥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文章第21段)
细节描写
进一步表明了别里科夫胆
小怕事、守旧的性格特点。
典型描写的句子 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
⑦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文章第31段)
心理描写
形象地刻画了别里科夫
此时内心的恐惧,他要
报告校长,不仅进一步
表明了他迂腐的性格,
而且也为下文他激怒柯
瓦连科,被推下楼梯设
下伏笔。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赏析人物形象
解读: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先借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所运用的手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揣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完成的。它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情、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描摹人物的语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推动情节发展。
指津:一般答题模式:找出描写方法——分析描写的作用——符合人物身份、体现性格特征等。
请你参考本处的方法提示解答后面“训练全程跟踪”中的第9题。
[明确] 这正表明了环境的恶劣、人们的恐惧。不敢流
露真情实感,正是专制统治的结果。
5.“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
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
快活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表明别里科夫代表了一批人,具有典型性、社会性。这样的人,应引起人们的警惕。而要彻底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必须“埋葬”产生这样的人的“统治”。
6.“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
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
深刻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能力目标 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小说通过对思想上顽固保守、害怕变革、拒绝憎恶一切新事物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既可恨又可悲的小人物别里科夫的描写,反映了沙皇统治的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和对民众的专制。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本课借鉴: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作者成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刻画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的衣着、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刻画,解释其套子性格,但这只是对主人公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描写,还不够具体深入;因此作者独具匠心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漫画事件”、“骑车事件”等具体的“点”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点”的渗透使别里科夫的形象变得具体鲜明,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点面结合让人物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应注意什么?
点面结合要确立好点与面的关系:由点到面、由面到点。
如:女子足球大战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十几个“疯”丫头,追着足球跑,就像盘子里的炒豆,一会儿滚到这边,一会儿又滚到那边。虽然我们的技术不高明,但都非常卖力气。小个子蔺琳最勇敢,像个男孩子在场内横冲直撞,可她的脚丫子连球皮都没踏着,只好空跑一场,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成了个小花脸,那样子真滑稽。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爽,这时也像个野小子用力地冲杀,球到了她脚下,她甩开脚,使劲猛踢,“砰”的一声,球就飞了出去,瞧她那架式,真像个女球星。瘦高个秦青利用身体的优势,时而伸腿踢球,时而张开长长的手臂拦住对方队员的身体,嘿,有她的阻拦,谁都前进不了。
文中先写“面”:我们十几个“疯”丫头追着足球跑。此外又把目光投向了几个“点”:小个子蔺琳,平时文质彬彬的刘爽,瘦高个秦青争抢阻挡的动作。这里采用的是由面到点的写作顺序。
写好点往往要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生动。
如:我循着手中的丝线向上望去,只见我那黄色的“小蜜蜂”风筝扬着两只绿色的翅膀,正在自由地飞翔,越飞越高,好像要飞到云层里去。它身边有一条鲜红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跟我的“小蜜蜂”打招呼。忽然,“小蜜蜂”一扭头,窜向右边去了,这时我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已经飞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有精致的
“小卫星”,有色彩斑斓的“蝴蝶”,有展翅翱翔的“雄鹰”……原来,“小蜜蜂”也喜欢“扎堆”呢!
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各式各样的风筝,生动富有情趣,把点写活了。
点面结合要将面浓缩成一点,选择生动活泼恰当的词来表达。
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
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这里,对长安街人行道两旁的场景进行了十分感人的描写,先是描写整个场面,它渲染了一种阴沉、郁闷的气氛。紧接着又进行具体的描写,恰当地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拄”、“靠”、“抱”、“领”、“挤”等动词来表现人物的情态。描画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送别图,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灯展的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公园里的灯精彩纷呈。湖水在彩灯映照下,像闪闪发光的五彩锦缎。一盏盏色彩娇艳的荷花灯,好像是用颗颗巨大的红宝石雕成的,晶莹剔透、光彩照人。碧波中,荷叶上,伏着一只通体碧绿透明的青蛙灯,大嘴一张一合,像是按捺不住满心的欢喜,在报告着丰收的喜讯,为人们增添无限的欢乐。前面是孔雀开屏的彩灯,一只巨大的孔雀正在张开它那镶满五色珍宝的尾翎。大红、橘红、橙黄、嫩绿、湖蓝……五彩缤纷的彩灯熠熠闪亮,像满天的繁星,又像缀满珍珠的彩扇。神龙彩灯分外引人注目,绿、红、黄三条神龙,昂首挺胸,口吐甘霖……
经 典 片 断 对 照 译 文
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从顺之,又从为之辞。
(《论语》) 君子,有了过错,随即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竟将错就错。君子,他的过错,好像日食月食一般,老百姓个个都看得到;当他改正的时候,个个都抬头望着。今天的君子,不仅仅将错就错,并且还编造一番假道理来为错误辩护。
[名家讲坛]
孟子赞赏古代的君子光明磊落,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善于反躬自问,发现过失,及时改正。批评今天的君子,为人做事浮躁,不注重修身养性,有了错误,不思改过,反而遮遮掩掩,将错就错,并且还编造种种理由来为错误辩护,强词夺理。他强调作为君子,在道德上有更高要求,培养高尚情操,通过自我反省,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清醒认识,找出不足,防微杜渐。勇于改过,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经典片断]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趴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水浒传》)
[赏析] 《武松打虎》节选自《水浒》,短文之所以能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如此具体、精彩,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武松的“闪”、“抡”、“劈”、“丢”、“揪”等一系列动词的贴切运用,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有力地突出了武松的武艺高强。此外,作者把老虎的动作“一扑”、“一掀”、“一剪”都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后如临其境,暗暗为武松捏一把汗。作者对人物动作的观察是细致而敏锐的,本文的文字写得干净利落,情节曲折生动。
小赵学驭
小赵向马车夫学习驾马车,学习不久之后就和马车夫比赛,小赵换了三匹马,三次都落后了。
小赵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马车夫回答说:“本事都教给你了,但你使用的不对头呀!大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你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
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而你是不管跑在前面,还是掉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放在和我比输赢上,这样怎么能有心思去调马呢?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点亮心烛] 有时忘却输赢,注重过程中的体会,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